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中原癌基因c—myc和Pokemon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发生、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浸润性导管癌组织、痛旁乳腺组织、正常乳腺组织各45、20和20例,用原位杂交法检测PokemonmRNA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浸润件导管癌c—myc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癌细胞质PokemonmRNA的表达率为71.2%(37/45),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40%(8/20)、乳腺增生组织25%(5/20),三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质c—myc阳性率分别为86.67%、60.0%、50.0%,三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质PokemonmRNA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细胞质c—myc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5例乳腺癌细胞质PokemonmRNA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1=0.585,P〈0.05)。结论-PokemonmRNA的表达可能在乳腺导管癌的组织发生中起关键作用,c—myc的过度表达可能与乳腺癌Pokemon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EGFR和C—erbB-2基因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乳腺癌86例,乳腺腺瘤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HER。和C—erbB-2/HER:阳性率,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结果:EGFR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度正相关(r=0、73)。它们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P〈0.001)。在乳腺癌中EGFR和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6.98%(49/86)和70.93%(61/86),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浸润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非浸润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结论:EGFR和C—erbB-2在乳腺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53、bcl—2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乳腺癌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p53、bcl—2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和c-erbB-2表达状态的相关性,从而评价这些指标在预测乳腺癌转移方面的价值。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中p53蛋白为阴性,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5.63%;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阳性率逐渐增高;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并与c-erbB-2表达状态呈正相关。乳腺癌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阳性率逐渐降低,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淋巴结非转移组,与c-erbB-2的表达呈负相关。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随着组织学分期的增加,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亦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略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也无显著性,与c-erbB-2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p53和bcl-2蛋白可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指标,CD44v6的阳性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进展有一定关系,但尚不能把它作为预测乳腺癌转移的稳定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ASAP3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配对5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ASAP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SAP3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弹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SAP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0%(82/139),在配对的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2/50),ASAP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P<0.01)。ASAP3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原发灶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月经状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ASAP3与乳腺癌原发灶弹性评分相关(P<0.05)。结论:ASAP3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分子,且与肿瘤硬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相关凋亡调控蛋白C-myc、Bcl-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探讨BRCA1等蛋白表达对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4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RCA1、C-myc、Bcl-2和p53的表达,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校正Pearsonx。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良性乳腺病变,BRCA1、C-myc和p53蛋白在细胞核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8%(23/24)、8.3%(2/24)和4,2%(1/24),Bcl-2在细胞质/膜阳性表达率为91.7%(22/24);在浸润性导管癌,BRCA1、C-myc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72/120)、38.3%(46/120)和36.7(44/120),Bcl-2阳性表达率为50.8%(61/120);与良性乳腺病变比较,浸润性导管癌中BRCA1、Bcl-2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C—myc和p53表达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RCA1表达与C—myc和p53过表达相关;C—myc表达与p53表达相关;BRCA1、p53、C—myc表达与Bcl-2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BRCA1、C-myc和Bcl-2表达与组织分级和腋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BRCA1失表达与C—myc和p53过表达、组织学分级和腋淋巴结转移相关,凋亡调控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EGFR和C—erbB-2基因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乳腺癌86例,乳腺腺瘤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HER。和C—erbB-2/HER:阳性率,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结果:EGFR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度正相关(r=0、73)。它们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P〈0.001)。在乳腺癌中EGFR和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6.98%(49/86)和70.93%(61/86),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浸润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非浸润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01)。结论:EGFR和C—erbB-2在乳腺癌发生中有协同作用,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erbB2的表达与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Nested—liT—PCR)检测6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外周血SBEM—mRNA的表达,对其术后切除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乳腺癌中,C—erbB2阳性表达27例,在相应外周血中SBEM—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59.3%(16/27),在C—erbB2阴性表达组,SBEM—mR—NA阳性率为24.2%(8/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C—erbB2的高表达与外周血微转移显著相关,C—erbB2在判断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P21基因的过度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90例乳腺癌组织检测其C-erbB-2、P53、P2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C-erbB-2、P53、P21在原发灶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4%,63.3%和35.6%。多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57.8%。C-erbB-2、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21(P<0.01)。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之间的基因过度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53的阳性表达与癌肿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显著正相关。C-erbB-2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分期呈正相关。而P21则与上述指标无相关性。结论C-erbB-2、P53的过度表达提示乳腺癌预后差,多基因阳性提示乳腺癌预后差、C-erbB-2、P53、P21多基因过度表达的检测对乳腺癌的预后判断优于其中单个基因过度表达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应用C—erbB—2癌基因蛋白和波形蛋白组(vim)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法,对86例乳腺病(79例癌)进行丁标记分析,结果显示C—erbB—2阳性46例,vim((?)~廾)阳性40例,阳性率分别为58.2%(46/79),50.6%(40/79)。统计分析表明,C—erbB—2表达与肿瘤分级及大小关系不大,而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相关(p<0.05)。vim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大小及淋巴结均呈相关(p<0.05)。对其中54例进行了随访C—erbB—2及vim均阳性者其死亡率(67.6%)显著高于单一阳性者。表明此两种标记物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6例乳腺癌组织CerbB2、PCNA、ER、PR蛋白的表达。结果:C—erbB2、pCNA、ER、PR在乳腺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5%,95.2%,65.1%,54%。C—erbB2、pCNA、ER、PR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pTNM分期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与ER、PR均呈负相关(r=-0.344,P=0.000;r=-0.226,P=0.011)。结论:C—erbB2,PCNA过表达者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SIAH2和HIF-1α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10例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中SIAH2和HIF-1α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2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SIAH2和HIF-1α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IAH2及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65%,癌旁正常组织中均未见表达。SIAH2和HIF-1α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310,P〈0.05)。两种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肿瘤大小、年龄无显著相关性。WesternBlot结果表明SIAH2和HIF-1α两种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P均为0.00)。[结论]SIAH2及HIF-1α过表达在乳腺癌的发展及浸润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OX-2和MMP-9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COX-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76.9%(40/52),MMP-9阳性表达率为82.7%(43/52),COX-2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MMP-9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8,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高表达,且两者具相关性。COX-2蛋白可通过诱导MMP-9蛋白如殳达匕调,增加孚嘣塘细胞的侵袭力,促进乳腺癌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组织磷酸化STAT3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变性质、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l3-2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和乳腺癌旁组织12例,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pSTAT3蛋白的检测,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pSTAT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6.7%),P〈0.01。pSTAT3在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8%)比没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8.10A)明显升高,P〈0.05。pSTAT3在PR阳性患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2.3%)比PR阴性的阳性表达率(37.5%)明显升高,P〈0.05。pSTAT3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ER和c-erbB-2的表达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pSTAT3蛋白的表达增强可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以及PR有关,提示STAT3基因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  相似文献   

14.
EGFR和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nnal group paetotor,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alia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VEGF)在乳腺癌中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标本86例、腺瘤46倒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GFR和VEGF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GFR和VEGF在乳腺腺瘤中阳性率为13.04%(6/46)和34.78%(16/46);它们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前音为56.98%(49/86),后者为54.65%(47/8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它们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中的阳性率(P〈0.05);在浸润型癌组(含小叶癌或导管浸润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型癌组(含小叶及导管内癌)在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EGFR和VEGF高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及转移有相关性,而且两者呈正相关检测乳腺癌EGFR和VEGF对靶向化学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FG-E8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检测5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FG-E8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与其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MFG-E8阳性表达率为81.5%(44/54),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0.01),统计分析结果发现MFG-E8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 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存在MFG-E8的高表达。MFG-E8的高表达是促进乳腺癌侵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转移癌基因C—erbB蛋白表达及DNA图像分析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指标。方法:对56例乳腺癌术后原位石蜡包埋切片,应用计算机癌细胞DNA图像分析系统,进行DNA定量分析及癌基因C-erbB蛋白表达对照观察。结果:在56例乳腺癌中术后病理诊断,前哨啉巴结(腋下淋巴结及内上象限淋巴结)转移的为39例,较非淋巴结转移的17例C-erbB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原位肿瘤C-erbB阳性表达率为84.6%(33/39);而17例乳腺癌非淋巴结转移原位肿瘤C-erbB阳性表达率仅23.5%(4/17)。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DNA图像定量分析,DNA质量随淋巴结转移的增多而升高;DⅠ指数在1.32-1.43之间,癌细胞周期中S期为61%-64.42%,G2/M期1%-4.8%,DNA图像直方图倍体为异倍体(或多倍体5C-7C),表明预后差。结论:侵袭性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C-erbB阳性过度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癌细胞DNA图像分析G2/M期细胞增高,可能是更有价值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内细胞核因子(NF—κBp65)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对照组织内NF—κBp65与VEGF—C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内NF—κBp65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76.0%,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30.0%(P〈0.05);乳腺癌组织内VEGF—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84.O%,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织20.0%(P〈0.05);乳腺癌组织内NF—κBp65蛋白与VEGF—C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1=0.53,P〈0.05),并且均与肿瘤淋巴转移密切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内NF—κBp65的高表达可上调VEGF—C表达,进而导致肿瘤周围淋巴管增生、扩张,促进肿瘤细胞向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iciated gene 1,MTA1)在乳腺癌浸润与转移中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联合Zvmed^TM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55例乳腺癌、癌旁组织中MTA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TA1 mRNA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2.7%(29/55).在癌旁乳腺组织的阳性率23.6%(13/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A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9.1%(27/55),在癌旁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6.4%(9/5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MT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4)、病理分级和C-erbB-2阳性相关(P〈0.05),与年龄、ER、PR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MTA1对乳腺癌浸润、转移可能有促进作用。有可能成为预测乳腺癌浸润与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因子Livin和Caspase-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增生和10例乳腺癌旁组织(距癌组织≥4 cm,组织学结构正常)标本中Livin、Caspase-3的表达情况,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Livin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4.3%,高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旁组织的25.0%和10.0%( P<0.05);Caspase-3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5.7%,明显低于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旁组织中的75.0%和80.0%(P<0.05);Livin蛋白与Caspase-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L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分期增加显著升高(P<0.05),但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aspase-3蛋白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下降(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Livin蛋白与ER、PR表达负相关(P<0.05),与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P> 0.05.Caspase-3蛋白与ER、PR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与c-erbB-2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Livin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可能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标志,并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Caspase-3在Livin抗凋亡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C—erbB-2、ER、P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中的表达,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根据CgA和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的病例35例(NED阳性组)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NED阴性组),分析比较2组C—erbB-2、ER、PR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NED阳性组分别为62.86%(22/35)、88.57%(31/35)、82.86%(29/35);NED阴性组分别为92.00%(92/100)、71.00%(71/100)、65.00%(65/100),2组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转移:NED阳性组和NED阴性组分别为16例(45.71%)和40例(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伴NED相比,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