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肺炎克雷伯菌,因其耐药谱广,耐药率高,其治疗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中药具有低耐药性、多作用靶位的广谱抗菌效果,因此进行中药治疗或与西药联合治疗是一种对抗多重耐药菌的新型手段。检索近年来中国知网、万方全文和Pubmed等数据库的文献,从肺炎克雷伯的耐药机制和中药抗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作用等研究成果,阐述中药复合制剂以及其有效成分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中药可以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对抗生物膜的形成、对抗内毒素的作用以及抑制外排泵等起到抗肺炎克雷伯菌作用。通过对中药的抗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准确全面地评价药效,为今后抗生素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了解并分析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培养标本,分离出2126株病原菌,进行培养并药敏实验。结果:在检出的2126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较多,占总数80%以上。主要致病菌3种,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结果显示细菌耐药性差异较大。结论: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大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常见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且大肠埃希氏菌表现为多重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在新生儿患者呼吸道感染特点以及其耐药性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收集商洛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送检新生儿患者的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鉴定得32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使用MIC法和K-B法对30种抗生素做药敏试验,并用纸片协同试验确认是否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自315例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68株致病菌,其中3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在新生儿患者呼吸道感染率为10.16%.32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对30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并检出26株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株,占81%.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已引起新生儿患者呼吸道感染,并对抗菌药物产生较为严重的耐药性,除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应定期监测这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合理参考,从而达到控制医院感染,减少新的耐药菌株出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趋势,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少耐药性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3年儿科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对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4年间送检标本4582份中共分离出3139株病原菌,检出率为68.51%。感染的优势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03株(22.40%),金黄色葡萄球菌573株(18.25%),大肠埃希菌590株(18.80%),肺炎克雷伯菌406株(12.93%),铜绿假单胞菌229株(7.3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的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3.15%、33.9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76.61%,但是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利奈唑胺均敏感;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结论目前儿科主要致病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因此临床上应重视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病房病人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多重耐药菌耐药特征.研究其预防和控制策略.方法对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病人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分析.结果 2013年1月-12月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66.I%;革兰氏阳性菌占38.9%;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科中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15株、22株、49株、48株.82株、36株.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耐药菌监测力度需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需合理.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要及时落实,尽量避免多重耐药菌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状况,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调查并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某中医院检出多重耐药菌住院患者的特点和耐药趋势。结果:共调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719例次,检出耐药菌799株,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28.85%)、鲍曼不动杆菌(12.66%)、铜绿假单胞菌(8.62%)、金黄色葡萄球菌(7.70%)、肺炎克雷伯菌(7.44%)、表皮葡萄球菌(7.31%);MDRO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32.68%)、手术部位(24.20%)、泌尿系统(20.7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临床医师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产β-ESBLS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方法①培养采集我院2008-2010年两年间1083例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分离培养。②鉴定采用Bact-IS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结果分离大肠埃希菌48株,ESBLS阳性大肠艾希氏菌38例,分离率79%,肺炎克雷伯菌34株,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菌29例,分离率85%。出现高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现象。结论随着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加强耐药性检测,选择敏感药物合理使用是治疗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孙薇  陈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121-12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病科收治的39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所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39例,感染率为3.4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3例,占58.97%;泌尿道感染14例,占35.90%;血液感染2例,占5.13%。感染病原菌主要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在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认真落实手卫生,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感染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ICU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认识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ICU患者中分离到的1 236株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结果1 236株病原菌中G-菌877株占70.95%,G+菌347株占28.07%,真菌12株占0.97%。G-菌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药敏试验显示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在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差。结论应该重视ICU病房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率的定期监测,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一步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近3年来多重耐药菌筛查结果及耐药性,为我院临床感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8年10月临床送检8 892份不同标本中病原菌检测结果及其耐药性。结果:8 892份不同标本中共监测出病原菌2 332例,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679株(72.00%),革兰氏阳性菌553株(23.71%),真菌100株(4.29%);以大肠埃希菌326株(13.98%),铜绿假单胞菌279(11.96%),肺炎克雷伯菌256株(10.98%)、鲍曼不动杆菌245(10.51%)检出较高;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309株(13.25%),包括,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2株(0.43%),铜绿假单胞菌73株(23.62%),鲍曼不动杆菌239株(75.7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50株(16.18%)。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株(0.32%)。1679株(72.00%)革兰氏阴性菌中,主要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326株(13.98%),铜绿假单胞菌279(11.96%),肺炎克雷伯菌256株(10.98%)、鲍曼不动杆菌245(10.51%)。533株革兰阳性菌,耐药菌株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52株(6.52%),表皮葡萄球菌83(3.56%),肠球菌18(0.34%),肺炎链球菌157(6.53%)。100株真菌中,耐药菌株主要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98株(4.2%),热带假丝酵母菌18株(0.77)。结论:医院感染病因多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多重耐药均感染率较高,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The pro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determined by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Control of pathogens has been the central dogma of treat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modern medicine, but the pathogen-directed medicine is facing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cluding a lack of effective antimicrobials for newly emerging pathogens, pathogen drug resistance, and drug side effects. Here, a mathematic equation (termed equation of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HPI-Equation) is developed to dissect the key variables of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It shows that control of pathogens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host recovery. Instead, a combination of promoting a host's power of self-healing and balancing immune responses provides the best benefit for host. Moreover, the HPI-Equation elucidates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 host-based medicine that treats infectious diseases by promoting self-healing power and balancing immune respons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healing power elucidated in the HPI-Equation is confirmed by recent studies that the tolerance mechanism, which is discovered in plants and animals and conceptually similar to self-healing power, improves host survival without directly attacking pathogens. In summary, the HPI-Equation describes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with mathematical logic and precision; it translates the ancient wisdoms of TCM into apprehensible modern sciences and opens a new venue for integrating TCM and modern medicine for a future medicine.Sun J. A mathematic equation derived from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elucid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modern medicin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infectious diseases. J Integr Med. 2023; 21(4):324–331.  相似文献   

12.
章德林  汤丹丰  郑琴  杨明  刘丹  唐宇 《中草药》2015,46(24):3771-3778
细菌的耐药性和抗生素的副作用严重困扰着医药学界,单靠化学药治疗已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在现代预防和控制细菌性感染疾病中,中药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药药源广泛,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具有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较少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对近15年的文献和临床试验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中西医对感染的认识和治疗方案以及中药抗感染作用的研究现状,对中药复方、单味药及其所含化学成分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研究进行分析,为抗感染中药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胰腺癌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化疗是临床治疗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现象,使胰腺癌化疗疗效不够理想,而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制出新型的治疗手段和解决耐药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有望为治疗胰腺癌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法,而研制成功到运用于临床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解决现阶段胰腺癌治疗难题,这就使得解决胰腺癌临床治疗耐药问题在现阶段十分必要。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受到人类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对中医文化的重视度和推动力也大大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人同疾病斗争的宝贵遗产,治疗肿瘤历史悠久,毒副作用相对较小,苦痛少,不会给患者家庭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多味中医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具有显著作用,甚至能逆转肿瘤细胞耐药,临床研究也观察发现中医药对肿瘤的治疗呈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为止,文献对近几年来中药逆转胰腺癌耐药的总结性研究较少,不能体现出科学家在相关领域所作出的研究现状。本文对胰腺癌耐药蛋白异常表达等方面的耐药机制,与汉防己甲素、大黄素、虾青素、姜黄素等中医药逆转肿瘤耐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目前肿瘤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药具有低毒高效和多阶段性作用的特点, 其优势已在逆转肿瘤MDR的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目前已发现多种中药中具有逆转肿瘤MDR的作用, 该文对近年来中药在逆转肿瘤MDR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及并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药现代化是中药走出国门、为国际所认可和接受的必要基础,是振兴传统中药产业的必经之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各种挑战:重金属超标、有效成分含量低、创新性弱、中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间的矛盾等。如何应用生命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研究发现,内生真菌在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药材生产的质和量影响较大。故该文对内生真菌在揭示药用植物道地性、中药材栽培种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作用进行阐述,探讨其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动力。  相似文献   

16.
癌症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之一。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医药基于整体宏观的辨证思维模式,具有功效独特、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势,因而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有志于解决癌症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们的目光。苦寒中药抗肿瘤疗效确切。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综述了近十年来苦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有关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按照苦寒中药及其天然活性成分治疗肿瘤的作用特点分为九个部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癌细胞分化、抗癌侵袭及抗转移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作用、抗信息传递、抑制端粒酶活性以及细胞周期阻滞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以期对抗肿瘤的苦寒中药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高效低毒的中药的新药发现以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脂质代谢作为机体重要且复杂的生命过程,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脂代谢的紊乱可直接引发酮症、脂肪肝、肥胖等代谢性疾病。中药因多靶点、多途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脂代谢方面的研究,且中药在治疗肥胖等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的疾病方面历史悠久、临床疗效确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在调节脂肪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为中药药理学研究及中药的新药开发、老药新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与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理念相符。近些年来,依托于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策略逐渐在中药质量控制和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代谢组学研究平台、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代谢组学在中药质量控制、抗菌及抗炎作用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代谢组学技术今后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Shifting current drug discovery tide from ‘finding new drugs’ to ‘screening natural products’ may be helpful for overcoming the ‘more investment, fewer drugs’ challen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lying on natural products, has been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protection and disease control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Asia, whose therapeutic efficacy is based on the ‘synergism’, that is, the combinational effects to b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ndividual drug. Based on syndromes an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ed by the theories of TCM, formulae are designed to contain a combin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crude drugs that, when combined, generally assume that a synergism of all ingredients will bring about the maximum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The increasing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multiple active component combinations of TCM could amplify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ach agent, representing a new trend for modern medicine. However, the precise mechanism of synergistic ac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e present review highlights the concept of synergy and gives some examples of synergistic effects of TCM,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cent and potential developments of 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towards more agil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from TCM.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