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磁共振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合适诊断标准。方法275例初治鼻咽癌进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抗肿瘤治疗前行磁共振(MRI)检查,测量咽后淋巴结的最长和最短轴径,并依据MRI随访结果对淋巴结进行定性评价。分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合适轴径和界值。结果275例患者共检出468个咽后淋巴结,经随访240个为阳性,228个为阴性。阳性与阴性淋巴结的最短轴径值分别为9.9mm±4.8mm和3.3mm±1.2mm(P<0.01),而最长轴径值分别为12.9mm±5.8mm和5.7mm±2.0mm(P<0.01)。在各轴径值中,以最短轴径≥6mm作为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最为合适,此时敏感性为84.1%,特异性为94.3%,准确率为89.1%。50个存在中心坏死的淋巴结中,最短轴径<6mm的有3个。辅加淋巴结存在中心坏死作为转移诊断标准,可稍提高敏感性。结论以最短轴径≥6mm和淋巴结存在中心坏死作为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更科学。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内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 ,对 80例鼻咽癌 (nasopharyngealcarcinoma ,NPC)的非角化性癌 (non keratinxingcarcinoma ,NKC)和 30例同时期鼻咽黏膜慢性炎症 (non tumornasopharyngeal,NP)进行血管内皮细胞CD34标记 ,并计数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ty ,MVD)。结果 :80例NKC中MVD为 18 84± 5 4 6 ,30例NP的MVD为 13 4± 4 5 4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80例NKC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5 0例 ,MVD为 19 80± 5 6 7;无淋巴结转移 30例 ,MVD为 17 2 3± 4 76 ,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的MVD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密切相关 ,提示它可以作为预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
CT、MRI和PET-CT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 CT、MRI和18FDG -PET-CT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差异,并探讨PET-CT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1周内完成增强CT、增强MRI和PET-CT扫描检查.结果 应用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18例(26.47%)、42例(61.76%)和20例(29.41%),3种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0,P=0.004),MRI与CT、MRI与PET-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8.589,P=0.003和χ2=7.173,P=0.007), CT与PE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CT、MRI和PET-CT分别检出颈部淋巴结转移42例(61.76%)124个、42例(61.76%)128个和38例(55.88%)120个,3种检查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6,P=0.849),PET-CT对部分最短直径小于10 mm的淋巴结可确诊.结论 对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MRI较CT和 PET-CT有明显优势;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 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PET对部分最短直径小于1 cm的淋巴结可确诊. 相似文献
4.
分析鼻咽癌腋下淋巴结转移 44例 ,探讨其转移的规律及治疗方法。发现 44例有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Ⅲ、Ⅳ期鼻咽癌 42例 ,占 95 .5 % ,下行型鼻咽癌 3 1例 ,占 70 .5 %。其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6.8%、11.4%、6.8%。治疗方法以局部放疗、手术及化疗等综合治疗疗效较佳。认为鼻咽癌腋下淋巴结转移临床上较少见 ,主要出现在晚期下行型鼻咽癌病例 ,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5.
颈部淋巴结活检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活检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 34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例 ,与同期行鼻咽部活检临床资料基本相同的 92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颈部淋巴结活检组与鼻咽活检组远处转移率分别是 4 7.5 %、2 1.7% (P<0 .0 1)。 1、3、5、年生存率分别是 88.2 %、5 2 .9%、2 9.4 %与 89.1%、76 .1%、5 1.1%。结论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活检可促进远处转移影响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I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者的MRI表现。采用Siemens公司Impact型超导磁共振成像仪行鼻咽部MRI扫描。结果 肿块突入鼻咽腔致咽隐窝变平、消失或两侧不对称37例,为最常见表现;周围深部组织浸润30例,其中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肿胀、脂肪间隙消失多见;伴颅底侵犯14例,海绵窦侵犯5例;淋巴结转移17例,脑内转移3例,球后受累3例。结论 磁共振对显示鼻 相似文献
7.
大多在颈深上组),争取连同包膜整个摘出。如切除有困难,可在肿块处作楔形切取活检。切取组织时需有一定深度。且术毕时不宜作过紧过密的缝合,以减少局部内压升高,引起远处转移[6]。目前,有关鼻咽癌治疗前活检部位不同对治疗效果与预后影响的文献报道不多,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咽癌综合治疗中颈部淋巴结放疗前热疗与放疗后热疗的近期疗效。方法:76例初治N2~N3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放疗前热疗组36例,放疗后热疗组40例。两组均给予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联合化疗,21 d为1周期,化疗1~2周期后行常规放疗,原发灶放疗剂量DT 70~78 Gy/35~39 f,47~51 d,颈淋巴结转移灶DT 68~72 Gy/34~36 f,46~50 d;颈淋巴结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每次有效加温时间45 min,每周2次,共8~14次。放疗前热疗组于放疗前1 h内热疗,放疗后热疗组于放疗后1 h内进行热疗。结果:颈淋巴结完全消退率放疗前热疗组和放疗后热疗组分别为77.8%和82.5%(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100%。颈淋巴结完全消退时的放疗剂量放疗前热疗组和放疗后热疗组分别为(45.2±5.4)Gy和(46.4±5.5)Gy(P>0.05)。结论:对N2、N3期鼻咽癌放、化疗配合颈淋巴结微波热疗,于放疗前和放疗后行热疗两者对于提高颈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无明显差异,淋巴结完全消退时局部放疗剂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复发、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01~2007-12间,本院病理确诊鼻咽非角化性或未分化癌,分期为Ⅱ~Ⅳa(2008年广州鼻咽癌分期标准)患者102例,根据MR检查结果分为:无咽后淋巴结转移、单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及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3组,Ⅱ期患者采用常规鼻咽癌根治性放疗;Ⅲ~Ⅳa期患者采用常规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及同期放化疗或辅助性化疗。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鼻咽及颈部MRI、胸腹部CT、全骨ECT,所有患者随访2年,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 102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全程放疗,同期化疗为顺铂(Cisplatin)30 mg/(次.周)-1×7方案,辅助性化疗为PF方案2~4个疗程,所有患者近期完全缓解率100%。随访2年3,组患者之间2,年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分期因素,Ⅲ期患者3组患者之间2年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a期患者3组患者之间2年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属于高危预后因素之一,较易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15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测抑癌基因P15在原发性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其胃癌转移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92例原发性胃癌及138枚转移淋巴结中P15蛋白的表达。用已知食管癌阳性切片对照。结果:P15阳性表达率在原发癌中为28.3%;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5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低表达(P<0.005),转移组原发癌P15阳性表达率与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组原发癌P15阳性表达率与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5检测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胃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分类整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990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27例结直肠癌病人的病历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4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P〈0.01);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直径的增大而增加(P〈0.001);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P〈0.001);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肿瘤的分化程度,在所选因素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病人的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其中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鼻咽癌颈淋巴结分布规律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前提,但关于这方面资料少见.本研究分析鼻咽癌初诊、放疗后残留和复发颈淋巴结分布规律,希望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颈淋巴结残留和复发的鼻咽癌患者资料,分析初诊、残留和复发淋巴结位置及各位置间相互关系,分析残留、复发与初诊时T、N分期关系.[结果]①鼻咽癌放疗后残留和复发颈淋巴结都是以Ⅱ区为主(55.6%和58.6%),其次是Ⅲ区,而Ⅳ、Ⅴ、Ⅰ区则较少,但经病理学证实的Ⅳ、Ⅴ、Ⅰ区淋巴结比临床发现的为多.②累及Ⅱ区者23.6%都为伴随其他区同时出现,累及Ⅲ区者有63.6%都伴有Ⅱ区累及,累及Ⅳ区者有88.9%伴随有Ⅲ区累及,而累及Ⅱ区(76.4%)、Ⅴ区(42.7%)者以单独出现者为多.③N2+N3者发生颈淋巴结残留和复发的几率大于N0+N1者(75.8% vs.24.2%,χ2=9.268,P=0.002).[结论]高N分期的淋巴结易于残留和复发,但残留和复发往往都是集中在Ⅱ区,并且Ⅲ区、Ⅳ区残留和复发者往往有上级淋巴结累及,而Ⅱ区和Ⅴ区往往是单独出现为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鼻咽癌放疗后残留和复发颈部转移灶采用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发症等进行探讨.方法 对23例鼻咽癌放疗后残留颈部转移灶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病检以了解颈部转移灶的病理学基础;并进行随访,以确认手术治疗的效果和优缺点.结果 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39.13%;死亡病例中死于远处转移者8例(57.14%),颈部术后复发者4例(28.57%),鼻咽部复发者2例(14.29%).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见淋巴结外有大量的孤立肿瘤细胞团,仅3例患者未见淋巴结外肿瘤细胞.结论 只要合理选择病例,配合必要的术后局部和浅表的放疗,4种清扫方式都能有效和安全地控制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翼腭窝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对46例具完整的临床和MRI资料并经病理活检证实的鼻咽癌翼腭窝受侵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中有53侧受侵,翼腭窝受侵的MRI表现为:正常脂肪信号被病灶取代46例;翼腭窝扩大33例;翼腭窝内异常强化肿块影23例;翼腭窝周壁骨质破坏21例。邻近组织结构受累情况:20例合并海绵窦破坏,28例侵犯蝶窦,27例侵犯破裂孔,5例卵圆孔受累。结论鼻咽癌侵犯翼腭窝具有特征的MRI表现,MRI能判断其侵犯和扩散的途径及邻近组织结构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MRI成像特点及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 选取甲状腺癌患者43例,术前均行颈部MRI检查,标记可疑转移淋巴结,按颈部分区定位.同期行颈清扫术并将淋巴结分区送病理检查,MRI标记的可疑淋巴结做病理对照,记录术后颈清扫标本中转移淋巴结的数量及其在Ⅱ、Ⅲ、Ⅳ、Ⅴ、Ⅵ区的分布,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MRI标记阳性淋巴结210枚,术后病理证实194枚,阳性率为92.4%.手术标本中阳性淋巴结285枚,病理证实的MRI标记阳性的淋巴结占手术标本中阳性淋巴结的比例为68%(194/285);转移淋巴结在颈部Ⅱ、Ⅲ、Ⅳ、Ⅴ、Ⅵ区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Ⅵ区的阳性率最高,在Ⅴ区的阳性率最低.结论 (1)MRI对转移淋巴结的鉴别有较高的灵敏度,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2)颈Ⅵ区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的重要部位,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无论有无颈部淋巴转移,对颈Ⅵ区进行清扫十分必要.(3)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转移为多分区分布,Ⅱ、Ⅲ、Ⅳ、Ⅵ区为主要的转移部位;对cN+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应进行包括Ⅱ、Ⅲ、Ⅳ、Ⅴ、Ⅵ区的改良性颈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区别,评价术前超声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的63例甲状腺癌患者共计164枚淋巴结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应用灰阶超声评估淋巴结大小、形态、边界、边缘、晕圈、内部结构、内部回声、回声均质性、有无钙化,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记录血流分布及血流丰富程度,应用频谱多普勒超声测量收缩期最高流速(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术前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相比,纵横比≥1、有丰富血供、淋巴结内有微小钙化、RI较高者常见于转移组。转移性淋巴结以Ⅵ区、Ⅲ区、Ⅳ区分布为主,转移率分别为52.2%、43.5%、43.5%。超声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61.6%,特异度为92.3%。结论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综合多个指标判断可提高超声对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