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外科急症,死亡率高达40%~100%,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表现。闭塞或非闭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静脉血栓、血管炎或夹层动脉瘤均可导致肠系膜缺血。病理改变包括轻微粘膜水肿至迅速全小肠坏死,以往大多数研究表明平片一般无特异性征象。该组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22~91岁,平均63.8岁。21例有素因性疾病。病人经血管造影(12例)、手术病理(13例)和尸检(1例)证实为肠系膜缺血。本组病例不包括肠绞窄、肿瘤或外伤引起的血管病变。CT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影像学测定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肝脏表面结节的出现频率和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遵从HIPAA并经人类研究委员会批准。免除书面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5年中在我院进行肝移植的35例病人.先后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其中女性24例,1~67岁,平均(38+19)岁;男性11例,2~61岁,平均(29±22)岁;35例病人平均年龄(35+20)岁(范围1~67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的CT影像学表现及与其他表现类似疾病的鉴别要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20例肠系膜脂膜炎病例,1例手术证实,其余经临床综合诊断,对所有病例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均发生于小肠系膜,表现为起自肠系膜根部,沿肠系膜血管向腹部延伸的片状影或块状影,可直达肠袢,CT值为-82~-19 HU,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边缘清晰,周围肠袢可被推移,20例均见结节影及假包膜征,15例可见脂环征。结论多数肠系膜脂膜炎病例可依据CT影像资料明确诊断或与其他疾病鉴别,少数没有特征性表现并难以鉴别的病例可采用手术或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诊断钝性肠管和肠系膜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急性钝性大小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4-02-2008-05, 急性腹部钝性损伤螺旋CT扫描300例.CT诊断大小肠或/和肠系膜损伤18例,其中16例剖腹手术.2例临床随访.CT表现与手术探查对照分析.结果 肠管和系膜损伤的CT各种表现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肠壁增厚63%,肠壁破裂100%,肠系膜血肿71%,肠系膜血管中断100%,系膜束带征56%及气腹或肠壁或系膜间积气50%.结论 综合分析肠和肠系膜损伤的直接和间接CT征象,可以较准确地评估肠和肠系膜损伤的程度及损伤部位.  相似文献   

5.
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CT诊断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研究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h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VI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手术证实的VDIM的CT表现。男5例,女1例,年龄7~25岁,平均13岁。结果:6例均表现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其中4例见典型“漩涡征”,2例呈类“靶征”,但增强扫描亦出现“漩涡征”。毗邻部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2例伴受累系膜、肠壁重度水肿。6例均见系膜根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血管正常排列迷失。结论:“漩涡征”伴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为本病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根据肠及肠系膜损伤CT表现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26例手术治疗,保守治疗22例.2名放射科医师根据CT表现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以患者的最终诊断和治疗结果为标准,使用SPSS13.0进行ROC曲线分析.阅片者间差异性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肠管连续性中断和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只见于手术组,腹腔游离气体多见于手术组.2位医师根据CT图像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ROC曲线分析准确性较高(曲线下面积Az值均>0.9).2位医师之间一致性分析结果为中、高度一致.结论 根据CT征象可较准确地判断肠及肠系膜损伤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
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19例最终诊断为小肠缺血性肠病并行CT检查的患者,分析其CT表现及病因。除4例急诊检查外,其余15例检查前均口服2.5%等渗甘露醇1000—1500ml作为肠道对比剂,每一例均行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15例行冠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结果:CT表现为肠壁增厚16例(84%),分层强化呈靶征14例(占增厚肠壁87.5%),肠壁菲薄、无强化2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14例(73.7%),肠系膜浑浊15例(78.9%),腹水13例,肠壁积气3例,门静脉积气、肠系膜上动脉(SMA)充盈缺损、僵硬狭窄及肠系膜上静脉(SMV)闭塞各1例,肠系膜小血管充血(增粗、密集呈“梳征”)16例,缺血(变细、稀疏、强化减弱)3例。病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血管炎7例,肠梗阻4例,SMA栓塞(均为房颤患者)、肠系膜扭转和外伤分别为2例,动脉粥样硬化、SMV血栓形成各1例。7例SLE均广泛累及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其中5例同时累及结肠。结论: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①肠壁和肠系膜缺血:肠壁水肿、增厚、分层强化呈靶征,肠系膜浑浊,血管炎所致缺血性肠病常累及整个小肠及结肠;②肠系膜血管异常:SMA及SMV狭窄或闭塞,肠系膜小血管充血或缺血。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支气管充气征在渗出感染性病变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尽管随着CT的应用,部分肺癌病变亦可存有支气管充气征[1、2]。我们观察.感染病变中存有的支气管充气征随扫描体位的改变有很大的变化。现就其结果作以下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SIEMENSDR3,岛津4500.ELSCINTCTTWIN。本组病人共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6-65岁,平均43.5岁。35例均为肿块样感染性病变,全部病例均为CT导向下肺穿刺活俭及治疗或临床治疗复查证实。所有病人常规仰卧位吸气未弊气扫描,层厚8-10mm连续扫描,病变部位改用4-5mm层厚连续扫描,然后取…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动态电影多层CT,确定囊性纤维化(CF)成年病人气管软化的发生率和严重度,并将影像表现与肺功能测试(PFT)结果、肺实质病变严重程度相对照。方法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符合医疗健康保险要求,40例CF病人[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4岁。平均(22±8)岁];前瞻性行PFT,标准薄层CT和两次动态电影多层CT扫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影像学测定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病人肝脏表面结节的出现频率和病理组织学基础。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遵从HIPAA并经人类研究委员会批准。免除书面知情同意。回顾性分析5年中在我院进行肝移植的35例病人.先后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其中女性24例,1~67岁,平均(38+19)岁;男性11例,2~61岁,平均(29±22)岁;35例病人平均年龄(35+20)岁(范围1~67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平扫在肠及肠系膜损伤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5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肠及肠系膜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表现。结果 CT平扫主要定性诊断征象包括:腹腔积气17例;腹膜后积气1例;腹腔积液积血39例;肠壁增厚31例;肠系膜渗出及血肿17例;肠管扩张4例。37例CT平扫提示损伤部位,其中21例与手术或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CT平扫能对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肠及肠系膜损伤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1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有腰痛症状和腰椎损伤的国家羽毛球队运动员74名。其中男性40例,年龄21±5岁(平均23岁),训练年限11±5.2年;女性34例,年龄22±6岁(平均22岁),训练年限11±7.1年。根据伤病检查需要,分别选择拍摄MRI、CT或X线平片检查,并作出诊断。影像学诊断标准如下:腰椎  相似文献   

13.
哨兵血块征:急性上腹部钝挫伤的重要征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上腹部钝挫伤哨兵血块征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1994年1月-2000年7月的98例上腹部损伤共119个部位的病例资料,结果:哨兵血块征共67例。依次为脾损伤53例,肝损伤8例,肠/肠系膜损伤6例。哨兵血块征为唯一征象的有14例。结论:哨兵血块征是上腹部脏器损伤诊断的一个重要征象,不仅敏感而且准确,在脾损伤尤其是肠/肠系膜损伤诊断时更重要,对临床亦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肠系膜下动脉(IMA)解剖特点,探讨介入选择性插管优化方案。方法分析132例(中位年龄59.5岁)接受全腹部增强CT检查且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正常的病人影像资料,比较不同性别间肠系膜下动脉开口直径、开口距离髂动脉分叉垂直径、开口相对应腰椎平面位置及髂动脉分叉角度的差异。另外选择80例病人进行选择性IMA插管,其中40例采用C2导管成袢技术;另外40例采用非C2导管成袢技术,比较两组插管成功率,并分析插管失败原因。结果肠系膜上、下动脉均正常的病人中,男性病人的IMA开口的直径、开口距离髂动脉分叉的垂直径均大于女性病人的[男女比分别为(31.5±5.5) mm∶(27.2±4.7) mm;(42.9±6.7) mm∶(40.1±7.8) mm;均P<0.05],肠系膜下动脉开口部位及髂动脉分叉角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插管,采用C2导管成袢技术组的40例均选择性插管成功,而非C2导管成袢技术组,成功25例,失败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两组间比较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系膜下动脉管径较细,开口位置低,选择性插管采用C2导管成袢技术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经手术证实的腹内疝病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腹内疝均表现为肠梗阻。22例显示疝口,并见"肠管异位聚集征"、"囊袋征"和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20例见"鸟嘴征",15例见"靶征"。伴发肠扭转14例,显示肠管和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14例均出现"绞窄征",表现为肠壁增厚、血性腹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建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时准确诊断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及肠系膜钝性损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肠和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资料。结果 :65例中肠管破裂17例,表现为腹腔积液和积气;单纯肠系膜挫伤5例,表现为挫伤区域肠系膜脂肪模糊、水肿或血肿形成;肠和肠系膜并存损伤43例。10例合并肝、脾、肾等实质脏器中的1个或多个脏器损伤。结论:CT可作为肠及肠系膜钝性损伤的主要检查手段,腹腔积气和肠系膜血肿分别对肠管破裂和肠系膜挫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而腹腔积液和肠管水肿对肠管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照分析腹部钝性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患者术中发现及术前CT征象,寻找判断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的特征性CT表现,以助于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我院100例钝性腹部创伤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18例;年龄11个月~77岁,平均37岁。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经手术证实的有钝性肠道及肠系膜损伤患者(50例),B组为经手术证实的只有钝性实质性脏器损伤而没有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患者(50例),分析两组中与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相关的CT征象,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得出有助于判断是否有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的CT征象。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有:腹腔或腹膜后积气(P<0.01,敏感度50%,特异度98%),肠管壁增厚(P<0.01,敏感度40%,特异度98%),系膜增厚(P<0.01,敏感度42%,特异度88%),系膜密度增高(P<0.05,敏感度16%,特异度98%),腹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P<0.05,敏感度18%,特异度96%),腹膜增厚(P<0.05,敏感度26%,特异度90%)。结论通过分析发现腹腔或腹膜后积气、肠管壁增厚、系膜增厚、系膜密度增高、腹腔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等征象有助于判断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320层容积CT血管成像在评价急性胸痛病人中的可行性及影像质量。对连续30例急性胸痛病人[11例女性,19例男性,平均年龄(63.2±14.2)岁]进行了320层CT检查,包括非螺旋无门控全胸CT扫描,然后行心脏非螺旋的心电门控CT扫描。在静脉双期注入90mL碘对比剂后采集数据。  相似文献   

19.
儿童肠及肠系膜钝性创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滨  李欣 《放射学实践》2003,18(12):865-867
目的:探讨CT检查对儿童急性肠及肠系膜钝性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1例经临床诊断或手术证实的儿童肠及肠系膜钝性创伤CT表现,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腹部外伤史,6例手术治疗,5例保守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胃损伤1例,十二指肠损伤3例,小肠及肠系膜损伤7例。CT表现有气腹、腹腔积液、肠壁肿胀、肠系膜模糊、肠管扩张等。在手术治疗的6例中,胃穿孔1例,小肠穿孔4例.肠壁血肿1例。结论:CT诊断肠及肠系膜急性钝性创伤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B超检查。不仅可清晰显示少量腹腔积气,估计腹腔积液、积血的量,显示实质脏器损伤,还可直接显示肠壁、肠系膜血肿,对外科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Adams冠突分型,探究肘关节损伤三联征尺骨冠突骨折块形态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1例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患者的肘关节CT三维数据,其中男33例,女18例;年龄18~88岁[(44.7±12.0)岁]。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建立尺骨冠突骨折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