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Crohn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小肠Crohn病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13例小肠Crohn病的MRI表现 ,其中男 12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6 4岁 ,最小 17岁。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的厚度和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 (Gd DTPA)增强后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的信号强度比或病变肠壁的增强百分比及并发症 (蜂窝组织炎、炎性肿块、脓肿和瘘管 )。其中 6例行MR注气小肠灌肠 (MRenteroclysis) ,即经小肠导管向肠腔注入空气约 10 0 0ml直接行冠状面和横断面带脂肪饱和(fatsaturation)的增强扫描 ;另 7例行小肠MR水成像 ,即扫描前 4 5min间断口服 2 5 %等渗甘露醇共15 0 0ml后行带脂肪饱和的冠状面平扫及冠状面和横断面增强扫描。扫描前均静脉注射山莨菪碱 2 0mg以抑制肠蠕动。结果 MRI均显示了每例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 ,敏感性为 10 0 % ,13例 }共显示 36段炎症肠壁 ,平均每例 2 8个病变肠段。小肠Crohn病的MRI表现为增强后病变肠壁强化明显增加 ,注气灌肠组增强后的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的信号强度比为 1 9~ 2 5 (平均 2 1) ,水成像组增强后的病变肠壁与正常肠壁的信号强度比为 1 3~ 2 9(平均 1 9) ,病变肠壁的增强百分比为 96 %~2 2 3% (平均 133% ) ,而正常肠壁增强百分比为 31%~ 78% (平均 5  相似文献   

2.
小肠Crohn病的血管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肠Crohn病的血管观察鲁宏1许新复2丁仕义2胡卉3小肠Crohn病又称局限性肠炎,好发于回肠,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血管造影诊断有一定价值〔1〕。迄今未见离体Crohn病小肠标本血管造影报道〔2〕。为提高对Crohn病血管的认识,将证实...  相似文献   

3.
X线、CT和MRI对小肠Crohn病诊断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探讨X线、CT和MRI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材料和方法:分析经肠镜、手术和病理诊断的26例小肠Crohn病的X线、CT和MRI表现,其中X线小肠灌肠13例,CT小肠造影15例,MRI检查13例(其中小肠MRI水成像和注气小肠灌肠分别为7例和6例),同时行X线小肠灌肠和CT检查7例,行X线小肠灌肠和MRI检查8例,行CT和MRI检查2例.结果:1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个节段性病变12例(92%),线形溃疡11例(85%),卵石征11例(85%),瘘管形成4例,不对称性病变伴假憩室样改变3例,误诊为肠管外炎性肿块和脓肿3例.15例CT小肠造影表现为肠壁增厚15例(100%),强化增加13例(87%),多节段性病变13例(87%),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1例(73%),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瘘管形成3例.13例MRI表现为肠壁强化增加13例(100%),肠壁增厚12例(92%),多节段性病变11例(85%),肠管周围蜂窝织炎9例(69%),炎性肿块6例,瘘管2例.CT和MRI均未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结论:X线小肠灌肠易于显示小肠Crohn病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的特征性改变,对小肠Crohn病的初次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难以明确显示肠管外炎性肿块和脓肿;CT和MRI均难以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但可明确显示病变肠壁及其周围并发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评价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16岁,学生。因间断腹痛2年余,加重伴血便10余天于2007年1月28日入我院。患者近2年多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脐周疼痛,每半年左右发作1次,呈绞痛,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于2007年1月18日出现持续性腹痛,大便3~4次/d,不成形,便中混有黏液及暗红色血,伴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糜烂性小肠炎,多发小肠息肉,行氨苄青霉素等抗炎治疗,腹痛无缓解。查血象白细胞为2.0G/L,腹痛及血便加重。患者无发热、黄疸。查体:急性痛苦面容,生命体征平稳,双手腕部及双脚底可见密集点状红斑,无瘙痒,心肺未查及明显阳性体征,腹部压痛,尤以脐旁偏左为甚,有反跳痛,无明显肌紧张,肠鸣音较弱,肛门有少量排气。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MR小肠成像诊断Crohn病回结肠切除术后复发的准确性,并建立一个磁共振评分标准。对30例疑有回结肠切除术后复发的Crohn病病人均进行了MR小肠成像检查和内镜检查。检查结果由3位放射医生采用一个基于影像质量、增强对比度、小肠壁和壁外改变的磁共振评分标准进行评分:MR0(异常改变),MR1(微小黏膜病变),MR2(弥漫性鹅口疮样溃疡性回肠炎,中度复发),MR3(透壁性改变及壁外改变,严重复发)。  相似文献   

6.
Crohn病在我国的发病近年有上升趋势,本病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Crohn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肠道,尤其是回肠,全面了解病情发展,对于及时合理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较大。本研究对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做了全面  相似文献   

7.
8.
克隆 (Crohn)病一般称之为局限性肠炎 ,又称节段性肠炎 ,它是一种胃肠道的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发病年龄有双峰特征 ,15~ 30岁是一高峰 ,5 5~ 80岁是另一较小的高峰。女性比男性发病危险性高 2 0 %~ 30 %。该病起病隐匿 ,特征性的三联症是 :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其他症状包括焦虑、发热、口腔溃疡等 ;可伴有肛周疾病、全身表现、青少年发育缓慢、第二性征不出现等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起病早、病变广泛。Crohn病的真正病因并不清楚。 3个最主要的学说是 :特殊感染学说 ;肠粘膜屏障减低导致的抗原暴露学说 ;不正常的宿主对肠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Crohn病螺旋CT表现。将螺旋CT表现与小肠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小肠造影发现6例异常,表现为肠腔节段性狭窄、肠粘膜破坏及瘘管形成。10例CT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及肠系膜增厚,肠壁不同程度强化,3例出现肠瘘,2例出现腹腔脓肿及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部位及性质诊断较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更多观察肠内外病变.并能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小肠Crohn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且在间隔1个月内(1~30 d,平均8 d)同时行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23例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8例(78%)、黏膜增粗22例(96%)、线形溃疡17例(74%)、卵石征16例(70%)、肠腔狭窄14例(61%)、假憩室样改变6例(26%)、瘘管/窦道6例(26%)、肿块/脓肿2例(9%).CT小肠造影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9例(83%)、肠壁增厚23例(100%)、强化增加22例(96%)、肠壁分层14例(61%)、蜂窝织炎16例(70%)、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2例(52%)、肠腔狭窄9例(39%)、窦道/瘘管7例(30%)、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7例(30%)、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22%)、假憩室4例(17%)、多发淋巴结肿17例(74%).X线显示黏膜病变22例,CT小肠造影显示肠壁病变23例,CT较X线显示了更多的Crohn病相关的肠腔外病变.结论 X线和CT小肠造影两者结合有利于对小肠Crohn病的正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综合方法 诊断,并通过临床治疗证实的小肠Crohn病患者均行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在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测量患病肠段在不同期相内的CT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其CT值;并测量各期相内患病肠段与正常肠段的CT值筹值,以差别10 HU为界,划分病例数,将不同期相内的病例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病变肠段平扫平均CT值为(39.3±3.7)HU,动脉期为(74.8±13.8)HU,门静脉期为(90.2±12.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87,P<0.01).病变肠段平扫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中,平扫CT值差值≤10 HU和>10 HU者分别为44和1例,动脉期分别为6和39例,门静脉期分别为2和43例,经X2检验,平扫与动脉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9,P<0.01),平扫与门静脉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2,P<0.01),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P>0.05).增强扫描使病灶显示更为清楚,大大提高了小肠Crohn病的检出率.结论 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可对小肠Crohn病作出初步诊断,并可对病变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2010年发生的贝丽公司(PolyImplantProthese,PIP)硅胶乳腺假体召回事件导致了大量无症状的假体植入女性进行了MRI筛查。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MRI筛查对发  相似文献   

14.
丁怀银  朱西琪  杜超  戴峰  袁军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58-1261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小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征象,评价增强扫描不同期相(动脉期和门脉期)中病变肠管的强化方式及其意义。结果:45例中病变多发38例,单发7例;所有病例均出现肠壁增厚,表现为环形或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示病变段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多层状或均一强化,各种增厚及强化方式多混合存在于同一病例中;门脉期病变强化更加充分。36例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3例患者出现肠系膜改变,主要表现为系膜密度升高、模糊(10例),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7例);21例合并肠外器官改变,包括肛周脓肿2例、腰大肌脓肿1例、骶髂关节炎1例、肾结石6例、胆囊结石及胆囊炎13例;并发瘘管穿孔1例,不全梗阻5例。结论: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小肠Crohn病的早期诊断及疾病发展阶段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B.H.  Drews  T.F.E.  Barth  M.M.  H?nle  A.S.  Akinli  R.A.  Mason  R.  Muche  李鹏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4):410-411
本研究目的回顾性比较Crohn病病人能量多普勒超声半定量测量肠壁血供、内镜组织病理学改变和疾病的活动性。在1332例经组织活检证实的Crohn病病人中,32例(18例女性,14例男性;平均年龄38.8岁)符合下述标准:5d内进行回结肠内镜活检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测量肠壁血供,以评估病变活动性。超声测量肠壁血供是基于半定量评分。内镜肠壁活检采用自行开发的炎症评分来评价。Crohn病活动性是依靠计算Crohn病活动性指数(CDAI)来确定。  相似文献   

16.
Crohn病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rohn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Crohn病的CT征象,大多数病例采用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均有节段性肠壁增厚,CT增强有7例表现为肠壁均匀增厚,缺乏层次,同时肠壁强化不明显;有11例表现为黏膜增厚和分层形成“靶征”和“双环征”,肠壁厚度多在5~10mm;有9例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纤维脂肪成分增多,蜂窝织炎及肠周或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有5例CT首先考虑为其他疾病,1例考虑为闭攀性肠梗阻,1例首先考虑为肠结核,2例回盲部病变怀疑为癌,1例肠穿孔形成脓肿仅诊为化脓性感染。结论cT不但能准确显示Crohn病肠壁、肠系膜及周围结构的异常,增强CT还能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有助于临床采取合理而积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影像征象,并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Crohn病的MSCTE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行MPR、厚层MIP等重建。结果 28例中单纯小肠受累(9/28),小肠-结肠同时受累(16/28),单独结肠受累(3/28),病变以累及回肠末端最为常见(20/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28/28),肠壁厚度4.5~23.2mm;增强扫描肠壁分层状强化(19/28),均匀强化(9/28),肠腔狭窄(15/28),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9/28),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血管增多(15/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分层状强化、肠系膜脂肪渗出性改变、血管增多(梳征)等征象可提示克罗恩病(CD)病变处于活动期。结论 MSCTE是一种诊断Crohn病较敏感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可同时显示肠壁及肠腔外病变,且对CD的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建国  王振  钱铭辉   《放射学实践》2010,25(3):345-348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Crohn病的CT扫描及后处理图像,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的厚度和增强后病变肠壁的强化及并发症(蜂窝组织炎、炎性肿块、脓肿和瘘管)。结果:CT及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度为100%,8例共显示27段炎症肠壁。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增强后所有病变肠段肠壁均有强化,25个病变肠段(92%)肠壁增厚,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8例,累及第5组(回肠中段)、第4组(回肠近段)、第3组(空肠远段)和第2组小肠(空肠近段)者分别7例、3例、2例和2例,累及回盲部3例,广泛累及结肠2例,8例均同时累及2组及2组以上小肠并呈节段性分布。肠系膜血管改变5例(62%),肠管周围蜂窝织炎3例,炎性肿块2例,腹腔脓肿形成1例,未见瘘管形成。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是诊断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K.  Horsthuis  C.  Lavini  S.  Bipat  P.C.  Stokkers  J.  Stoker.  龙淼淼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4):379-379
目的采用动态增强MRI评估Corohn病的肠壁灌注动力学改变,并与炎症、血管生成的组织病理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方法本研究经伦敦大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加者均知情同意。2006年7月-2007年12月,连续11例行选择性小肠切除的Crohn病人(女性8例,男性3例:年龄16.4-66.6岁,平均39.5岁)纳入本研究。记录Harvev—Bradshaw指数、C反应蛋白水平和疾病慢性史(chronicity)。术前对拟切除的肠管进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计算受累肠段的增强斜率、达峰时间、强化率、通透系数、  相似文献   

20.
肛周Crohn病:评估动态增强MR成像作为疾病活动性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动态增强MR成像评估肛周Crohn病活动性的临床价值。方法病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机构审查委员会放弃了批准。33例肛周Crohn病病人进行盆腔MRI检查,其中男性17例[平均年龄(37.4±10.8)岁,范围18~54岁],女性16例[平均年龄(32.0±8.3)岁,范同16±43岁]。每例均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按预先设定的6种类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每一个像素进行分类。每次MRI检查均在病变范围最大、信号最高层面上沿窦道描画兴趣区,计算最大强化值、强化斜率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