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应用双能CT的碘定量功能,探讨肝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功能储备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相关性。方法选择55例临床确诊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26例健康者(对照组),对肝硬化组进行肝功能CTP评分及分级(Child-Pugh A/B/C=30/15/10),所有对象均行双能CT三期增强扫描,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得到肝实质动脉期碘浓度Ia及门静脉期碘浓度Ip,并计算出肝动脉碘分数(AIF=Ia/Ip),静脉期与动脉期碘浓度之差即门静脉碘浓度(PVIC=IpIa),对照组及不同CTP分级肝硬化组的灌注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灌注参数与CTP评分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硬化组Child-Pugh C级Ia高于对照组及Child-Pugh A、B;肝硬化组Child-Pugh A、B、C级Ip、PVIC均分别低于对照组;肝硬化组ChildPugh B、C级肝动脉碘分数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CTP评分与Ia(r=0.649,P0.01)、AIF(r=0.848,P0.01)呈正相关,与Ip(r=-0.291,P=0.033)、PVIC(r=-0.548,P0.01)呈负相关。结论肝硬化组与正常肝脏组间动脉期、门静脉期碘浓度及比例存在差异,且与肝功能储备CTP评分存在不同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双能量CT碘定量的方法,探讨肝硬化患者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选择37例经临床确诊肝硬化患者及21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能量CT行上腹部扫描,平扫为常规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行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将数据传输至ADW4.5工作站并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在物质分离碘基图上测量碘浓度。在脾脏随机取直径约为20 mm的ROI,所得3个ROI的碘基值均值为脾脏增强扫描动脉期碘基值Ia及门静脉期碘基值Iv,并计算出脾动脉碘分数(AIF=Ia/Iv)。对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统计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均数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动脉期碘基值Ia(F=9.387,P0.01)、脾动脉碘分数AIF(F=11.830,P0.01)组间均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肝硬化门脉高压组Ia及AI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2.32±15.75)vs(90.41±12.85),(0.90±0.15)vs.(0.77±0.13)mg I/ml);两组间静脉期碘基值I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与正常对照两组病例间,脾脏的血流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肝硬化组脾动脉血流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双能CT的碘定量功能可用于评价肝硬化患者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赵开飞  石荣书 《海南医学》2014,(18):2720-2722
肝硬门脉高压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乙肝后肝硬化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窦毛细血管化、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隔交通吻合,再生结节压迫肝内静脉分支,使肝内血管阻力增加,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随着病情的发展,门静脉血液可通过其属支进入食管胃底静脉丛汇入上腔静脉,当食管-胃交界区域静脉曲张到一定程度,极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现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关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与肝硬化分级之间的关系目前知之不多,通过脉冲多普勒超声,研究了37例肝硬化和正常人的门静脉直径、最大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率。结果:肝硬化和正常对照之间的门静脉直径无差异,但Child C肝硬化的最大血流速度比Child A和Child B及正常对照显著降低。Child C和Child B级肝硬化的血流率显著小于Child A和正常人。有腹水和肝性脑病的患者之最大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率与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的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肝硬化分级的恶化,门脉血流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5.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常见而凶险的并发症,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本文旨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察我院制剂虫蚁胶囊与普萘洛尔联用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降低门静脉高压而减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是否具有季节动态变化。方法:明确诊断的肝硬化患者38例,以1年为周期,分别在春(2-4月)、夏(5-7月)、秋(8-10)月、冬(11-1月)季行多普勒超声检测门、脾静脉血流直径(D)、流速(V)、流量(Q),并同期行肝功能Child-pugh评介。结果:门静脉直径在春、夏、秋、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门静脉流速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443),门静脉血流量夏季显著小于冬季(P=0.0089)及春季(P=0.0265)。脾静脉血流量冬季显著大于夏季(P=0.04)。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在夏、秋、冬季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有周期性动态变化,冬季门静脉流速、流量较夏季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及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直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血流量增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参数与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无关。肝硬化出血组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比值较无出血组显著增高。Clild-Puph C级组患者门静脉流速及流量明显低于A级组、B级组。结论: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不能用于判断食道静脉曲张程度,但脾静脉内径、流速、流量及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比值对预测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有重要意义。门静脉流速、流量可反映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62例,依据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不同分为A、B、C 3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2组肝动脉血流量(QHA)、搏动指数(PI),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阻力指数(RI)、血流量(QPV)进行测定,并对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不同肝病肝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B、C 3组的RI、PI相比较,B组肝硬化患者明显较A组高。肝脏流入道血流动力学改变在A、B 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变患者与健康参照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与肝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而降低,门静脉内径、血流量随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加重逐渐增高。结论肝硬化肝脏整体流入道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肝动脉血流的异常改变可为肝硬化诊断提供依据,对肝硬化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作者对14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测定,探讨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损害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卡维地洛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映川  肖阳  李琛  何辉 《四川医学》2005,26(8):868-869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卡维地洛8周,对照组不针对门静脉高压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使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门静脉(PV)、脾静脉(SV)、胃左静脉(LGV)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加以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各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DPV、DSV、VSV、Qsv、DLGV均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门静脉血流量(QPV)下降9.92%,脾静脉血流量(QSV)下降31.97%。门静脉流速两组分别为(16.42±2.03)cm/s和(16.47±1.87)cm/s,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维地洛改善门静脉高动力状态同时降低门静脉阻力,降低门静脉压力,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廖锦元 《黑龙江医学》2014,(12):1337-1340
肝纤维化是肝组织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其特征是持续慢性炎症及胶原纤维沉积。影像学作为无创性手段,可以对肝纤维化进行全面、重复且定量的进行评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开展的影像学定量评价肝纤维化的方法,为肝纤维化影像学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余胜锋 《医学综述》2011,17(7):1056-1059
肝脏储备功能以及常见定量肝功能评价手段对接受肝脏手术的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各种常见的定量肝功能试验,包括动脉血酮体比测定、吲哚氰绿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利多卡因代谢试验、色氨酸耐量试验等。在此就如何在术前、术后评价肝脏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是如何对其早期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长期以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盲目性。目前,CT及MRI影像学检查在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不断有新方法和新思路出现。尤其是CT及MRI灌注成像、MRI弥散成像、MRI波谱、MRI弹性成像等成为了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新希望,有必要对其加深了解及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肝脏术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辉  刘景丰 《医学综述》2009,15(14):2132-213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且85%的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肝脏在受到损害或切除之后,可以显示出强大的再生能力,这一现象早已被人们所发现并研究。本文就肝硬化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肝再生受损机制以及肝再生评估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双能CT的碘定量功能,研究肝硬化与正常肝脏双重血供的差异。方at针对临床确诊的34例肝硬化组病例进行双能CT增强扫描,随机选择上腹部双能cT增强扫描正常肝脏27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病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肝脏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各叶兴趣区的碘基值,并计算出肝动脉碘分数与门静脉碘含量,再用SPSSl3.0软件对各项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朵动脉期肝硬化组和正常肝组之间,各叶碘基值总和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硬化组的左外叶动脉期碘基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门静脉期肝硬化组和正常组之间,各叶碘基值总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肝硬化组门静脉期左内叶和右叶的碘基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1)。肝硬化组延迟期左外叶和尾状叶的碘基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31)。肝硬化组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肝动脉碘分数即AIF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的门脉期与动脉期碘含量之差PVIC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hIF均高于正常组,门静脉供血量低于正常纽。结论肝硬化与正常肝脏两组病例间,在门静脉期和延肝脏各叶的血供存在明显差异,双能cT的碘定量功能可用于评价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肝脏体积测量技术在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5至2015/5来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的85例肝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组30例、B级组29例和C级组26例。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4组入选者均进行CT肝脏扫描,比较肝硬化组患者与对照组肝脏各区域体积、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以及健康人不同年龄肝脏体积差异。结果肝硬化组患者左外叶和尾叶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內叶、右前叶、右后叶及总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肝脏体积呈明显递减趋势,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随年龄增长肝脏体积呈明显递减趋势,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缩小程度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CT肝脏体积测量对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智慧  徐永红  杨立廷 《医学综述》2013,19(7):1247-1249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80%肝硬化患者可出现食欲缺乏、早饱、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痛等一种或多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和内毒素血症、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双能CT的使用也逐渐受到关注,双能CT中的碘图分析,是根据KeV下不同物质的衰减特性来进行观察,物质分离后,结合相关软件来观察物质中的碘分布情况,碘分布逐渐形成碘图,不同物质形成的碘图也有所不同,根据碘图来对相关检查中的碘浓度,再结合碘浓度来了解患者病灶情况,是一种新颖、高效的影像学诊疗技术,不仅能够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能用于疾病的鉴别、疗效评估等,作为临床诊治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在诊断腹部疾病方面,双能CT也能发挥非常好的作用,本次研究即针对双能CT的基本原理,结合多位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了解双能CT碘图在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肾脏损害的CT表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对60例经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和同期20例无肝肾疾患及其它相关疾病的患者行肾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测量双肾皮质厚度,实质厚度,皮质厚度与实质厚度比,动脉期皮质、髓质强化程度.对肝硬化组肝功能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腹水量、不同肝硬化类型、有无侧枝循环开放及脾静脉与左肾静脉有无交通间各测量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皮质厚度与实质厚度比、动脉期皮质强化程度均较对照组低(P<0.05),髓质强化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侧枝循环开放及脾静脉与左肾静脉交通,皮质强化程度逐渐减低(P<0.05),而髓质强化程度、肾皮质实质厚度比无明显变化(P>0.05);不同腹水量及不同肝硬化类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肾脏损害的CT表现包括肾皮质厚度与实质厚度比减小、肾皮质强化程度减低、髓质强化程度增加等;其中肾皮质强化程度减低尤为重要,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无侧枝循环开放及脾静脉与左肾静脉的是否交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