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D.  Marin  R.C.  Nelson  E.  Samei  E.K.  Paulson  L.M.  Ho  D.T.  Boll  何岸苇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4):392-393
目的在个体内比较低管电压(80kV)、高管电流CT检查技术与标准CT扫描方案(140kV)检查时,在影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动脉晚期发现富血供恶性肝脏肿瘤等方面的不同。方法本项前瞻性符合HIPAA法案,单中心研究获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8例(男性3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5~77岁)病人的60个恶性富血供肝脏肿瘤病灶[平均直径(20.1±16.4)mm]人组。33个结节通过局部病灶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获得证实,27个结节影像学随访至少12个月。病人接受双能64层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2.
优化CT扫描方案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华丹  刘炜  金征宇  赵玉沛  廖泉  张太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08-1111
目的:分析优化CT扫描方案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名低血糖症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CT扫描后7天内81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随机选择45名患者接受常规组CT扫描方案检查,另45名患者接受改良组扫描方案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CT诊断结果包括影像学诊断为真阳性的肿瘤大小及肿瘤-胰腺CT值差进行组间比较,并评价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组(男/女为16/29,平均年龄40.2岁)中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4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后者中共16例术前经CT增强检查准确定位。常规组图像的医师间一致性kappa值为0.57),肿瘤直径(18.6±6.5)mm,动脉期肿瘤/胰腺CT值差(52.5±26.2)HU。常规CT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0%(20/40)、47.1%(16/34)、66.7%(4/6)、88.9%(16/18)、18.2%(4/22)。改良组(男/女为18/27,平均年龄47.3岁)中4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6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34例经术前CT增强检查正确诊断为胰岛素瘤。改良组图像的医师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7,肿瘤直径为(12.6±4.6)mm,两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脉期肿瘤/胰腺实质CT值差异为(74.5±28.2)HU,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1%(39/41)、94.4%(34/36)、100%(5/5)、100%(34/34)、71.4%(5/7)。结论:改良后的多层螺旋扫描方案可以帮助更准确及敏感的进行胰岛素瘤定位诊断,对于胰岛素瘤的手术治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CTU(CT脊髓造影)和CT检查对椎营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经MR、CTM(CT脊髓造影)和CT检查诊断的肿瘤78例。结果:MR、CTM、CT诊断髓内肿瘤26例(占33.3%),髓外硬膜内肿瘤22例(占28.2%),硬膜外肿瘤16例(占20.5%),硬膜内外肿瘤14例(占12.45%)。结论:该方法能反映肿瘤各自特性。准确的反映椎管内各种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T导向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肺部肿瘤前后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96例肺部肿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氩氦刀靶向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CT扫描,测定肿瘤大小及CT值,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CT。结果原发肺癌82例,肺转移瘤14例,共110个病灶,单病灶89例,多病灶7例。氩氦刀共治疗103次,平均每次治疗1.07个病灶。每次最多治疗3个病灶。肿瘤直径1.2~15.0cm,平均(4.0±2.5)cm。其中瘤灶直径〈2cm12个,≥2~4cm51个,≥4~6cm24个,〉6cm23个。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am者25例。肿块直径〈4am的63个,有效率为100%,≥4~6am的有效率为95.8%(23/24),〉6am的有效率为69.6%(16/23)。肺部肿瘤冷冻后CT可见逐渐增大的低密度类圆形冷冻区,与非冷冻区有明显的界限。冷冻区中心CT值为负值,术后即刻CT值平均下降30~50HU,与术前CT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氩氦刀冷冻治疗前后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cm的病灶治疗3个月后均已消失。术后12个月CT复查81个被消融肿块,完全消失16个(19.7%),缩小42个(51.9%),稳定17个(21.0%),增大6个(7.4%),总有效率为92.6%。43个鳞癌和28个腺癌经氩氦刀治疗12个月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P〉0.05)。结论肺部肿瘤氩氦刀冷冻治疗后CT影像表现对其疗效的评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组织学表现为参考标准。回顾性评价动态增强MRI诊断卵巢上皮肿瘤的特征,以及动态增强MR表现与血管生成生物学标记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无需知情同意书。病人同意将其数据用于日后回顾性分析。41例女性病人(年龄22~73岁)共48个卵巢上皮肿瘤于手术前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对于双侧病灶(n=7),仅对最复杂的肿瘤进行分析。因此共41个肿瘤(12个良性,  相似文献   

6.
S.  Sartori  P.  Tombesi  F.  Macario  I.  Nielsen  D.  Tassinari  M.  Catellani  高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5):408-409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射频(RF)消融治疗包膜下肝肿瘤的效用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8t例病人(男79例,女102例,年龄36~85岁)的361个原发或继发(转移的)肝肿瘤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的经皮RF消融治疗。44例病人有1个或1个以上包膜下肿瘤(组1),137病人仅有非包膜下肿瘤(组2)。总共80个包膜下结节和281个非包膜下结节。RF消融后1个月进行增强CT扫描评价消融的完整性。如果CT显示肿瘤残留,则再次进行RF消融。所有1次或2次RF消融治疗后的病人,每3个月进行CT或增强US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PTP共12例,其中女性10例(83.3%),男性2例(16.7%),年龄14—56岁,中位年龄为31.8岁。有症状者共9例(69.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或中上腹部不适,体检发现3例(25.0%)。12例病人术前均行CT检查,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SPTP在CT上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胰腺肿块,瘤体通常较大(≥5cm)。平扫病灶以囊实性混杂密度为主,实性部分以边缘分布为主,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12例肿瘤均有包膜,多数伴有病灶内出血和囊变;病灶无论大小及在胰腺所处位置,均未见胆管、胰管的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脏器转移罕见。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其中实质部分的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出血、囊变及周边包膜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肿瘤经皮射频切除术后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肝肿瘤经皮射频切除术后病灶及周围肝实质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肝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28例,转移性肝癌4例)共40个病灶经皮射频切除术前后CT表现。CT检查采用普通或螺旋CT扫描,后者增强扫描为双期螺旋扫描。结果 术后平扫治疗区为低密度,范围增大,大多数边界不清。增强扫描低密度区边界清晰。29个病灶(肿瘤大小1.5-4.3cm,平均3.1cm)治疗区无强化,11个病灶(肿瘤大小4.9-11.0cm,平均6.4cm)仍见残留癌灶强化。其他征象有:治疗区周围强化,病灶内出血、含气,胸水和腹水。结论 肝肿瘤经皮射频切术后CT检查,特别是增强扫描对评估治疗效果和发现并发症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对胆囊癌与胆管癌临床应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FDG PET在胆囊癌和胆管癌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胆囊及胆管病变患者18^F-FDG PET或PET/CT显像资料。其中胆囊病变患者46例(术前7例,术后39例)、胆管病变患者19例(术前2例,术后17例)。通过目测和半定量方法(最大SUV,SUVmax)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46例胆囊病变患者中,7例于术前行PET检查均诊断为胆囊癌,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3例为胆囊癌,2例假阳性(胆囊腺瘤、胆囊炎各1例),失访2例;其他39例为术后检查(PET显像均为胆囊癌患者),其中21例病理检查示有残留、转移,15例阴性,失访3例,PET诊断肿瘤残留、转移的灵敏度为91.3%,特异性为84.6%。转移灶的分布以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为多。(2)19例胆管癌患者,其中2例于术前行PET检查,1例诊断为胆管癌,另1例为阴性(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假阴性,患者为胆管腺癌);术后检查17例(PET显像均为胆管癌患者),其中9例病理检查示有残留、转移,1例阴性,失访7例,PET诊断肿瘤残留、转移的灵敏度为9/9,特异性为1/1。转移灶的分布以肝脏为主。结论18^F-FDG PET显像诊断胆囊癌和胆管癌具有一定价值,但对术后再分期价值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CT评价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形态学特征的演变,确定可预测类固醇激素治疗(CST)效果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此符合HIPAA法案的回顾性研究经审查委员会批准。在一组63例AIP病人中,将治疗前进行CT检查的15例(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4.7岁,范围30~84岁)病人纳入研究,通过分析胰腺、胰周和胰管的变化来评价病程演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基于血管造影C臂CT在放疗栓塞术前诊断肝外分流的准确性。方法:30例富血管性肝肿瘤患者[平均年龄(64±12)岁]行肝血管造影术,在内放疗术(SIRT)前采用弹簧圈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99m锝标记的人大颗粒凝聚白蛋白MAB(MAA)行SPECT/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胰管内乳又状黏液性肿瘤的CT特点,并与临床、病理对照,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54岁。术前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8例患者亦进行了B超检查,1例行MR检查。结果 CT检查发现胰头部囊实性混合肿块6例,胰头颈体部低密度肿块1例,胰腺体积增大1例,肿块最大径5.6~9.5cm不等,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6例肿块边界尚清晰,1例病灶与胃后壁紧密粘连。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5例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黏液溢出者3例,胰头体部胰管中断1例,4例全程胰管扩张。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结合ERCP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前瞻性地比较^18F—DOPA PET/CT与FDG PET—CT在检测甲状腺髓样癌(MTC)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此前瞻性研究连续评估26例降钙素升高的病人[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14)岁]。所有病人最长在4周内(中位数7d)行DOPA和FDG PET/CT检查。以病人和病变为基础进行数据分析。PET的阳性病变的确诊依据为组织病理学结果和(或)至少6个月(范围6~24个月)的影像随访检查,即DOPA和(或)FDG PET/CT。DOPA PET共检出21例(21/26)病人至少有1个恶性病灶;  相似文献   

14.
下咽癌侵犯范围及其术前分期的CT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CT扫描对下咽癌侵犯范围及其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下咽癌的CT表现,根据CT征象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其术前分期,并将此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CT判断肿瘤侵犯邻近部位或结构的敏感性为95.0%(113/119),阳性预测值为85.0%(113/133),假阴性率为5.0%(6/119)。术前CT对原发肿瘤分期的准确性为79.0%(15/19)。结论 CT能准确地反映下咽癌的侵犯范围及其术前分期,这对于下咽癌的临床处理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该回顾性医学分析的目的是评价肿瘤病人进行多层CT随访时停止常规使用口服对比剂对阅片满意度的影响。分析100例病人CT检查经历表明,口服阳性对比剂是他们最不愉快的经历(P〈0.0001)。对447例一般肿瘤病人进行多层CT随访检查时放弃常规口服阳性对比剂,以2.5mm进行多层重组,随访5~13个月。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均行螺旋CT检查,其中8例经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与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结果:腹膜后恶性肿瘤15例,病灶平均直径较大,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有远处转移、毗邻大血管被包绕或被侵犯,并常侵犯邻近的组织器官。腹膜后良性肿瘤5例,其表现与恶性者大致相反。结论: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能精确地进行定位诊断;其CT表现除对分化好的脂肪类肿瘤与非何杰金淋巴瘤进行定性诊断外,对于其他肿瘤为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与经食管心动超声(TEE)的比较,评价64层CT在诊断卵圆孔未闭(PFO)中的临床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此回顾性研究获审查委员会批准。对152例连续的脑卒中病人(男性98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61.7岁)进行研究,均行多层CT和TEE检查。64层CT检查采用心电门控和盐水冲刷对比剂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述幕上室管膜瘤和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CT、MR特征,作者分析了11例幕上室管膜瘤和3例幕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和CT、MR特征。11例室管膜瘤病人(男5例)年龄2~38岁,其中9例做了CT检香,7例做了MR检查。3例幕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人(男2例)年龄分别为46、58和76岁,3例病人均做了CT、MR增强前后扫描,由两位神经放射学家以非盲方式对肿瘤的部位、大小、CT和MR信号特征和增强类型以及囊变和钙化的出现作影像研究。肿瘤位于额叶4例、顶叶3例、枕叶和中线各2例。肿瘤直径2~6cm(平均4cm),8例含有囊性成份,CT平扫4例发现钙化(4/  相似文献   

19.
妇科盆腔肿瘤的CT诊断(附6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讨论CT扫描在妇科盆腔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63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年龄24岁~68岁,平均43岁)于临床症状出现后3d-5a内均经CT平扫与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了所有患者的CT表现。结果 本组63例盆腔肿瘤患者中,子宫肌瘤21例,卵巢囊腺瘤7例,卵巢畸胎瘤4例,宫颈癌13例,子宫内膜癌7例,卵巢癌6例,卵巢囊腺癌5例。各种肿瘤随其性质(良性与恶性)及部位不同具有特征性CT表现,与手术或病理对照,准确地定性诊断55例(87.3%),误诊8例(12.7%),准确定位57例,错误定位6例。结论 依据盆腔肿瘤的CT表现,能对绝大多数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头颈部肿瘤术后内科并发症是头颈外科研究的课题之一,如能术前根据某些高危因素确定并发症发生的高危病人,制订相应的围手术期预防措施,就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通过对一组头颈肿瘤患者与并发症有关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多变量判别分析,设立预报内科并发症高危病人的简单指标。资料和方法自1990年1月~1994年5月,我们进行了头颈部肿瘤手术(手术时间超过3h)142例。男95例,女47例,平均年龄64岁,最大76岁。肿瘤分期(参考UICC头颈部肿瘤第四次分期方案):Ⅱ期28例(19.5%),IV期33例(23.4%),复发癌4例(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