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 技术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LPA技术对具有典型表型的22例患者进行DMD基因79个外显子拷贝数变异(缺失/重复突变)检测,同时对部分家系中孕妇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STR毛细管电泳连锁分析方法进行辅助诊断及验证。结果 22例患者中15例为缺失突变,4例为重复突变,3例未见拷贝数变异。14例MLP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母亲中有9例为携带者。产前诊断的7例胎儿中,3例为女性胎儿携带者,3例男性正常胎儿和1例女性正常胎儿。结论 MLPA技术能准确、快速、可靠地检测DMD基因拷贝数变异(缺失或重复突变)。  相似文献   

2.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为X连锁隐性遗传中最常见的致死性肌病,男性幼儿发病率及群体女性携带者频率均较高,迄今无特殊疗法。检出携带者,进行产前诊断,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2〕。本文是我组对DMD系列研究中的第  相似文献   

3.
<正>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分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贝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BMD),均是由于DMD基因(Xp21.2)突变所致[1]。由于本病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产前诊断成为控制致病基因传递、防止患儿出生及降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对DMD产前诊断家系中具有高患病风险的2个胎儿,提取其羊水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的探索。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例均为进行DMD基因诊断,经MLPA技术确诊为DMD基因外显子缺失者,其母亲再次妊娠,经  相似文献   

4.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er dystrophy DMD)是一种较常见的X连锁性致死性肌肉变性疾病,其发病率为1/3 500性活婴。DMD患者常于2~5岁时出现肌无11岁失去行走能力,20岁左右死亡。该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优生优育,产前诊断是防止DMD患儿出生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根据羊水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ate ki-nase CPK)和肌红蛋白值、胎儿肌组织活检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查明了DMD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5.
计垣 《中国优生优育》1994,5(2):81-82,89
Due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较常见的X连锁隐性致死性肌肉变性疾病,其发病率为1/3500男性活婴。DMD患者常于2~5岁时出现肌无力,11岁失去行走能力,20岁左右死亡。该病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优生优育,产前诊断是防止DMD患儿出生的重要途径。目前,多根据羊水中的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ate kinase CPK)和肌红蛋白值、胎儿肌组织活检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查明了DMD的致病基因,同时开展了基因诊断、携带者检出和产前基因诊断,另外,不久将实现对DMD的基因治疗给病人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这些方面的新进展加以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DMD基因位点内4个STR部位基因扩增后通过多态性分析对两例非基因缺失型DMD高危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和携带者检出。内含子49内(CA)n杂合频率最高达0.933。这四个部位STR 特异性高,提供的遗传信息量多,利用STR—PCR后多态性分析较以往的RFLPs连锁分析更有价值,该方法将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适用于临床产前诊断和携带者检出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DMD基因位点内4个STR部位基因扩增后通过多态性分析对两侧非基固缺失型DMD高危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和携带者检出,内含子49内(CA)n杂音频率最高达0.933。这四个部位STR特异性高,提供的遗传信息量多,利用STR-PCR后多态性分析较以往的RFLPs连锁分析更有价值,该方法将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适用于临床产前诊断和携带者检出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seudohypertrophic muscular dystrophy)是由于基因缺陷引起的疾病,以进行性肌肉萎缩与肌无力为主要特征,分Duchenne型(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和Becker型(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DMD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发病率为活产男婴的1/3500,多数于12~13岁前丧失行走能力,20岁左右死亡。BMD发病率约1/30000,临床症状体征较轻,进展缓慢,14岁后仍能行走。DMD/BMD是最常见的X连锁隐性致死性遗传病之一,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通过产前诊断阻止患病胎儿出生以达到遗传优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6~11岁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患儿与正常儿童下肢肌力差异,为开展DMD患儿的肌力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4月选择DMD患儿和正常儿童各20例,其中DMD患儿男19例,女1例;正常组男18例,女2例,两组儿童平均年龄均为(9.0±1.7)岁。采用手持式肌力测定仪(HHD)测定下肢髋、膝、踝等部位肌群肌力,比较DMD与正常儿童下肢肌群间及不同年龄间的肌力差异。结果 DMD组下肢肌力除足跖屈肌群以外均明显弱于正常组(P<0.05);DMD组中6岁~组和9~11岁组各组肌群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岁~组中DMD患儿双侧髋外展和足趾屈肌力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D组足趾屈肌力甚至高于正常儿童; 9~11岁组中DMD患儿除足趾屈肌群外髋屈曲、髋伸展、髋外展、膝屈曲、膝伸展和踝背屈肌群肌力都已经显著落后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 DMD患儿下肢肌群除足跖屈肌外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儿童。开展DMD患儿下肢力量训练应关注所有肌群,在较大年龄组尤其需要重视髋膝伸展肌群。  相似文献   

10.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发生移码突变导致的儿童遗传性致死性肌病。反义寡核苷酸(AON)靶向外显子中的剪接调控序列可以诱导Dystrophin基因的相应外显子跳读,以恢复dystrophin mRNA阅读框,是目前新的DMD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已在患者来源的肌细胞及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目前,AON靶向治疗DMD已经进入药物临床试验阶段。笔者拟对DMD的分子致病机制、AON治疗DMD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试验新进展进行综述,为AON在DM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类自近端肌肉开始,累及远端肌肉的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等,最终使机体完全丧失运动功能。超声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中高频超声(HFU)能精准定位机体肌肉、肌腱及周围神经等浅表软组织结构,并能获得肌肉厚度、横切面积等参数,对诊断DMD具有较高敏感度。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能实时、动态、定量评估肌肉硬度,进而评估DMD患儿肌肉机械特性变化特征。笔者拟对DMD患儿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DMD患儿常规诊断方法、HFU及SWE技术在DMD患儿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是较为常见的遗传性肌病,呈X连锁阴性遗传,发病率约占出生男婴的1/3500。本文采用cDNA_8探针对20名正常成年人与8例DMD/BMD进行了基因分析。DMD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2区1带2亚带(Xp21.2),全长2300kb,其cDNA长14kb,由65个外显子组成,蛋白质产物为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近年来的DMD分子遗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心电图Q波改变。方法分析70例DMD患者心电图的Q波表现,以7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Ⅰ、Ⅱ、Ⅲ、avL、avF、V4、V5、V6导联的Q波改变。结果DMD组与正常对照组心电图的Q波时限均<0.03s。DMD组Ⅰ、Ⅱ、avL、V4、V5、V6导联Q波振幅的平均值分别为0.1756、0.1996、0.3846、0.4844、0.4087、0.3573m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加深(P<0.05)。结论DMD患者心电图Q波振幅明显加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单细胞扩增前引物延伸法及巢式PCR技术,研究该技术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获取单个正常男女淋巴细胞和无杜氏肌营养不良(DMD)家族史的单个卵裂球,15碱基随机引物PEP扩增单细胞全基因组,再以巢式PCR技术检测PEP反应产物中DMD基因外显子8,17,19,44,45,48及Y染色体上的睾丸决定基因SRY。结果:单个淋巴细胞和单个卵裂球的6个DMD外显子扩增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100%(60/60),单个男性淋巴细胞SRY的扩增成功率为100%(15/15),而单个女性淋巴细胞无SRY的扩增(0/15)。结论:检测单细胞DMD基因外显子8,17,19,44,45,48和SRY的PEP-巢式PCR技术具有较高扩增成功率和特异性,可望应用于 DMD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单细胞基因诊断中。  相似文献   

15.
单细胞五重巢式PCR检测DMD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单细胞多重巢式PCR检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外显子17、19、44、45、48的技术,及应用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的前景。方法;获取正常男性单个淋巴细胞和无DMD家族史的单个胚胎细胞,行DMD基因外显子17、19、44、45、48的五重巢式PCR,分析扩增成功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20个单个淋巴细胞5个外显子扩增成功率为97%(97/100)、假阳性率为4%(1/25)、假阴性率为0%(0/25),20个单个胚胎细胞5个外显子扩增成功率为80%(80/100)、假阳性率为0%(0/25)。结论:本文建立的单细胞DMD基因外显子17、19、44、45、48的五重巢式PCR技术具有较高扩增成功率和特异性,应用于DMD的PGD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携带者发病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是一种性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 ,一般可分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 (DMD)和Becker肌营养不良 (BMD)两种类型。DMD发病率约占活产男婴 1/ 3 5 0 0 ,表现为进行性肌肉萎缩无力 ,多数于 12岁前不能行走 ,2 0岁左右死亡。BMD的发病率约为前者的 1/ 10 ,症状较缓和[1] 。近年有较多关于女性BMD患者的报道 ,亦有研究发现 ,DMD致病基因携带者 (女性 )表现肢体轻微无力、肌酶轻微升高 ,但尚未见有典型临床表现的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DMD致病基因携带者[2 ] 。笔者在一DMD家系中诊治 1例 ,现报道如下。1 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类型的抗肌萎蛋白(dystrophin)缺陷型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和病理特点。方法根据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将25例肌营养不良患儿分为Duchenne型(DMD)和Becker型(BMD),各为11例和14例。对其临床、电生理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D发病年龄为(3.9±1.15)岁,磷酸肌酸激酶(CK)升高30~126倍,dystrophin完全缺失;BMD为(7.2±3.38)岁和2~35倍,dystrophin部分缺失。两型肌电图为肌源性损害,在光镜都有肌纤维变性坏死、opacqe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吞噬和再生现象。透射电镜可观察到肌丝排列紊乱、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肌浆膜缺损,肌原纤维溶解坏死、Z线排列紊乱等;但DMD损伤较BMD重。结论DMD和BMD都是抗肌萎蛋白缺陷所致,DM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都较BMD重。  相似文献   

18.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常见的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DMD新生儿筛查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可能。近年来DMD在药物治疗、基因治疗、骨髓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9.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musclaldystrophy,DMD)是神经肌肉系统最常见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3500,儿童早期发病,以进行性近端肌无力、萎缩为特征,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很高,患儿在13~14岁前即运动受限,需依赖轮椅,通常在20岁左右死于呼吸及循环衰竭[1,2]。自duchenne于1868年首次描述此病以来,人们就对该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1987年DMD基因的cDNA被克隆和鉴定,此后抗DMD基因产物———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 trophin)被发现。随着PCR技术的发展,DMD的基因诊断和产前基因诊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5]。但是,…  相似文献   

20.
Duchenne/Becker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临床以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萎缩,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增高,腓肠肌假性肥大为主要特征,临床病情轻重不一。致病基因为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基因,该基因组序列跨越2 200 kb,由79个外显子组成,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人类基因。DMD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单个或多个外显子缺失、基因片段重复、单个碱基互换、缺失或插入。迄今已形成多种检测技术,从Sanger测序、多重-PCR、Southern-blotting到多重链接探针依赖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单个扩增/内部引物测序技术(single condition amplification/internal primer sequencing technique,SCAIP)、基于基因芯片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等,检测方法优缺点各异,本文结合DMD/BMD临床表现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段就DMD/BMD的分子遗传学诊断策略进行综述,以期形成完整全面的临床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