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陆炎 《中外医疗》2008,27(13):100-100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治疗中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我院60例COPD伴Ⅱ型呼衷患者采取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和全面细致观察和护理,比较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变化.结果 本组患者经无创机械通气后,均有好转,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细致观察和护理,及时进行血气分析,就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过去4年我院ICU收治的60例COPD患者机械通气的治疗情况。结果:12例进行了经口鼻面罩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2h PaCO2无显著性差异(P>0.05),PaO2显著升高(P<0.05);对治疗的耐受率为66.67%(8/12),死亡率为16.89%(2/12),存活者平均住ICU时间为5.2d。40例进行了经口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2h PaCO2显著降低(P<0.01),PaO2显著升高(P<0.01);在适当镇静下对治疗的耐受率为100%(40/40),死亡率为17.50%(7/40),存活者平均住ICU时间为15.25d。8例进行了有创序贯无创机械通气,切换成无创通气后平均2h PaCO2及PaO2较切换前均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切换后无创通气治疗的耐受率为75%(6/8),死亡率25%(2/8),存活者平均住ICU时间为10.40d。结论: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三种机械通气治疗方式各有特点,应个体化选择机械通气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0年7月来我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70例,平均年龄7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3~39年,COPD诊断均符合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议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平均心率120次/min,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仪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护。除常规给氧、解痉、祛痰、补充电解质、重要脏器功能维护治疗、营养支持、使用抗生素以及酌情应用利尿、强心剂治疗。建立人工气道,连接呼吸机机械通气。结果本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的pH、PaO2较治疗前升高,PaCO2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呼吸机机械通气对提高动脉氧分压及纠正高碳酸血症有明显作用。结论机械通气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治疗时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洁  杨婉娜  张丽明 《河北医学》2012,18(1):120-12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与护理,观察并总结患者预后及转归情况.结果:28例患者经冶疗及精心护理后,24例病情好转,成功脱机,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2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28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BiPAPA通气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单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各14例。定期记录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通气2h两组比较治疗组的PaO2明显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降低(P〈0.05);12h治疗组PaCO2显著下降、pH值改善(P〈0.05);需气管插管者,对照组14例有10例(71.42%),而治疗组14例有3例(20.42%),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BiPAP通气可作为COPD并呼吸衰竭的一线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6年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71例;结果:机械通气的病死率为23.94%,其中昏迷病例死亡率为35.90%,高于清醒病人12.50%,发症多见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气压伤等;结论: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合理选用呼吸机的模式及参数是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及撤机的临床实践,探讨了COPD病人机械通气的治疗及其撤机的方法和技术,以及撤机成功所需达到的呼吸生理指标,认为COPD病人撤机中最重要的是确保试脱机前PaCO2等呼吸生理指标接近病人缓解期水平。  相似文献   

8.
甘斌 《广西医学》2010,32(6):683-685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ICU住院的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序贯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有创机械通气(IPPV),在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PIC)出现后,序贯组予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直至脱机;对照组继续IPPV,以压力支持方式脱机。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序贯组IPPV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以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药物和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与转归;方法:对1995年-2002年间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165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机械通气组,进行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并记录两组死亡情况;结果:165例病例死亡69例,死亡率41.82%,其中常规药物治疗组94例,死亡52例,死亡率55.32%;机械通气组7l例,死亡17例,死亡率23.94%;结论:机械通气是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时最为有效的改善通气的措施,合理选用呼吸机的模式及参数对于机械通气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139例从2004年1月到2009年4月住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72)和对照组(n=67),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两组在总有效率,显效率,呼吸频率,SpO2,PaO2,PaCO2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应用于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各有其实用范围,患者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深入研究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脱机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治疗组:36例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均需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模式PSV+SIMV;待患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PSV水平降至11-12cmH20之间,拔出COPD患者气管内插管,然后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按照患者呼吸频率改变PSV水平,待病情平稳后可继续降低PSV水平,在9cmH,O后可停用呼吸机。观察组:36例cOPD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待患者病情平稳,按照PSV方式脱机,PSV水平降低至5—8cmH,O时,进行拔管脱机。结果: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总通气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且VAP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结论-NIPPV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严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脱机撤机成功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利于降低患者VAP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脱机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疗效,评价序贯性脱机的可行性。方法:19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采用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脱机治疗,16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传统方式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APACHEⅡ评分、PaO2/FiO2、Pa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重新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结果: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脱机治疗重度(COPD)疗效显著,序贯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有创通气时间缩短(P<0.05),重新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呼吸、循环指标优于传统脱机方式治疗。结论:无创机械通气能够达到支持肺泡通气、改善并维持氧合、缓解呼吸肌疲劳的目的,可显著降低有创机械通气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使患者顺利脱机,减少重新插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6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上机前后、撤机前后的PH值、PaO2、PaCO2的改变情况。结果:机械通气后较通气前动脉血PH值及PaO2均有提高,PaCO2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对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刘月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4):1684-168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效果。方法: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n=30)和静脉营养组(PN组,n=30),观察两组患者在支持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血清总蛋白(TB)、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及上臂肌围(MAMC)、机械通气时间和一次成功脱机率及并发症等。结果: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提高,患者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肌围均增加(P<0.05);PN组以上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时间较PN组缩短(P<0.05),EN组一次成功脱机率比PN组高(P<0.05)。EN组并发症发生率较PN组低(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间歇无创通气组(A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间歇无创通气治疗;持续无创通气组(B组,21例)给予常规治疗+持续无创通气治疗。记录治疗24h和72h后患者的动脉血气pH、PaO2、PaCO2变化以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有效率、血气分析值、失败率以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发生率A组较B组有明显减少(P〈0.01)。结论间歇无创正压通气与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并呼吸衰竭疗效相似,前者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自动变流(autoflow)以及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IPPV)三种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e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流速一容积曲线(Flow-Volumecurve,F-V曲线)、二氧化碳时间(和容积)曲线的影响。方法21例机械通气超过24h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年龄81~91(85.1±3.0)岁。按随机顺序先后接受BIPAP、autoflow和IPPV机械通气,分别记录不同通气模式时各种呼吸力学参数。结果IPPV在吸气75%潮气量以及吸气峰流速时气道压以及流速显著高于BIPAP和Autoflow。三种通气模式对F-V曲线呼气支各点的流速无统计学意义。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intrinsic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i)与呼气末气体陷闭容量(Vtrap)、呼气末流速相关。三种通气模式对CO2-时间或容积曲线的Ⅲ相斜率、CO2产量、重复吸入CO2量以及呼气末CO2分压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toflow和BIPAP的气道死腔高于IPPV,CO2容积曲线Ⅲ相斜率与阻力和PEEPi明显相关,CO2时间曲线Ⅲ相斜率与阻力、PEEPi以及呼气峰流速明显相关。结论F-V曲线吸气支的形状明显受通气模式的影响。三种通气模式对F-V曲线呼气支无影响。三种通气模式对CO2-时间或容积曲线无影响,Autoflow和BIPAP时气道死腔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有无肯定疗效。方法:6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记录通气治疗前及通气治疗2~4h、24h后患者的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结果:治疗前、治疗后2~4h、治疗后24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临床上有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在老年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间ICU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59例,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20例)、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组(20例)和综合治疗组(1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相应干预。监测患者治疗0 h、3 h、3 d、12 d的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动脉血气、心率、血压,以及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病率、病死率等。结果三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呼吸频率、心率、PaCO2、白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pH值、PaO2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P〈0.05)。三组间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在治疗3 d及12 d时有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优于无创组,综合组优于序贯组。三组肺部感染控制窗和VAP出现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无创组(P〈0.05),综合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短于序贯组(P〈0.05)。序贯组VAP患病率高于无创组,住院病死率低于无创组。综合组VAP患病率低于序贯组但仍高于无创组(P〈0.05),住院病死率低于序贯组(P〈0.05)。结论对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明显优于单用无创通气,且尽早给予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患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元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传统抗感染、平喘、化痰等治疗基础上加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改善情况、气管插管率,第3、6、12、24小时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气分析的pH、Pa02、PaC02指标变化及住院时间,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治疗组气管插管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6小时的HR、RR、pH、PaO2、PaCO2平均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以上各指标改善不明显(P〉0.05),第12、24小时的以上各项指标两组患者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状况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3.27±2.31)d明显短于对照组(21.14±4.26)d。故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气管插管率,较快纠正酸中毒、减少住院时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OPD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并发代谢性碱中毒的病因和治疗。预防的方法,方法:62例COPD急性发作期Ⅱ型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持续72h以上,其中20例并发代谢性碱中毒,对该组病例通气前,后24h,48h,72h进行血气及电解质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例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前有低锅 ,低氯存在,机械通气后CO2排出过快,pH值升高,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躁动等碱中毒症状。结论:CO2排出过快及低钠,低氯是造成机械通气中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可容许高碳血酸症和及时补钠,氯是预防和治疗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