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利什曼病及其媒介白蛉控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什曼病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白蛉是其传播媒介,目前我国已发现有4种白蛉可传播利什曼病。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利什曼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不仅由于环境改变增加了人与白蛉接触的机会,而且由于个体危险因素的增加,缩短了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该文借鉴国外利什曼病的防治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加强利什曼病的防治以及媒介白蛉的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于感染人类寄生虫的基因组研究计划主要针对七种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疟疾,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本介绍了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研究计划的最新进展,包括简要论述脉冲电泳核型图谱的绘制及基因序列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5.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一种专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低等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包括寄生于媒介昆虫白蛉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期和寄生于脊椎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期,能引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内脏利什曼病.我国虽在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控制或消灭,但新的疫区仍不断出现,控制和消灭黑热病的目标正面临挑战.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相关研究,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快速鉴定、杜氏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极为重要.本文谨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病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学科的手段,包括形态度量,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检测,DNA杂交,酶电泳分析等,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我国新疆境内的大沙鼠耳组织有都兰利什曼原虫的寄生。用生态学,寄生虫与昆虫宿主的相容性等方法,确定了都兰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为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并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查见婴儿利什原虫,本文初步讨论了  相似文献   

7.
新疆克拉至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量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和2.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病是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寄生虫病。病原学检查被认为是利什曼病诊断方法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防治中,病原学检查存在费时费力,需要专业的现场及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中不易实施,同时敏感性受所检材料的影响且不能进行虫种鉴别等缺点。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利什曼病的诊断提供了新途径,以分子或DNA为基础的利什曼病诊断方法不断涌现。本文就利什曼病诊断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对于感染人类寄生虫的基因组研究计划主要针对七种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疟疾、利什曼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弓形虫病、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本文介绍了利什曼原虫基因组研究计划的最新进展,包括简要论述脉冲电泳核型图谱的绘制及基因序列分析工作。该计划的顺利开展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利什曼原虫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50mg/m2)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 (2.5%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250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当地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野外洞穴白蛉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家犬药浴和白蛉密度降低后,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 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采取家犬药浴和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灭蛉措施,对预防和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第二届犬利什曼病国际论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多数蛉胃内前鞭毛体的发展;但这二种白蛉在胃血消化过程中约有1/4的围食膜可以破裂,从膜内逸出的前鞭毛体即可继续繁殖和向蛉的消化道前端移行,并且不再受到下一次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的限制。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吸了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的血后也形成围食膜,但于吸血后第三天膜即破裂,故白蛉感染的前鞭毛体的繁殖和发展不受限制,感染率在蛉胃内有血时为62.8%,无血时为55.6%(P>0.05),无甚差异。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危险因素与Alzheimer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lzheimer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一个主要类型,有关AD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家族史、高龄、女性和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使患AD的危险性增加.最近大量的研究发现,脑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ApoE ε4等位基因、冠状动脉疾病、高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吸烟等也是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Alzheimer病(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为一种神经变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AD和血管性痴呆不论在发病机制和还是治疗上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痴呆类型,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血管因素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脑缺血及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等在AD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做了综述,以期为预防和延迟AD的发生和进展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隐球菌病是一种全球分布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环境暴露、宿主遗传因素及免疫状态等都会增加隐球菌病发生的风险。了解隐球菌病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隐球菌病,降低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免疫抑制者中,作为机会感染的利什曼病例报告日益增多,病人体内持续存在的利什曼原虫的重新激活可能是这些病人发病的原因。本文综述了人体和鼠模型的利什曼原虫持续的深入研究将对探测此病复发的可能性、对复发病人新疗法的评价及抗利什曼原虫疫苗的研制设计等方面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利什曼病化学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多年来利什曼病的化学治疗有明显的进展,一方面是由于对药物如五阶锑类的药代动力学有较多了解,另一方面是因采用了一些治疗利什曼的新药,如aminosidine。最令人关注的进展是结合脂质的两性霉素B,以很短的疗程即显示疗效,另有研究发现,结合免疫调节剂也颇有效,利什曼原虫的某些生化通路其嘌呤和甾醇代谢的通中与哺乳动物的不同,这些已用于探索抗利什曼病药物的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9.
2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回肠、结肠、直肠,病因尚未明确的肠道慢性疾病,其总发病率在各国均有所增加.IBD的肠道并发症是造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和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其中IBD合并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患者病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IBD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由许多遗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