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表现在中风病辨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即西医之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为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客观、更规范,从而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本病的疗效,许多中西医学者就中风病颅脑CT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回顾,可发现CT在中风辩证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侠  于霞  王建文 《中医药学刊》2010,(8):1732-1734
中风病即西医之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而TCD是采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早期发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的存在,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通过阐述中风病TCD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认识到亟需将中风病TCD的表现纳入中医辨证分型体系中,利用TCD技术分别研究中风各个证型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及搏动指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能够提高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对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102例中风病先兆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与头颅CT影像对比研究,探索中医中风先兆证的CT影像规律性。方法:对102例临床按中医诊断为中风先兆期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通过双盲法CT影像研究,观察其病变性质、部位、大小范围、脑实质弥漫性病变与陈旧病变等情况。结果:中风先兆证的头颅CT影像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具体各证候之间缺乏显著性差异。结论:头颅CT扫描可以为中医辨证为中风先兆证的患者提供一定的辨证、辨期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风病患者中医分型辨证与头颅CT影像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经过CT影像学检查,通过比较辨证分期结果与CT检查结果,探讨其内在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型结果:30例为中脏腑者,26例为中经脉者,中脏腑者中脑出血患者20例(66.7%),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脑出血量较大,存在明显占位效应,中经络者中脑梗死患者有19例(73.1%),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多发于基底节区域。结论:中风患者的颅脑部cT诊断能够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加规范和客观,有利于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医预防医学重视体质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预防医学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未病先治的理念是与中风病后遗症患者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是一致的。通过中风病后遗症期主要证候分型研究,笔者发现,在包括类中风的广义中风病中,特别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塞,传统中风病五大主症或不明显或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部分病人甚至无症可辨,此阶段辨证的结果更倾向于一种病理体质或体质证候。故针对病理体质的中医药干预应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高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7):100-100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侯与头颅CT的关系,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直观、更完善,并能及早预测本病的预后。方法:对1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临床辨证,按Pullicion公式:长(cm)×宽(cm)×CT或MRI扫描阳性层数/2计算脑梗塞体积。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梗塞部位最多的在基底节区。梗塞体积与痰证、风证、火热证、气虚证有明显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7.
从结合现代中风病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提出建立一套系统的现代中医辨证体系,辨病论治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并通过其辨证体系在中风病的运用,指导中风的的辨证及对中风病治疗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脑血辨证是王新陆教授提出的一种以脑血为主轴,针对“现代病”、“富贵痛”等,尤其是中医脑病、血病新的辨证体系。该理论的提出为脑病的临床证治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脑血辨证脑病证候与中风病证候的比较,试图验证脑血辨证脑病证候对中风病证候的良好适用性,为中风病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风辨证现代化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病的辨证方式至今缺乏规范的、统一的、与现代临床实际相适应的标准。本文通过对中风中医辨证的历史回顾 ,总结中风病机的演变规律 ,注重辨证模型的建立 ,并将现代检测指标与中风辨证有机结合 ,俾最终能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张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17-1319
探讨证候与疾病的相关性涉及到中医学与西医学两种不同临床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也是揭示中医辨证体系与疾病评价体系之间内在关联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众多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风病的证候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中风病自《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出台以来,许多学者以此为标准开展了中风病证候学的多方面研究,如统计证候的出现概率和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探讨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缺血性中风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以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以泸州地区200名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辨证分型,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TXB2和6-ket o-PGF1α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和回归关系。结论: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可以作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中风辨证现代化理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病的辨证方式至今缺乏规范的,统一的,与现代临床实际相适应的标准,本文通过对中风中医辨证的历史回顾,总结中风机的演变规律,注重辨证模型的建立,并将现代检测标准与中风辨证有机结合,俾最终能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起病急,变化迅速,病情危重。我科于2005年至2009年期间,对12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施护,现将相关护理方案予以总结,与读者共勉。  相似文献   

14.
中风患者大便秘结不通者十有八九,作者根据中风病机,结合临床实践和中医辨证,将下法运用于中风症各期出现的便秘,对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确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中风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将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及艾灸加入中风护理过程中,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结果:通过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中风病康复期的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结论:中医护理使中风康复期患者的功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医群体化研究的不断开展,传统辨证方法的不足日益显现,因此有学者提出“群体辨证”的概念。但是,由于尚未找到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中风病的群体辨证陷入困境。而复杂科学特别是网络生物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状态,使我们能够利用多种网络生物学技术,结合数据挖掘、真实世界研究等手段,探究中风证候的本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后遗证体会万文蓉(中国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交流中心厦门361001)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刺疗法透穴中风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风病出现了与日俱增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的思路长沙市第四医院(410006)刘志泉主题词中风(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活血祛瘀据WHO统计57个国家的情况表明,老年人中风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1.3%。我国中风病居疾病死因的首位,目前我国约有300多万中风病患者,每...  相似文献   

19.
中风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波 《吉林中医药》2008,28(9):640-641
目的:分析中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98例中风病人临床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影像学诊断,利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总结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诊断的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灶大小、数目及有无中线移位、破入脑室等影像改变有相关关系;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梗塞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改变有相关关系.结论:中风的影像学诊断内容可以成为中医临床辨证诊断的微观、量化指标和重要参考,中风病的中医临床辨证诊断的证候要素与影像学改变可能有一对一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石学敏所编《针灸学》教材中的中风章节有3点异议。一是中风病的英文引用词不当,"Stroke"比"Apoplexy"更符合中风的诊断;二是中风的中经络和中脏腑只是对疾病轻重程度的描述,不是中医的辨证诊断,所以教材把中风的辨证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是含糊的;三是治疗方法上的简单没有能很好体现针灸在治疗中风方面的优势,尤其是缺乏推拿和康复治疗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