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中医》编辑部转来马启昕先生《也谈治病求本》一文(以下简称“商榷”),读后深感受益。马先生在“商榷”一文中,对拙文《治病求本初探》一文中“病机实为治病所求之本”提出非议,今拙笔以复。《商榷》一文在“病机为治病之本的局限性”中提出“试问不同的疾病而有相同的病机,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而有同一病机时,就能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吗?”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拟从以下两方面述及:  相似文献   

2.
<正> 著名老中医李寿山教授,业医50余年,善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屡起沉疴,并致力于消化系疾病的临床研究,颇有造诣。李老指出,胆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病则肝胆疏泄失常,影响脾胃升降之机,形成“湿、滞、热、瘀”的病理症结。“不通则痛”,在治法上应以“通”为法,疗效卓著。但病因病机不  相似文献   

3.
议"效不更方"、"效必更方"与"不效亦不更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不更方”为中医处方法则之一,古今很多医家之医案中,常可见此种说法,然验之临床,并不皆然。笔者认为在临证处方用药时,并非只有“效不更方”这一法则,对“效必更方”、“不效亦不更方”之应用也不乏其例,现浅述如下。1效不更方非不更病机不变方不更更方与否的关键乃看其病机是否发生变化。“治病必求其本”,病机的变化是疾病发生变化的根本,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既然前方已经获效,通过四诊,审其病机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就须仍用原方原法,不必更换方药,这就称作“效不更方”。此法多用于部分内伤杂病之治疗。这类疾病虽为…  相似文献   

4.
《内经》在临床确立治则治法时,运用了丰富而合理的论治思想,现归纳如下: 一、治病求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便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其本”,这个“本”字的原义,无疑是指人体的阴阳。对此张志聪有过精当的解释,认为:人体分阴阳,病邪也分阴阳,疾病是由阴阳之邪作用于人体的阴阳,而使人体阴阳发生异常;各种治法与药物也分阴阳,是依据人体的异常而  相似文献   

5.
邓铁涛教授辨证的关键在于捕捉病机,论治关键在于确立治法,邓老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诊治疾病首先要进行辨证分析,因证制宜,对症用药,在临床治病时讲究治病求本、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顾护脾胃、扶正祛邪。同时认为在治疗中应突出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6.
邓铁涛教授辨证的关键在于捕捉病机,论治关键在于确立治法,邓老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诊治疾病首先要进行辨证分析,因证制宜,对症用药,在临床治病时讲究治病求本、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顾护脾胃、扶正祛邪.同时认为在治疗中应突出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变化灵活,虽同为一病,但由于病因、病机及患者个体素质的差异,在治疗上则可采用不同的治法;不同的疾病,因其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证候,而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治疗,即所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在不孕不育专科中,同样有所体现。但不论采用哪种治法均应遵循中医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原则,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结合2则医案,介绍何晓晖运用经方辨治癌症并发急腹症经验。何晓晖认为癌症并发急腹症的产生多为脏腑虚损以致六腑气机壅塞不通、气血升降失常,故病性为本虚标实。在治法上,常以衡为法,强调分期论治,主张顺应六腑的生理特性而治之,总以“通降”为原则,同时紧抓本虚之要,升降同用、通补兼施、气血共调、标本兼顾。选方用药上,经方、时方合用,灵活变通,同时注意固护胃气,强调中病即止,勿令攻下太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所称的急腹症,就其病变脏器而言,大致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以及子宫等,多为六腑的病变。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满而不实”、“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若六腑病变则气血乖违,通降机能失职,当泻不泻,当动不动,出现“不通则痛”的病象。故“不通”是急腹症病机方面的普遍性,而腹痛则是症状方面的共同点。中医古籍中,虽无急腹症之称,但有关急腹症的病因病机却早有记载,如《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募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又说:“热甚则肿。”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金匮要略》的论治原则是以治病为根本,灵活治证、及时治症。这充分体现了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辩证法思想。 1.确立治病大法或主方、主药 针对疾病的基本或主要病机确立治疗大法或治病主方或主药。如痰饮病是饮邪停留于机体的某一局部,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之大法。胸痹病基本病机为上焦阳虚,阴寒内盛,故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根据临床轻重缓急不同证候又施以瓜蒌薤白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 ,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 ,而“本”的最高含义在于阴阳 ,其实质内容是“证”,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等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治病”之“本”与“标本”之“本”,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求本”为确定治疗原则、制定各种具体治疗方法、遣方用药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何文彬 《江苏中医》2000,21(10):4-6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总纲,而“本”的最高含义在于阴阳,其实质内容是“证”,它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症状等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治病”之“本”与“标本”之“本”,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求本”为确定治疗原则,制定各种具体治疗方法、遣方用药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欲提高疾病之诊断治疗水平,必在辨证论治上下功夫,因而研究论治与治则、治法、方药之相互关系,加深理解治病求本之精神实质,对继承和发展中医治疗学至关重要。现从六个方面略述如下: 一、论治必须以辨证明理为前提所谓辨证,是根据四诊诊察疾病的证侯,运用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病机学说等基础理论,分辨具体病机以明理。即分析辨别具体的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贯穿在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本文提炼《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中关于阴阳五行指导中医分析病因、阐明病机、指导诊断、确立治法、处方遣药等方面的内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本文浅探中医阴阳五行诊疗体系中的病机诊断内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临床诊疗必须审查病因,分析病机,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治则治法而后处方遣药。切忌诊疗粗心、胶柱鼓瑟、拘方治病。通过典型病例,强调中医临床当遵循"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的古训。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著《伤寒类方》,谓“方之治病有定,而法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其中言“一定之治”,笔者体会是说一类方能治疗相同病机所致疾病,此说符合异病同治之理。笔者在临床应用桂枝类方治疗除外感之外、杂病中病机涉及“营卫”为主的疾病,疗效显著,试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乔羽  姜德友 《河南中医》2016,(12):2056-2059
审机辨治关键在于保持证、机、法和方4者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得出的病机结论必须能完整地解释患者的所有证候,治疗法则要完全针对病机,最后,医生的处方要严格遵守治法。这才是正确的诊病过程,只有以病机为核心,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审机辨治的"辨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病机确定治则治法。二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方用药。三是治法方药随着病机的变化而相应改变。此外,审察病机要从患者的实际临床表现出发,千万不能先入为主。病机诊断不是中医治病的唯一凭据,疾病的种类、患者的体质、生存环境等因素也对诊疗有一定影响,临床上"审机辨治"为主、"辨病论治"为辅已成为中医诊病的常规模式。医生在立法处方时,把病机诊断作为首要依据,同时参考病名诊断给予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因病机相同,而治法亦相同.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异同.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相同的病机.病机相同,即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相似文献   

19.
王成荣提出“冲气偏旺”为病机,以“滋阴凉血”为法,自拟经验方“滋清汤”治疗因稀发排卵、黄体功能不足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在中医表现为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的病症,收效良好。该方药味精炼、配伍精妙、药效平和,无一味止血、收敛、固摄之品,却对多种经血失约之症有效,一方治多病,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异病同治”的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方剂是中医临床理、法、方、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理论认为 ,“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 ,“有是证用是方” ,就是说方的确立必须与经过四诊合参归纳出来的病机 ,即“辨”出来的“证”完全吻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中医方药的疗效 ,而方证不符的治疗只能徒劳 ,甚至会使病情恶化。然而实际临床上 ,却有这样一种情况 :一些同一疾病 ,病机也基本相同的病人 ,不同的医生给出不同的治法方药 ,而均能起效。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 ,让同一病人一天之内到多位名老中医处就诊 ,结果开出的方药及其中蕴含的治法或同中有异 ,或大相径庭。另一种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