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9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行UBM检查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达成共识的治疗原则分为房角关闭≤1/2组和房角关闭〉1/2组。结果共收集到符合条件的患者31例(62只眼),其中房角关闭≤1/2组36只眼,房角关闭〉1/2组26只眼,根据检查结果指导治疗,疗效显著。结论 UBM作为一种高频超声成像技术,为活体人眼前段解剖结构,特别是房角及房角相关的解剖结构的实时观察、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指导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Nd:YAG虹膜激光术前和术后的检查并观察前房、房角、虹膜的变化,探讨激光孔径的大小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35例46眼。男16例,女19例,年龄48~72岁,平均57.88岁。其中临床诊断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探讨高褶虹膜构型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构成情况,以明确高褶虹膜构型对PACG的临床病程是否有影响。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测138只PACG的眼前节结构,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8只,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0只。每例均扫描眼前节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采用高褶虹膜的诊断标准,至少2个象限符合所有条件才可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结果共有30只眼诊断为高褶虹膜构型,其中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2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6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褶虹膜是PACG重要的发病机制,但是PACG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与是否存在高褶虹膜构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形态特点。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0眼,病例组)。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例(1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4眼);同期另择正常对照者24例(对照组,40眼),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行眼部UBM及A超检查,记录各相关数据,并作组间比较。结果UBM检查结果示,两组间除睫状体厚度Ⅱ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检查指标(前房深度、500μm处小梁虹膜开放距离、小梁睫状体距离、巩膜睫状突夹角、睫状体厚度Ⅰ、睫状体面积Ⅰ、睫状体面积Ⅱ)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001)。A超检查结果示,病例组患者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晶状体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睫状体形态具有前部横截面积大、睫状突位置前移、睫状体厚度薄的特点,表明睫状体前部体积增大可能是导致睫状突位置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2年12月本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138例共169只眼作为研究对象,积极降低患者眼压,并对UBM检查发现的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69只眼(急性发作期)中有43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25.44%);发生睫状体脱离者与未发生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比较,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巩膜与睫状体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厚度、小梁与睫状体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睫状体脱离患者前房角镜检查示房角均未完全关闭,至少有2个时钟点未关闭。结论:UBM可以对睫状体脱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指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的治疗并随访观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的住院病人5年构成和视力损害情况。方法:分别对2005~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眼科住院患者中不同类型青光眼的构成及视力损害情况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68例患者中,原发性青光眼469例(82.57%),继发性青光眼76例(13.38%),先天性青光眼8例(1.41%),不确定15例(2.64%)。原发性青光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50例(53.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75例(37.3%),开角型青光眼44例(9.4%)。原发性青光眼中双眼盲发生率7.9%(37/469),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分别占35.1%(13/37)、54.1%(20/37)、10.8%(4/37);低视力发生率16.8%(79/469),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致盲率分别是46.8%(37/79)、30.4%(24/79)和8.9%(7/79)。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院住院青光眼患者中的主要类型,而住院闭角型青光眼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居多且视力损害重,如能加强和规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防治和急诊处理,可大幅度降低青光眼的致盲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法”(EPQ)对13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51例正常人进行了测试,结果:闭角型青光眼疾病分类各组及中医证型各组EPQ人格特征P、E、N、L量表得分均较正常人升高,与正常组相比,慢闭组的N、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急闭I组和急闭Ⅱ组的N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L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气滞证组、肝胆火旺证组和肝阴虚阳亢证组的N、L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胃虚寒证组的N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证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尤其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肝郁气滞证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  相似文献   

8.
张娣  肖玲  钟立青  李斌 《四川医学》2006,27(4):423-4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A超检测62只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及60只正常眼的活体眼前节结构,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4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22只眼。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相对晶体位置偏前,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闭与慢闭相比,前者前房更浅,相对晶体位置更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其自身的解剖特点有关。其中晶体位置前移导致的瞳孔阻滞及继发的房角变窄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共同机制,对于急闭而言,瞳孔阻滞是其发病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 microscopy,UBM)在青光眼诊断分型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上拟诊为青光眼行UBM检查的365例(620眼)患者,依其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型并指导治疗.结果 365例(620眼)青光眼UBM分型中,符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23例(42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5例(110眼),继发性青光眼81例(81眼),先天性青光眼2例(4眼),恶性青光眼4例(4眼);依据其分型结合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UBM对青光眼的分型具有实时、直观、准确的特征,与前房角镜检查、视功能及眼底等检查相结合,可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继化 《吉林医学》2014,(15):46-324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2例(38眼)行小梁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18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房角分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眼压为(14.76±2.78)mm Hg(1 mm Hg=0.1333 kPa),前房深度为(3.07±0.35)mm,对照组眼压为(21.51±3.69)mm Hg,前房深度为(2.34±0.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叶宇峰  张惠成  王雅娜  项燕  董映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26-727,F0002
目的观察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房角结构的变化。方法观察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监测33眼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开距离(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虹膜根部厚度(ID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30例(33眼)术后视力提高,眼压下降。UBM检查示手术后ACD、AOD500、TCPD增加(P〈0.05),且术后AOD500值与术后TCPD值呈正相关(r=0.575,P=0.006),而与术后ACD无相关性(r=0.299,P=0.188)。而ID1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单独采用透明角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能使合并有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前房加深,睫状体位置后移,房角开放度增加。且术后房角开放度与小梁睫状体距离相关,与中央前房深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睫状体脱离发生情况,探讨睫状体脱离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其诊断及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根据是否有睫状体脱离,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分为睫状体脱离组(A组)和无睫状体脱离组(B组),B组眼压控制正常后手术,A组术前予以降眼压、使用或不使用激素治疗后手术,观察两组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浅前房情况。结果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未见睫状体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仅急性发作期眼检出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2.2%,余各期均未检出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恢复时间和脱离的高度相关。A组和B组术后浅前房均见于小梁切除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皮质激素治疗能痊愈,术前有睫状体脱离者不会增加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前行UBM检查,能有效的发现睫状体脱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4年5月~2006年5月35例(36眼)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36眼)闭角型青光眼中合并白内障的患者25例(26眼)通过单纯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随访2年眼压正常,视野无变化。结论:正确选择适应证、确定手术时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高效,可通过白内障手术达到既治愈白内障又治疗青光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陈静  邹玉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1056-1058,1063
目的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房角分离术中应用内窥镜,探讨内窥镜在房角分离术中的作用,并观察其早期疗效。方法
31例(3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内窥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
角型青光眼17例(1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14眼)。随访并观察其并发症、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情况。结果术后
有3例发生前房出血、渗出,均可逐渐吸收。两组术后眼压均有所下降(P均<0.05),相同时间段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时仅有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压仍>21 mmHg,应用降眼压药物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两组
术后视力、前房深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后分别为16眼
(94.1%)和9眼(64.3%)房角全部开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有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5眼慢
性闭角型青光眼仍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房角粘连,随访过程中未见房角粘连范围明显扩大。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内窥镜引导的房角分离术直观、精准、安全,近期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郝风芹  张杰  朱玉广  王杰 《潍坊医学院学报》2009,31(3):196-198,F0003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眼压和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7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160例16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缓解后,40例(40眼)经UBM检查,发现有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5例(5眼)临床前期眼检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和UBM分别测量这组病例急性发作时和发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并进行SPSS10.0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发作期眼压(50.8±5.6)mmHg,临床前期眼压(15.7±3.2)mmHg,急性发作期前房中央深度(1.662±0.235)mm,发作缓解继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眼压(8.3±3.5)mmHg,前房中央深度(1.573±0.180)mm。UBM图像分析示急性发作缓解后睫状体脱离。17例,脉络膜脱离23例。结论急性发作眼及临床前期眼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缓解后皆可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主要原因可能与眼压大幅快速下降有关。UBM在急,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前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  相似文献   

16.
宋利宝  向继洲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31-133,138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影响因素,并为早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发病影响因素自编问卷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浙江嘉兴武警医院眼科收治的5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同期112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5.644,P=0.002)、高血压病(OR=12.947,P=0.000)、糖尿病(OR=12.869,P=0.000)、A型行为模式(OR=6.193,P=0.000)、血液黏稠度异常(OR=12.855,P=0.000)、睫状体与晶状体间的距离短(OR=7.124,P=0.000)、浅前房(OR=13.850,P=0.000)、角膜小(OR=8.352,P=0.000)、晶状体较厚(OR=4.391,P=0.000)、眼轴较短(OR=8.159,P=0.000)和虹膜与晶体接触距离增大(OR=5.523,P=0.001)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而近距离看电视(OR=0.421,P=0.000)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关注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眼A超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JEDMED公司生产的DGH4000型眼用A超测量仪对10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及44例正常人的眼轴长度、前房中央深度、晶体厚度进行了测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青)患者以上测量值(x)分别为22.25mm,2.42mm,5.03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青)患者分别为22.28mm,2.57mm,4.87mm;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慢单青)患者分别为23.59mm,3.46mm,4.10mm;正常人分别为23.22mm,3.40mm,3.98mm。同时计算了前房中央深度与眼轴长度比、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比、前房中央深度与晶体厚度比。发现急闭青与慢闭青患者的以上测量数值及相应比值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有显著性(r<0.01),而慢性单纯型青光眼患者与正常人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解剖因素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原因中起主要作用,可建立自己实验的正常人和青光眼病人眼A超测量的标准值,对提高青光眼的诊断水平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A型行为及人格特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型行为问卷”和“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表”(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onaire,EPQ)对13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和51例正常人分别进行了A型行为和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A型性格所占比例和A型为得分中TH、CH+CH得分值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有显性意义(P<0.05或<0.01);闭角型青光眼患EPQ人格结构中N、L值亦显升高,有显性意义(P<0.05或<0.01)。说明A型行为和心理负担较重的人格特征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42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2例,在行手术治疗的同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21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眼部压力、前房深度、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围手术期,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情况,随访时间1-2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2.01±0.61)kPa(P〈0.05),术后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明显加深(2.497±0.141)mm(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