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改良双极射频消融迷宫Ⅲ型(MazeⅢ)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在瓣膜手术同期行改良双极射频MazeⅢ手术,对照组给予单纯瓣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心脏结构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当日房颤转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LVEDD明显低于术前,LVEF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12个月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房颤改良双极射频消融MazeⅢ手术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比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实验于医院内部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单极组和双极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和射频消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左房内径。结果双极组患者的射频消融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都低于单极组(P0.05);双极组的房颤消除率高于单极组(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左房内径都显著缩小(P0.05)。结论单极与双极射频消融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当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双极射频消融在射频消融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上优于单极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62例(收集时间:2015年3月19日至2016年5月10日),根据红蓝球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各31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一年房颤消除概率、手术相关数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一年房颤消除概率(90.3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主动脉阻断时间和转流时间则明显较低(P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侯鑫磊 《中外医疗》2012,31(20):30-30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 53例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并施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对照组22例患者行术后导管介入消融术。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瓣膜置换数、心脏自动复跳例数、LVEF、术后心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时合并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临床效果确切,并能扭转并稳定窦性心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刘炫  佘凯  赵银花  熊伟  白上林  吴旭  蒲建峰   《四川医学》2022,43(5):448-452
目的 探讨影响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需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术后1年为随访终点,以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窦性心律组(SR)及房颤复发组(RAF)。分析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房容积(LAV)、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开口面积(MVOA)、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资料,以及术后1年左心房参数及左心房逆重构率(LARR)。结果 射频消融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4.76%。两组患者术前LAD、RAD、LVEF、MVOA、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AV、LA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术前减小(P<0.05);RAF组术后1年LAD较术前减小(P<0.05),但LAV、LAVI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SR组LAD、LAV、LAVI均较RAF组小,且LARR大于R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患者LAV(OR=1.040,P=0.03,95%CI 1.014~1.066)和LAVI(OR=1.060,P=0.03,95%CI 1.019~1.102)是预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LAV的界值为76.5 ml, LAV界值为34.75 ml/m2。结论 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有良好的效果,LAV>76.5 ml及LAVI>34.75 ml/m2是此类患者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良好的左心房逆重构是窦性心律维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行瓣膜置换术同期配合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房颤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房颤患者113例。其中63例患者选择瓣膜置换同期进行消融手术的配合治疗,记为观察组。另外有50例患者未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后的转复率以及并发症比例。根据是否转复将观察组分为康复组和未康复组,对比两组的相关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观察组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观察组转复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观察组心功能Ⅲ~Ⅳ所占比例少于对照组,而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3个影响观察组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即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LAD)以及是否为风湿性瓣膜病变等。结论应用射频消融手术在房颤治疗中能高效提高转复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房颤病程长、LAD长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变的患者手术成功的概率相对更低,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20例风湿性瓣膜病变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分为射频消融组(60例,在进行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和单纯换瓣组(6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房颤病史、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组和单纯换瓣组在术毕和随访1年时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5% vs.18%;70% vs.10%;P< 0.05).1年后复查心脏超声提示,射频消融组内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较未转复者左房内径更小[(47.3±5.6)mm vs.(49.1±6.1)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这可能与样本小有关.单纯换瓣组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的左房内径与未转复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7.9±6.4)mm vs.(49.0±6.9)mm,P>0.05)].结论 二尖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纤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在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绵阳四0四医院收治的108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分为射频消融组(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60例和二尖瓣置换组(单纯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48例,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体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和窦性心律恢复情况,记录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二尖瓣置换组体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短于射频消融组(P<0.05);术后3、6个月射频消融组LVEF水平高于二尖瓣置换组,LVD水平低于二尖瓣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射频消融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均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同期行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能提高患者心功能,窦性心律转复情况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取55例瓣膜疾病或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射频消融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射频消融组患者实施开胸直视下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则单纯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时随访,射频消融组中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80% vs 39%,P < 0.05)?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两组病例术后左心房横径?左室横径较术前都减小(P < 0.05);两组间比较,射频消融组术后左心房横径较对照组减小(P < 0.05)?射频消融组心功能≥Ⅱ级的比例射频消融组较对照组高(P < 0.05)?术后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具有可行?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血栓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 方法 随机抽取同时期接收的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瓣膜置换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观察组,瓣膜置换且未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指标,根据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在机械通气在时间、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LVEF以及近期疗效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Dd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更安全、简洁的操作技术.方法 建立导尿管引导双极射频消融钳技术,观察在163例瓣膜置换同期消融治疗房颤患者中应用疗效,其中,男性55例,女性108例,年龄27 ~70岁,平均47.6岁,房颤病史均超过1年,最长15年,左心房最大内径45 ~ 80mm,左心室内径43 ~7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 ~ 70%.本技术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转流后依次分离左、右肺静脉,先套过普通尿管,再以导尿管作为牵引,引导双极射频钳通过肺静脉后壁并完整包绕肺静脉,先进行左、右肺静脉消融隔离,再进行左侧上、下肺静脉,上、下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消融,缝闭左心耳,经左房或房间隔径路完成瓣膜置换手术,最后进行右心房消融.结果 本技术在163例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患者中应用,手术操作顺利,无组织撕裂,无术中意外出血,以及手术后再止血患者,死亡1例(0.6%),其余均顺利出院.结论 该技术简化常规双极射频隔离肺静脉的手术操作技术,有效降低常规双极射频方法的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更安全、简洁的操作技术。方法建立导尿管引导双极射频消融钳技术,观察在163例瓣膜置换同期消融治疗房颤患者中应用疗效,其中,男性55例,女性108例,年龄27~70岁,平均47.6岁,房颤病史均超过1年,最长15年,左心房最大内径45~80 mm,左心室内径43~7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40%~70%。本技术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转流后依次分离左、右肺静脉,先套过普通尿管,再以导尿管作为牵引,引导双极射频钳通过肺静脉后壁并完整包绕肺静脉,先进行左、右肺静脉消融隔离,再进行左侧上、下肺静脉,上、下肺静脉与左心耳之间的消融,缝闭左心耳,经左房或房间隔径路完成瓣膜置换手术,最后进行右心房消融。结果本技术在163例瓣膜置换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患者中应用,手术操作顺利,无组织撕裂,无术中意外出血,以及手术后再止血患者,死亡1例(0.6%),其余均顺利出院。结论该技术简化常规双极射频隔离肺静脉的手术操作技术,有效降低常规双极射频方法的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徐辉  葛建军  汪洋  程光存 《安徽医学》2019,40(4):381-384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作为消融组,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消融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 93±30. 06) min,术后监护时间为(1. 97±0. 9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1. 83±5. 50) d,术后病死率为1. 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消融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64. 58±43. 92) min,手术时间为(300. 03±53. 43) min,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患者的房颤类型均为持续性房颤或长期持续性房颤),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期行单极或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其中单极组患者共40人(男性17名,女性23名),平均年龄(55.7±8.2)岁,房颤持续时间(67.6±45.5)月,平均左房直径(57.2±11.2)mm.双极射频消融组患者共60人(男性22人,女性38人),平均年龄为(57.1±8.9)岁,房颤持续时间为(67.0±34.3)月,平均左房直径(54.3±7.6)mm.术后规律随访6个月,记录临床事件、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双极组术后6月房颤的消除率为83%,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单极组术后6月房颤的消除率为72%,术后3例患者需永久起搏器植入.结论:运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的房颤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在手术同期行双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观察组在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1周心电图指标恢复情况以及1年后心功能等级。结果观察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射频消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1周观察组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1年后的心功能Ⅰ级(61.54%)所占比高于对照组(38.46%)(P<0.05)。结论心脏瓣膜病伴发心房颤动手术同期行单极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心房纤颤(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161例伴有房颤的心外科患者手术同期以Cox's Maze Ⅲ为基础,其中轻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单纯左心房消融(单房消融组,n=27),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行双房消融(双房消融组,n=134),分析两组消融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因素。结果 所有的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64±12.92)月。术后即刻心电监护显示:69.5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14.91%为结性心律;出院时75.78%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时81.37%的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单房消融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为77.78%,双房消融组为82.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术后射血分数、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术后影响能否转为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轻度三尖瓣病变的房颤患者采用单纯左心房消融,中重度三尖瓣病变患者采用双房消融,两者疗效相当。术前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射血分数是消融术后预测能否恢复窦性心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临床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由同组医师施行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8例,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房颤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年龄、性别、左房内径、房颤时间、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胸比、心脏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心房直径小于55mm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43%)明显高于左心房大于55mm的患者(21%,P〈0.05)。房颤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48%转为窦性心律,明显高于房颤时间长于2年的患者(P〈0.05)。心胸比率〈0.6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38%)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6者(14%,P〈0.05)。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心脏手术史、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对于手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没有影响。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房颤时间及心胸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术联合同期房颤射频消融对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房颤转复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高,且研究组患者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61.3±7.8)%比(56.9±6.5)%],房颤转复率高于对照组(89.13%比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可改善患者左室功能,房颤转复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从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本科二尖瓣手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钳Cox MazeⅣ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58例左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对照组,70例双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且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实施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21.52±13.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61±6.25)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57±8.18)min、(61.54±4.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律占比94.29%、窦性心律维持率8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5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前左房内径、房颤时长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实施双心房消融术可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心房扑动发生率,临床上也需对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4月-2009年3月,4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本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本文对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28.25±31.75)min,体外循环时间(93.25±22.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50±20.75)min,双极射频消融时间(17.75±2.25)min。3例心脏自动复跳,1例电击除颤1次后复跳,均转为窦性心律。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25±1.25)d,出院时心律均为窦性。4例术后随访5~6年,均维持窦性心律,右心房内径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手术安全,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