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迅速,证见多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代医家多遵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分寒哮、热哮辨治。近年来,我们根据内、外燥邪的致病特点以及哮喘发作的时间节律,对临床上由燥致哮者或哮喘发病过程中燥象明显者,皆从燥论  相似文献   

2.
气虚脉数是气虚证中的特殊类型,中医文献尚未论及。本证临床较常见,证候比气虚脉不数者重。治疗以大补元气为主,兼顾摄纳与升提,以自制大补元汤为主方治疗之。  相似文献   

3.
偏嗜异物证是指患者偏嗜某种非正常食物成解的症状,亦称“嗜异症”或“食癖症”。它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任何地区,任何年龄都能出现。本文就嗜异症的现象,发生原因,病理机制,及现代一些学者的认识进行论述,以冀区分不同嗜异症对人体的影响,掌握其病理变化总结发病规律,达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补偏救弊,平调人体气血阴阳之目的。1嗜异种种食异患者所食之物五花八门.离奇古怪,有的则令人膛目结舌。如有人爱吃生米、茶叶、食盐等;有人爱吃泥土、墙皮、煤炭、水泥、砖头等物。且经年不断;有的喜吃纸草、嗜食绵布,如果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元明清医家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古代医著,分析医家对燥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阐述,总结医家辨治燥证的特点。[结果]刘完素总结燥的病理为血枯、津亏,症候为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列治燥十一方;喻嘉言提出了秋燥病名,总结出"燥病必渴"的临床特点,提出治疗燥证多从肝肺入手,并自制清燥救肺汤用治温燥伤肺;费伯雄提出温燥和凉燥之分,并以五脏分证论治秋燥,强调"和法缓治";叶天士指出燥证有内伤、外感之分,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核心,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吴鞠通将秋燥按上、中、下三焦辨治,指出秋燥可沿三焦次第相传,并创立杏苏散、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结论]金元明清医家在辨治燥证的理法方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对后世医家研究和诊治燥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治湿证重在升脾宣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新民 《当代医学》2009,15(27):152-152
湿证是湿邪停滞于人体内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湿邪性质的证侯群,临床颇为广泛,不论外湿内湿,总以脾主运化、肺主宣降的功能失常所致,因此,临床以升脾宣肺之法以治疗湿证,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之主体,醒脾燥湿,祛邪扶正;以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利水,助肺宣达.复其通调。两药协作,升脾宣肺,化湿祛邪,临床治疗湿证,辨证施治,得心应手,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6.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液亏虚,又有水湿内停的一类证候。湿邪为六淫之一,其伤人最广。由于妇女在生理病理上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故湿邪所致的妇科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女子经带胎产均以血为用,而且皆易耗血,  相似文献   

7.
热因热用、塞因塞用法临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热因热用、塞因塞用”法即属反治法范围。“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治疗真寒假热证的方法,而“塞因塞用”法是用补宜药治疗闭塞不通病症的方法,实为治本之法。1热因热用法病例1,男,45岁,1990年11月初诊,诉口腔溃疡数年,反复发作,发则灼痛流涎,寝食难安,曾服清热泻火药,核黄素及抗生素等药,局部外擦锡类散、冰硼散无好转,溃疡面反扩大、增多。查见口腔粘膜及舌边散在溃疡,大小不等,上有脓苔,周边微红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用附子理中汤加减,三剂后病人灼痛减轻,…  相似文献   

8.
朱曙东是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中医师,幼承师训,聪颖好学,行医26年,学验俱丰,擅长治疗慢性脾胃病.脾胃内湿证在临床上不乏少见,特别在江南卑湿之地,气候潮湿,每到长夏尤甚.朱老师在辨治脾胃内湿证方面有独特的见解,今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郁证之症因及证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是多种病症的综合概念,因病致郁,因郁致病,临床见证较为复杂.郁证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多有阐发,治法丰富,这些理论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在查阅了清代以前医家关于郁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对郁证的症因及证治规律进行分析和整理,进一步揭示郁证本质,对其研究的完善、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高脂肪、高热量及高蛋白的食品已成为很多人餐桌上的美食,久而久之就造成很多人发福、肥胖。中医认为:胖者多湿瘦者多火,常言说:"湿气聚集,百病上门",故治疗湿证已成为现临床上一大课题,多年来,该研究者结合临床医疗工作经验,对湿证进行了细致的分型及总结。  相似文献   

11.
湿邪为“六淫”之一,由湿邪引起的一系列病、症,统称为湿证,笔者临床20年常选用藿香正气散,治之颇验,现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不寐的病因不外乎内外虚实,外证不寐多为外邪侵犯机体所致,内证不寐多为气血阴阳失衡或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所致.其病机可归纳为营卫不和、脏腑失调、阳不入阴.治疗上多以内治为主,外治为辅,内外结合,常用药对有黄连配肉桂、合欢皮配夜交藤、柴胡配白芍、半夏配秫米、磁石配朱砂等,通过相关药理分析,能直观展现以上药对在治...  相似文献   

13.
"因虚而眩"证治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眩晕一证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和《灵枢·海论》“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之说 ;至朱丹溪著《丹溪心法》偏主于痰 ,有“无痰不作眩”之论 ,而张介宾《景岳全书》谓“眩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头晕虽属上虚 ,然不能无涉于下”。从祖国医学文献及临床实践中看 ,眩晕病的发生以虚证为多见。虚证多因禀赋不足 ,劳倦过度 ,房室不节或久病以致脾肾虚弱。脾为“生化之源” ,司健运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 ,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故脾肾虚弱 ,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和非阴虚内燥证与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关系,明确其客观化指标。方法收集210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辨证后分为阴虚内燥证组(98例)与非阴虚内燥证组(112例);收集健康人群30例,检测血浆NPY、NT、NE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更年期高血压组的NPY水平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更年期高血压组的NT水平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更年期高血压组的NE水平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阴虚内燥证的NPY水平和非阴虚内燥证相比明显升高(P<0.05);阴虚内燥证的NT水平和非阴虚内燥证相比明显降低(P<0.05);阴虚内燥证的NE水平和非阴虚内燥证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NPY、NE,低NT可以作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阴虚内燥证辨证分型的判别指标之一,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雷主任中医师谨遵《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之言, 强调“理随象现、法随象立、方随象出、穴随象取、术随象施”的取象辨证观,将其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诊疗中,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值得深入效法。  相似文献   

16.
利福平是一种抗菌谱较广、价格较贵的抗生素类药品,易为不法商贩牟取暴利的对象。为适应基层简单、有效地鉴别利福平胶囊,特设计试验了真、假利福平胶囊在皮肤、水、乙醇、火中的特性,以资鉴别。现将实验结果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7.
燥、湿二气的病因、病机学说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金元,争鸣于明清.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之堂奥可阶而升",强调辨别燥湿为辨证论治的捷径与升堂入室的台阶,将燥湿之辨提高到纲领的地位.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燥、湿"理法方药思想,其后石寿棠大加阐发.  相似文献   

18.
湿浊体质包括痰湿与湿热体质两种,其形成与先天禀赋、后天失调、以及激素过用等有关。湿浊易阻滞气机,影响相关脏腑组织功能,出现咳嗽、气喘、痰多、头晕、胸闷胁胀、脘痞、呕吐等病症。通过调节肺脾肾三脏进行治疗,常有良效。  相似文献   

19.
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淹滞。湿邪致病,多病程缠绵,发展缓慢;易阻遏气机,困损清阳;致病范围广,侵犯部位多;尤好犯中焦脾胃;具有两面性,常与风、寒、瘀等邪杂合为病。湿证是指机体感受外界太过的雨湿雾露或脾胃受损,使运化  相似文献   

20.
证候模型的科学建立是中医药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以往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因、脉、证、治的建模设想并加以阐释,以期为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