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临床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规律与特点,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近年来50例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0例;患者的年龄为18-78岁,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40.00%(20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概率高于口服给药方式。药物滴注的速度太快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高,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30min。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为主。结论在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应用,遵守抗生素应用的原则结合患者的个体实际情况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人群常见西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发生的74例西药不良反应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抗菌药物、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药物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静脉给药途径发生的不良反应占首位,发病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药理作用和药动学发生改变,并且老年人体质较差,常需要联合用药和长期用药。结论:对老年人用药进行合理指导,加强监管合理用药,减低老年人群常见西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制定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开具的2915份西药合用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在统计良反应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制定科学的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 2915份西药合用的处方中,169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其中不良反应类型包括恶心呕吐、身体冷热交替、头晕头痛、胃部疼痛、水肿、皮肤过敏,发生率分别为42.3%、20.7%、20.1%、14.2%、12.4%、7.1%;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西药用法以及用量不当、西药配伍不当、给药方式错误、其它因素,发生率分别30.8%、32.5%、29.6%、7.1%。结论多种西药联合使用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用法以及用量不当、配伍不当、给药方式错误等,临床实践中要以此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以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西药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方法自2012年2~10月期间我院接诊中药联合西药用药不当的患者37例,统计并归纳患者用药的途径以及不良反应的类型,同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引发中药联合西药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主要是自选用药和不按医嘱用药,均为17例。就其原因主要是药源性疾病等。结论合理选择中药联合西药进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头孢拉定静脉滴注致小儿血尿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头孢拉定致小儿血尿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作者近11年收治的静脉滴注头孢拉定致血尿小儿20例,对发病年龄、药物剂量、给药次数、滴注速度进行观察,并对产生血尿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婴幼儿发生血尿17例(85%),药物剂量偏大,滴注速度过快,常规剂量一次性给药可造成小儿血尿,但预后良好。结论:儿科临床的用药严格掌握用药原则,合理用药,避免用药后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刘珊 《大家健康》2016,(11):22-23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老年人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方法:通过回顾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该院住院期间发生西药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120例,对其用药和身体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分析老年人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的措施。结果: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中,抗菌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而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药动学、药效学的改变以及药物联合使用的影响和滋补品的滥用。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还知道这种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防治。结论:老年人的西药不良反应症状可以通过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大大降低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32例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因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2例,观察本组患者合用西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西药类型的合用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不同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用药严重不良反应在皮肤和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发生;抗感染药物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与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药物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3.13%比肌肉注射给药21.89%,口服给药15.63%,外用局部给药9.38%多,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多种西药合用,避免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赵永东 《大家健康》2014,(9):291-292
目的:分析西药药剂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头孢他啶静脉滴注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0.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照组患者治疗中有8例(16.0%)发生不良反应,而观察组治疗中有16例(32.0%)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作为炎症治疗的有效方法,但是治疗中应合理控制给药剂量和方式,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报的17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老年人、儿童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抗微生物类、中药制剂类药物引发ADR比例较大,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属器官损害较常见。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并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因西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从年龄、性别、治疗结果、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药品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不良反应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且年龄越长的患者,不良反应几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率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药品类型分析结果来看,以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最高。结论:临床采用西药治疗,应该严格管理、监督、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李爱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681-1682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临床不良反应的表现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阿米卡星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阿米卡星的不良反应类型有很多,变态反应和神经肌肉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阿米卡星在联合用药治疗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单独用药时的发生率(P<0.05);静脉注射阿米卡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初次使用阿米卡星、静脉滴注30 min内以及肌肉注射30 min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比较大。结论在使用阿米卡星进行治疗时,需要对给药方式、患者的病史等情况进行分析,只有做到合理用药,才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左氧氟沙星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用药资料,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诱因。结果①600例患者中85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率为14.17%;②统计分析发现年龄60岁患者不良反应率26.54%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静脉滴注给药患者不良反应率18.10%明显高于口服及局部给药患者、用药剂量400mg/d患者不良反应率24.89%明显高于剂量≤400mg/d患者、男性不良反应率18.55%明显高于女性,且差异显著(P0.05);③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累及皮肤和附件、呼吸系统、过敏性休克、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④41例(48.23%)发生在左氧氟沙星给药过程中,18例(21.18%)发生在第一次给药24h以内,26例(30.59%)发生在第2次给药后。结论左氧氟沙星的临床用药过程要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综合考虑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等因素,合理控制剂量、选择最佳的给药方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2014—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总结规律,借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2017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7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750例ADR中,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 213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诱发的ADR居多(33.73%),静脉滴注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 (77.33% ),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和反应,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52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从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52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给药途径均为静脉给药,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时间与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以输液时间>180 min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小。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对610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16-117,120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所体现出的特征,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全面回顾本院2001年10月1日~2011年10月1日61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产生ADR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及药物不良反应所引发的器官损伤予以描述性分析。结果 610例药物不良反应中,中年与老年患者占68.85%,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占59.51%,在静脉滴注给药的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占69.84%,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疹、头昏和胃肠道反应等。结论要依据ADR出现的特征与规律,合理掌握用药方式,并强化监护环节,运用有效措施加以监测与管理,从而全面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主要为左氧氟沙星44例(44.9%),其次为环丙沙星15例(15.3);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占比达到80例(81.7%);主要累及全身占比达到27例(27.5),临床表现为出汗、面色苍白以及胸闷等。其次累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皮肤损害和肾脏系统等。结论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并进行临床合理用药的探讨。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3 000份西药合用的处方中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8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其实施相应措施后的情况,探讨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结果据统计,3 000份西药合用的处方当中有180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00%,其中,有恶心呕吐(24.44%)、身体忽冷忽热(21.11%)、头晕头痛(16.11%)、胃痛(13.89%)、水肿(12.78%)以及过敏反应(11.67%)。根据患者的资料以及用药的分析,发现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西药用法以及用量不当、西药配伍不当、给药方式错误和其他因素。经相应措施治疗实施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临床上,明确各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谨慎用药,合理用药,严格遵照说明书以及医嘱用药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蒲洁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169-2170
目的:分析临床用药不良反应(h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0年376例AD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6例ADR共涉及10类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感染药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抗肿瘤化疗药。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其次是皮肤损害。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预防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人比较常见的西药不良反应具体原因和有效防御手段。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30例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用药种类以及给药途径,同时总结老年患者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具体诱因。结果:引起老年人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关键原因是患者身体药理作用以及药动学发生变化,同时身体比较衰弱,必须联合用药,对老年患者长时间使用滋补药物以及有效抗菌药物。结论:正确指导老年患者用药,同时对其用药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患者出现西药不良反应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赵剑锋  陈小平 《求医问药》2014,(21):162-164
目的:分析68例患者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使用西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药品的种类、患者用药的方式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这些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部位主要有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消化系统类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表现、处理方法,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