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消化系疾病涉及范围广,疑难疾病多,尤其是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至今尚存诸多难题,日本利用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染色内镜、窄带内镜、激光共聚焦内镜等技术细致检查,使早期胃癌的手术率达到50%甚至更高;并对早期消化系肿瘤进行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及黏膜下剥离术,大大提高了消化系早期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消化系疾病涉及范围广,疑难疾病多,尤其是消化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方面,至今尚存在诸多难题。日本利用胃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染色内镜、窄带内镜、激光共聚焦内镜等技术细致检查,使早期胃癌的手术率达到50%甚至更高;并对早期消化系肿瘤进行内镜下的黏膜切除术及黏膜下剥离术,大大提高了消化系早期肿瘤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消化系肿瘤的诊疗水平,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本刊从2008年第7期开始(本病例讨论刊登在我刊2010年第3期),委托我刊共同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及上海胃肠肿瘤重点学科吴云林教授组织消化系肿瘤的疑难病例讨论,欢迎广大同行参加。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将讨论内容拓展到所有消化系相关的疾病,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提高诊疗水平。疑难病例讨论具体形式:①答题时不仅要写出选项、还要列举诊断依据。②采用有奖问答。所有参与者均赠送期刊1年,对于答对者随机抽取一等奖1名(500元)、二等奖3名(300元)、三等奖5名(100元)。连续5期答对者将给予国家Ⅱ级学分5分。③疑难病例每隔一期(单月)进行一次,病例内容刊登在正刊上,并择期刊登正确答案、获奖人员名单及部分参与讨论者的答题内容,同时在我刊网站(www.wcbx.cn)公布相关信息。④参与答题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wcbx@chinajournal.net.cn)或邮局来信,将病例讨论的答案寄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日益收到重视,放大内镜在临床中也逐渐受到青睐,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更配于染色对比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早期消化系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7—19日,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系早癌内镜诊断与治疗协作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消化系早期癌诊断与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高峰论坛在上海中山医院举行。学会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副主任委员张澍田教授、任旭教授、姜泊教授、杨云生教授及来自全国各地的790余位代表出席了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5.
消化系肿瘤具有高发病、高死亡的特点,而现有检查手段难以实现早期、准确地诊断.分子影像以分子而非解剖结构为对象,提升检查的灵敏及特异性.消化系肿瘤分子影像涉及的成像方法包括光学内镜、闪烁扫描成像、磁共振、超声等.抗体、多肽、适体等均可作为特异性配体,经显像基团标记成为探针,实现对肿瘤细胞或间质的特异性结合及成像.这类技术不仅用于肿瘤早期诊断,还可协助肿瘤分期,指导治疗.随着新仪器及探针的开发,以及多元化显像模式的发展,分子影像已逐渐完善并从实验室进入临床,使更早期、全面、准确诊断消化系肿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系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SMLs)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被发现.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既往被认为是消化系S M L s诊断的一项可靠的技术.但随着E U S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内镜下大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技术深入开展,现对EUS诊断SMLs提出了新的问题:EUS判断SMLs的准确性如何,能否鉴别各种SMLs的性质,对病变侵袭层次的定位及对ESD等手术的术前判断价值如何等.本文重点就这些问题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文献相关研究报道,从EUS对消化系SMLs性质的判断、诊断的准确性、良恶性的鉴别、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技术(EUS-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EUS的随访价值等方面对EUS在消化系SMLs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双气囊小肠镜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肠疾病一直是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瓶颈,但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双气囊小肠镜的问世,使我们对不明原因消化系出血、小肠肿瘤等的诊断有了新的认识.并且随着双气囊小肠镜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小肠疾病的内镜下治疗,如出血灶止血、息肉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狭窄肠腔扩张成为可能.本文综述双气囊小肠镜诊断和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且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共聚焦显微内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聚焦显微内镜(confocal endomicroscopy)整合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传统内镜,实现了进行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黏膜的共聚焦显微观察,在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已经应用于结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及早期胃癌等疾病的诊断,本文对近年来共聚焦显微内镜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内镜全层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技术主要为病变组织切除术和病变组织破坏术。病变组织切除术目前主要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dissection,ESD)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submueosalexcavation,ESE)等;病变组织破坏术主要包括激光治疗、微波治疗、光动力学治疗、氩离子凝固法等。目前,国内外均以EMR和ESD技术作为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标准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在消化系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细菌治疗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毒性等不良反应限制了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益生菌的发现和相关技术的进步, 使其在治疗肿瘤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使益生菌有望成为一种肿瘤基因治疗的载体. 作为益生菌寄居的主要场所, 消化系与益生菌关系密切, 为益生菌和消化系肿瘤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也为消化系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本文将对益生菌及其在消化系肿瘤治疗中的产生、发展及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4):391-391
7月11日,由吉林省消化医师协会、临床肝胆病杂志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病诊治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长春消化疾病暨肝病高峰论坛圆满结束。论坛邀请到了国内著名专家莅临讲学,讨论和交流消化系疾病热点问题和进展。本次论坛共进行了10名专家专题讲座,以崭新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就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进展、门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胰腺疾病诊治进展、消化系疾病内镜诊疗新技术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会场气氛热烈,互动频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70年代初新式纤维内镜的引进 ,尤其 2 0世纪 90年代电子内镜在全国推广应用 ,特别是曹世植教授所推动的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手把手学习班 ,显著地提高了我国消化系内镜的诊疗水平。 2 0世纪 90年代后期一大批青年内镜专家已成长起来 ,他们在许多领域接近国际水平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在另一些领域尚需同仁们团结奋进 ,努力赶超。1 经内镜胃肠道肿瘤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是近年来为完整切除胃肠道早期癌、平坦型腺瘤及黏膜下肿瘤而开发的。经典的EMR技术为向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肿瘤隆起并与黏膜下分离 ,再用高频…  相似文献   

13.
内镜超声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余年来超声内镜的技术和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内拥有超声内镜的单位越来越多,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临床应用也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更有其优势。为使广大从事消化和消化内镜专业的医生进一步了解内镜超声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笔者结合多年开展EUS检查的经验对此方面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部分病例中,由于病变大小、部位等原因,无法取得预期疗效。口袋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兴内镜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病灶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逐渐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5.
《胰腺病学》2006,6(5):317-317
随着当今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内镜介入治疗更是突飞猛进,已成为消化系疾病诊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某些消化系疾病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近几年.国内消化内镜技术的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令人振奋.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尽管消化内镜介入是一种微创的方法,但也是一种要求较高的操作技术.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所有从事消化内镜技术的人员必须面对这种现实;因此,规范化消化内镜技术操作.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及正规化的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丽黎  陈世耀 《胃肠病学》2008,13(8):495-49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ESD技术具有可完整切除病灶、切除较大病灶、切除溃疡型病灶等优点,为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详细介绍了ESD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中所需的特殊器械、具体的操作方法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操作体会,阐述了ESD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胶囊内镜下小肠黏膜特征分析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胶囊内镜检查患者53例,认识胶囊内镜下小肠正常黏膜特征及小肠病变黏膜特征.方法:2010-08/2011-08,利用Miro Cam胶囊内镜系统对患者53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将受检者分为不明原因的消化系出血,疑为功能性胃肠病,腹痛、腹泻、腹胀,便秘,体检等共5组;通过查阅病案及电话回访,搜集资料,将胶囊内镜下所见作出最终的临床诊断;分析胶囊内镜下小肠正常及病变黏膜特征.结果:在53例患者中,1例因吞服胶囊后无图像信号,未能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例因患者吞咽胶囊困难而无法进行;其余51例均顺利到达结肠,到达结肠率为96.22%.胃的平均运行时间为69.78 min,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为513.25 min.48例有消化系疾病的阳性结果,3例未见异常,阳性率为90.57%.在所有疑诊小肠疾病的51例患者中,胶囊内镜小肠病变总的诊断率为92.15%(47/51);空肠及回肠阳性诊断率为52.94%,包括炎症12例(1例临床确诊为Crohn’s病),息肉3例,不明肿块3例,淋巴滤泡增生1例,疑似小肠淋巴管扩张7例,钩虫病1例;同时检出反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胃炎26例,糜烂性胃炎7例,胃部息肉3例;结肠炎症3例,结肠息肉5例,大肠黑变病2例.胶囊均自然排出体外,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Miro Cam胶囊内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检查安全,顺应性好;在胶囊内镜下,正常小肠黏膜及病变黏膜均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继1997年第1届中日消化内镜及消化系疾病学术研讨会在我国沈阳举行后,二年来,中日两国消化内镜及消化系疾病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21世纪开始之际,为了进一步在该领域开展交流、共同发展、增进友谊,在中日两国消化内镜学会会长、秘书长于中麟教授、藤田力也教授、张齐联教授、佐竹儀治教授等著名消化内镜专家的精心筹划和共同努力下,并在日本第61届消化内镜年会主席下山孝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第2届中日消化内镜及消化系疾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5月10日在日本美丽的海滨城市神户举行。中日双方百余名从事消化内镜…  相似文献   

19.
随着色素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共聚焦内镜等的出现和应用,以及人们对恶性肿瘤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早期阶段即被发现,其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自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出现以来,在消化系早期肿瘤中的治疗优势越来越明显.因其治疗效果确切、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成本低、可完整切除癌灶等而备受各界关注.本文就ESD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消化道肿瘤是日益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疗效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目前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内镜检查不仅能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等 ,而且能钳取活组织进行病理诊断。随着内镜诊断技术的提高 ,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例数逐年增多。本文分别介绍早期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内镜诊断进展情况。1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1 1 早期食管癌的定义 根据 1976年全国食管癌防治会议制定的标准 ,早期食管癌为大小在 3cm以下 ,范围仅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病变 ,其中凡黏膜层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