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已确诊的AMI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30例)和对照组(常规PCI,30例)。替罗非班组PCI术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半量肝素,对照组仅应用全量肝素治疗,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TMP(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血流情况,24h及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TMP3'级为96.7%(29/30),对照组为80.O%(24/3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替罗非班组6.7%(2/30),对照组16.7%(5/30)(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在常规药物与PCI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PCI术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两组都无死亡与大量出血情况发生,治疗组新近心肌梗死、顽固缺血状态与少量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短效、高选择性的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可快速减少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陈玉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75-76,79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诊或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盐酸替罗非班组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欣维宁(国产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分级(TIMI 0~3级)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血小板减少、其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盐酸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术后出现的事件或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结果:两组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再缺血事件的发生,在经桡动脉PCI围术期与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何战斌 《中外医疗》2012,31(7):99+101-99,10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选择AMI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2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治疗组术中给予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变化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梗死血管TIMI分级3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有效改善AMI患者PCI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减少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在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d内替罗非班组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CS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196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PCI+盐酸替罗非班)于术前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术后在半量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0.1μg·(kg·min)-1。微量泵持续泵入共24h;对照组(PCI+低分子肝素)术前、术后只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和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峰值和达峰时间、术后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同时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术后即刻TIM13级血流灌注、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CK—MB、cTNI达峰值低于对照组(P〈0.05),达峰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率手术后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手术后出血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进行PCI时加入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危组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使用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给予70例高危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标准化的低分子肝素抗凝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基础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替罗非班,观察在住院2周内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梗死发生率、出血不良事件发生和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结果:相比对照组,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两组心电图的改善和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有效缓解高危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有助于压低的ST段及T波倒置恢复,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出血倾向,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入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2名,随机分为治疗组(盐酸替罗非班+PCI)31例和对照组(PCI)31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PCI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100%vs 80.6%)。治疗组PCI术后ST段完全回落组(≥70%)的比例为38.7%,高于对照组的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对照组除常规的抗心肌缺血外,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替罗非班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与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治疗30d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功能变化及用药前后的APTT、Hb、Plt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p〈0.05(u=2.2.54),心功能得到改善p〈0.01;替罗非班组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两组间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的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心功能,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UAP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2组(n=55).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5000 U/次,1次/12 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0.1μg/(kg·min)静脉泵入,持续72h.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3% vs 63.6%)(χ2 =8.30,P=0.007);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9.09% vs 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438);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45% vs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42).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UAP的效果显著高于单纯用药,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盐酸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内科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153例,按照自愿原则分为3组,每组51例。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半量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半量盐酸替罗非班;全量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全量盐酸替罗非班。统计三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全量组的出血发生率(27.45%)显著高于对照组(3.92%)和半量组(5.88%);全量组发生率(9.8%)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6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能够有效抗凝、抗血栓形成,使用半量盐酸替罗非班安全性高,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严鹏仲  沈有录 《河北医学》2014,(8):1324-1327
目的:探讨分析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收治拟行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54例,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实施PCI治疗,观察组在实施PCI术前后输注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替罗非班在PCI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TIMI校正帧计数指标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输出量明显提高,且其改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冠脉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实施PCI术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情况,促进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提高心肌灌注,减少不良心脏事件,配合PCI使用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墨茹 《中外医疗》2023,(11):130-133
目的 对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性探究。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莱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观察组(盐酸替罗非班+直接PCI,45例)和对照组(直接PCI,4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 vention, PCI)术后即刻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术后6、12 h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术后7 d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即刻TIMI1、2、3级血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93,P<0.001);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9,P=0.004)。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在治疗冠心病患者治疗中起到有效作用,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对冠心病病人实施盐酸替罗非班药物治疗的方式及效用。方法:任意抽选本科室2013年5月-2014年7月接收的72例冠心病病人,并采用平均分组法将抽样标本分成例数相等的实验组与对照组。选用低分子肝素对72例病人实施治疗,其中实验组36例病人在接受低分子肝素推注治疗的同时,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药物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病人接受治疗的有效概率。结果:72例病人经过治疗后冠心病症状均得到缓释,其中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显效概率超过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低分子肝素为冠心病病人实施治疗时,辅以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提升用药效果,因此基层医院应普及两种药剂联合治疗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TIA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TIA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TIA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和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IA患者的凝血指标和PE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PE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发作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国产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静滴,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结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TIMI 3级获得率96%,与对照组相比(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FC为(22.9±5.8)帧数,低于对照组(30.9±12.5)帧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ush分级观察组3级获得率68%,与对照组(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酸激酶峰浓度(1 856.5±320.6)IU/L低于对照组(2 315.5±624.6)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0 min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66.9±14.9)%大于对照组(40.5±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林肖峰 《当代医师》2014,(6):834-836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STEM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行常规PCI,治疗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后行PCI。统计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术后校正帧数(CFTC),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及肌钙蛋白T( cTNT)峰值,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治疗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为58.8%,CFTC 19.3±4.9,CK-MB及cTNT峰值分别为(161.6±46.9)U/L和(1.6±0.4)μg/L,MACE发生率5.9%,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ST段完全回落率为47.1%,出血率为1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STEMI患者PCI术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提高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卢云 《大家健康》2016,(4):111-112
目的:探讨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盐酸替罗非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均分的方式把本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接收的80例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在该基础上研究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研究组治疗15 d、30 d 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要低(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基于常规治疗对非 ST 段抬高性急性综合征患者加用盐酸替罗非班,安全可靠,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使用价值较高,建议应用于临床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讨冠心病患者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药效与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心内科治疗的2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归为两组,A组(n=105)接受常规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术中给予低分子肝素用药,B组(n=105)在A组基础上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比A、B组的临床用药成效。结果 B组用药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的用药总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研究期间发生新近心肌梗死、少量出血等不良事件的总概率较A组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患者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临床药效较理想,并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用药相对更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