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药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与中国古代文化同步发展,在不断汲取历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充实完善自身,体现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理论体系的优势、文献资料的优势和临床疗效的优势。中医药学自身也存在着理论缺乏逻辑完备性,微观分析与实证不足,理论表述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中医理论的封闭性、停滞性,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通而不能快速发展。从现代科技革命所表现的综合化、社会化、高速化的特征和认知方式多维化、信息化、系统化趋向来看,中医学原理、中医学思想、中医理论思维形成虽然显示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但更需要不断的发展、开拓和创新。首先要在理论上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走向,重构中医学理论,并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整理、表述;其次是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突破点的科学选择,运用现代中介方法,找出中医与各学科之间的中介融合点;再次是按照系统科学原理,注意各层面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坚持实证科学手段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根据“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更新思维模式,借鉴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借用现代高科技,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对传统的超越,使中医学显示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杜琳 《江苏中医药》2004,25(5):11-13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古代唯物主义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医案则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具体反映。中医学发展到今天,既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还要与现代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使传统的思维上升到理论思维的高度。同时结合中医临床医案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围绕黑箱与白箱、一次判断与反复判断、继承与创新辩证思维法3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学临床辩证思维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现代化实际上是指中医药学现代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伴随时代的进步,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勇于创新,把现代科学的内涵与传统的医学理论有机地结合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飞跃。中医学现代化是对科学技术范畴中的一门学科而言的,属于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范畴。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传统的中医学面临着西方医学、科学新技术以及国际需求的严峻挑战。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对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高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应用,以及中医热在国际…  相似文献   

4.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亦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中医学发展进程中继承与创新的结合方法.分析中医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趋势,研究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中医特有的、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发展中医理论,提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思维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思维体系融合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维特点,并自形成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模式。由于缺乏对其思维模式的认识及诊疗技巧局限于个体经验的积累,使其难以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阻滞了中医学的发展。因而,揭示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和内涵,寻找其与现代思维科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发展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科学吸收与创新,构建独特的一套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的演进,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中医学面临转型问题。中医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转型?这涉及到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总结中医学历史上的演化发展规律,发现中医学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在现代应该是动态适应进化型转型,这可为中医药学现代转型提供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医现代化之继承与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琦 《中医药学刊》2001,19(2):109-110
中医学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医现代就是既继承,又创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才能把握中医的有效性,从根本保证对中医的继承,中医理论的模式特点决定中医现代化需立足于临床,将临床的现象规范化,作为中医的继承向创新过渡,临床与基础紧密相结合,尽量采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创新中。其中的加入点是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唯实论。利用微观分析方法创新水晶箱以克服不中能约论,指出中医除吸收微观分析法,还应不断从这科,如生物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等的前沿理论发展与完善中医。  相似文献   

8.
中医理论与现代细胞生物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各有其特点和优点。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与建立在“分析还原理论”基础上的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所缺乏的是精细分析,如何建立在精细分析基础上的具有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整体综合是现代中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提出中医理论创新与理论中医学研究这一课题,并从解释能力、先导作用、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医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进而指出中医理论研究的新开展应当遵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法,即以哲学为指导,以多学科研究为手段,在批判地继承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的基础上,辩证地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提供的创新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其所使用的概念是哲学意义与医学意义混杂在一起的综合概念,往往表现出多义性和多质性,从而导致中医学术发展的滞后。实现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必须实现中医传统理论的4个转化:哲学理论向自然科学理论的转化,本体认识论向客体实证论的转化,意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和语言术语范式的古今转化。据此构建中医学的6大核心理论,构建中医学的现代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12.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微生物和肝脏代谢异同。方法采用大鼠肠道菌和肝匀浆体外代谢模型,利用HPLC-Q-TOF-MS-MS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分析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来鉴定黄芩苷和黄芩素的代谢产物。结果在体外孵育液中共鉴定出18个黄芩素和黄芩苷的代谢物,其中4个未曾报道。在体外肝匀浆孵育液中,黄芩素的代谢途径为脱水、羟基化、脱羟基化、糖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甲基化,黄芩苷的代谢途径为羟基化、脱羟基化、甲基化、脱葡萄糖醛酸化,共有的代谢物有12个,4个只存在于黄芩苷肝匀浆孵育液中,1个只存在于黄芩素肝匀浆孵育液中。在肠道菌孵育液中,黄芩苷首先发生脱糖反应生成黄芩素,然后会继续发生羟基化、脱羟基化、甲基化的代谢反应。同时,黄芩苷、黄芩素在肝脏中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在肠道菌中黄芩苷仅能单向转化为黄芩素,黄芩素却无法转化为黄芩苷。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芩苷和黄芩素代谢物的生成位点,可为阐释两者体内代谢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郭振球 《天津中医药》2008,25(6):441-444
用中医药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控制过度炎症反应.微观证治学.脏腑、神经、激素、免疫和代谢调节病机链.分析过度炎症反应.从过度炎症反应分始动、放大和损伤3个阶段,提供了证治方药.创新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微观证治学的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17.
田琦  汤旗  陈钧  WONG LISOO  刘立丽  吕正兵  鲍康德 《中草药》2024,55(6):2101-2112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现代社会因饮食不节、嗜烟好酒、作息无序及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诸多因素,造成“脾失健运”。中医药学研究结果显示,健脾开胃的食品疗法因其耐受性及依从性好,被中医医家及患者广泛接受。通过对健脾开胃中药成方制剂、食药同源中药材及饮片和国内外食药同源政策进行综述,以促进食药物质在普通食品领域的开发,为健脾开胃类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郑莉  郑林 《天津中医药》2003,20(3):78-79
论述了非典发病与传播的特点。阐述遵循科学控制疫情、总结经验中西合治、心身调节防病健身在论治非典的系统性。从科学严谨的手段、积极努力的态度、正确的应对措施、适宜的心身调节等方面,说明防治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9.
眩晕的主要病理不外虚实两端,虚者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清空。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五型。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的形成与素体阴虚,五脏虚弱,饮食不节,形体肥胖,精神刺激,情志失调,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滥用丹药,化燥伤津,房劳纵欲,肾精亏耗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糖尿病社会宣传与教育,防治于未然,即病之后的临床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包括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