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患者 ,男 ,36岁 ,发现左膝胫前硬结伴隐痛 1年。既往于 2 0余年前左膝曾被钝物击伤。查体 :左髌韧带下可触及压痛尚可活动之硬块约 4 5cm× 3 5cm× 2 5cm大小 ,极度屈膝时酸胀痛 ,局部无红肿、伤口等 ,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X线片示左胫骨结节前缘显示不规则点状骨块影 ,边缘可认。诊断为左髌韧带异化骨。在腰麻下从左膝内侧入路行异化骨切除术。术中见左髌韧带与胫骨面之间中下份有 3 0cm× 2 0cm× 1 5cm及 1 5cm× 1 5cm× 1 0cm之骨块与韧带严密粘连 ,韧带无骨化。分解粘连 ,切除异化骨块。探查髌韧带无损伤 ,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后的胫骨扭转角和足前进角的变化,探讨胫骨内旋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膝内翻骨性关节炎并髌股关节炎患者24例(30膝)行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男5例7膝,女19例23膝;年龄49~55岁,平均53岁。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2年以足印迹法测量患侧足前进角,同时于术前和术后行CT扫描,测量患侧胫骨扭转角。采用t检验对术前、术后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测量数据显示术前患侧足前进角为8.95°±2.99°,术后6个月时为-2.23°±4.11°;术前胫骨扭转角为33.77°±8.12°,术后为21.27°±8.48°。统计学分析显示足前进角和胫骨扭转角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骨扭转角比术前减小12.50°±2.60°,术后足前进角比术前减小11.08°±2.5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外翻截骨并截骨远端前置内移术使胫骨内旋和足前进角减小,影响手术的效果及骨性关节炎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双膝半月板钙化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患者 ,女 5 9岁 ,10d前行走时不慎扭伤左膝 ,当即剧烈疼痛 ,随后出现肿胀不能行走。卧床休息 1周后疼痛、肿胀减轻 ,但是行走时仍疼痛。故来本院就诊 ,门诊以“左膝半用板损伤”收入院。患者既往曾患糖尿病 8年 ,风湿性关节炎 2 0余年。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 ,头颅五官无异常 ,心、肺、腹正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 ,活动尚可。轻度跛行 ,左膝肿胀 ,浮髌征( )、内侧关节间隙压痛 ( )、麦氏征 ( ) ,活动度 (10 0° -30°-0°)。右膝活动自如 ,无压痛 ,浮髌征 (-)。辅助检查 :X线片示 ,双膝后关节囊亦部分钙化 (图 1)。腰椎正侧位片见骨关节退…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17岁 ,学生 ,因与他人搬动衣橱下楼梯时 ,右脚失稳 ,从上台阶滑于下台阶 ,即感右膝关节剧痛不能屈伸活动入院。查体 :右膝关节肿胀 ,呈伸膝位 ,浮髌试验(+ ) ,外翻试验 (+ ) ,前后直向试验阴性 ,膝内侧压痛 ,被动屈膝时髌骨即向外侧脱位 ,并有一骨块游离关节前上方。X线片示右膝关节内有一游离骨块。临床诊断为右胫骨平台撕脱骨折并侧副韧带断裂。即行手术探查 ,取右膝前内侧切口 ,发现髌骨内侧支持带纵形断裂 ,切开关节囊 ,发现关节内游离骨块约为 2 5cm× 1 5cm× 1cm大小 ,外翻髌骨发现髌骨关节面纵嵴缺损。术中经骨块松…  相似文献   

5.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后倾角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后倾角度,并与术前比较,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1998~2001年,对38例(58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男8例(11膝),女30例(47膝);年龄41~65岁,平均55.2岁。采用Gieble槽式钢板内固定的闭合楔形截骨。截骨线位于胫骨结节上方,距关节面约2 cm。在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上测量胫骨后倾角度,即胫骨平台关节面与胫骨纵轴的垂直线的夹角;使用Insall-Salvati指数测量髌骨高度,即髌腱长度(从髌骨下极到胫骨结节)和髌骨长度(髌骨的最长径)的比值,并计算胫骨后倾角度和髌骨高度在手术前后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胫骨高位截骨术前胫骨后倾角度平均为9.4°±3.0°,术后平均为5.6°±2.6°,术后较术前平均减小3.8°±2.0°。手术前、后胫骨后倾角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nsall-Salvati比值术前平均为1.05±0.16,均大于0.8;术后平均为0.94±0.18,有7膝小于0.8;术后较术前平均减小0.15±0.10。手术前、后Insall-Salvati比值,即髌骨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胫骨后倾角度在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明显减小,可导致髌骨低位等一系列并发症,将对再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合并内、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以股骨内外上髁外科轴(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判断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方法2004年7月~2005年1月,对32例(62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病例组),男2例,女30例;年龄58~80岁,平均68.9岁;内翻畸形55膝,胫股角平均内翻-8.23°;外翻畸形7膝,胫股角平均外翻+15.48°。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并以10个正常膝关节作为对照组,测量SEA中点C与髌腱内1/3连线(BC)和经SEA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病例组80%以上膝关节CT图像显示股骨内上髁陷凹;PCA中位数为+2.36°(0~+7.5°);对照组膝关节α角为+6.45±3.68°(0~+11.8°);病例组内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参考轴线,胫骨假体相对于股骨假体处于轻度外旋位;合并内、外翻畸形患者的胫骨假体外旋角度明显增大,容易使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间出现旋转对线不良。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6年 12月~ 1999年 10月采用胫骨结节前移术治疗髌股关节炎 2 1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其中男 4例 ,女 17例 ,年龄5 1~ 70岁 ,平均 5 8 2岁 ;病程 3个月~ 2 0年 ,平均 3 4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膝前疼痛 ,上下楼梯及下蹲站立时疼痛加重 ,股四头肌萎缩 ,髌股关节研磨试验、髌骨恐惧试验阳性。术前常规行负重位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 30°、 6 0°和 90°切线位摄片 ,术前FTA角平均 178 5° ,大于 180° 4例 ,切线位测量按照张光铂法[1] ,以髌骨外移度来判定髌骨外移 ,髌骨外移 2例。有 1例行MRI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髌骨置换与髌骨成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8月至11月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8例(69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髌骨置换组24例(35膝)、髌骨成形组24例(34膝)。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 Society Score,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髌骨评分、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髌骨置换组20例(30膝)与髌骨成形组20例(29膝)获得随访。术后各时点两组KSS膝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KSS功能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12个月以后髌骨置换组髌骨评分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点髌骨置换组膝前痛发生率与髌骨成形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个月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成形组术后胫股角(174.25°±0.97°与173.63°±0.48°)、髌韧带比值(1.01±0.09与1.09±0.07)、髌骨倾斜角(4.58°±0.18°与4.41°±0.19°)、髌骨适合角(2.69°±4.15°与2.56°±3.72°)、髌骨移位距离[(1.53±1.34) mm与(1.68±1.23) m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行髌骨置换可以改善膝关节和髌骨功能,降低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髌骨低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后髌骨低位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改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预防和控制髌骨低位的措施。方法41例(48膝)膝关节内侧间隙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0例(33膝),女11例(15膝);年龄45~56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行胫骨外侧高位楔形截骨术。根据术前测量的截骨角度(内翻角+正常外翻角+过度矫形3°~5°),在槽刀和导向器等辅助下切除楔形骨块,用改良Giebel槽式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后不需外固定。测量48膝行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术前及术后X线片的Insall-Salvati比值、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胫骨结节高度、患肢解剖轴线角度,并用χ2检验和直线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时假定术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减小≥5°以及髌骨高度下降≥10%具有临床意义。结果术后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比术前平均减小6.14°,Insall-Salvati比值术前、术后相对变化率为10.6%,胫骨结节高度比术前平均下降3.13mm。64.6%的病例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减小≥5°。按Insall-Salvati比值结果,56.2%的病例髌骨高度相对下降率≥10%。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的减小与髌骨高度的相对下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胫骨近端关节面后倾角度的减小与髌骨低位具有相关性,提示在施行胫骨高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两分髌骨在临床上少见,本院收治1例,最初被误诊为髌骨骨折,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男,34岁。于2 0 0 2年5月10日跌倒后左膝出现肿胀、疼痛,因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未及时诊治。7d后肿胀消退,仍感左膝疼痛,门诊求治。行普通X线摄片检查后,以“左髌骨骨折”收住入院。查体:左膝髌骨外上缘处肿胀,局部压痛,髌骨外上角可触到骨裂隙,无骨擦感,关节间隙无压痛,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0°(伸)~14 5°(屈) ,无侧向活动。髌骨研磨试验(- ) ,膝关节前(后)抽屉试验(- ) ,麦氏征(- ) ,挤压试验(- )。无关节不稳定现象。因缺乏典型骨折体征,故在…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39例(51膝)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男1例(1膝),女38例(50膝);单膝27例,双膝12例;平均年龄49.6岁(28~71岁).临床症状以髌股关节钝痛为特点,疼痛位置不易确定,髌股关节负荷过度的活动会使疼痛加重.物理检查见Q角增大(>20°)45膝,髌软骨外侧小面抠触痛50膝,外侧支持带压痛39膝,被动髌骨倾斜试验阳性51膝,内外侧滑动试验阳性49膝,压髌试验阳性51膝.X线检查轴位片见髌股对合角异常32膝.术中在关节镜监视下,用射频汽化钩刀松解外侧支持带,必要时可向近端扩大松解范围,切断部分股外侧肌,达到完全松解.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3~26个月).疗效评定参照改良Lysholm评分标准,优37膝,良12膝,可2膝.Lysholm评分从术前平均(62.04±5.98)分(49~7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71±3.55)分(86~100分),有显著性差异(t=6.63,P<0.001).髌股对合角异常的32膝中术后有30膝髌股对合角恢复正常(94%).术后5膝有血肿形成(10%).结论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是一种微创的软组织平衡手术,能够有效地缓解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引起的髌股关节疼痛,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应用移动平台型假体和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进行随访对照研究,分析这两种假体TKA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应用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scorpio)和移动平台型假体(Gemini MK Ⅱ)行TKA手术.记录术前及随访时术膝的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及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结果]术前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年龄、体重指数、患膝内翻畸形、最大屈曲度及屈曲挛缩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前术后膝关节评分、疼痛评分、功能评分、髌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都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固定平台组和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108°±9.3°,99.5°±10.1°)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前术后髌骨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均随访31个月时固定平台后稳定型假体和移动平台假体TKA均明显改善了患膝的症状和功能,两组的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及X线片检查评价均无显著性差异.固定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大于移动平台组的术后最大屈曲度.  相似文献   

13.
朱立国  高景华  罗杰  孟和 《中国骨伤》2000,13(12):744-744
我科于 1983年在应用胫骨“U”形截骨复位外固定器治疗膝内外翻的基础上开展了胫骨高位“U”形截骨、胫骨结节骨端前移及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现将 1983年 7月~ 1999年 10月治疗的 42例 (4 6膝 )中的随诊达 10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7例 (18膝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7例 (18膝 )年龄 48~ 6 9岁 ,男 1例 ,女 16例。左膝 5例 ,右膝 11例 ,双膝 1例。术前膝关节疼痛均以膝前及膝关节内侧疼痛为主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小于 2 0°,关节治疗范围大于 90°。术前站立位膝关节X线中显示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主…  相似文献   

14.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假体内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时髌骨假体内置对髌股关节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2001年9月~2002年3月48例(75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髌骨假体内置的方法置换髌骨,并在术中髌骨置换前后测试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髌骨假体安放位置对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及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75膝术中胫骨、股骨截骨完成并安装试模后测试髌股关节运动轨迹,69膝可达到“nothumbtest”,髌骨内置2~5mm后再次测试仍全部达到“nothumbtest”;余6膝未达到“nothumbtest”,经髌骨内置4~8mm后5膝达到,1膝经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最终实现“nothumbtest”。术后经12~18个月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6.5°(95°~125°)。无一例出现髌骨脱位、半脱位、髌骨坏死、髌骨骨折、髌腱撕脱、髌骨不稳以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假体内置可有效地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减少对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需求,降低髌骨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ü HS  Guan ZP  Zhou DG  Yu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05-1308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4年8月74例87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11例,女63例,平均年龄63岁(26~80岁);股胫角(股骨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夹角)平均为21·59°(12°~40°);应用后稳定型假体,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方法。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X线外翻角度及KSS评分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评价随访时间33·8个月(5个月~9年),根据膝关节活动度数及KSS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情况。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80°~130°),KSS评分平均为81·7分(71~93分),比术前提高了59分;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比术前提高了59·8分。所有膝关节在行TKA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随访时外翻度数(股胫角)平均为8·7°(0°~11°),较术前有明显改善。随访时1例患者有膝关节轻度不稳症状,1例术前严重髌脱位患者术后髌骨存在半脱位,其余正常。结论对于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以及安装后稳定型假体的方法,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测量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量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指标的数据,为手术确定具有临床意义的观测指标,以及为进一步研制符合中国人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的内固定物提供依据。方法 上海或华东地区的成年健康人及骨关节炎患者共112人(158膝),年龄20~88岁,平均56岁。其中健康人80膝,骨关节炎患者78膝。受试者拍摄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片,并按要求测量髋-膝-踝角(HKA)、胫股角(FTA)和胫骨平台内翻角(TP-TSA),再分别用胫骨中上段前侧骨皮质切线、胫骨中上段轴线和胫骨中上段后侧骨皮质切线作为参考线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PS)。结果 健康人HKA平均177.4°±1.5°,FTA平均175.5°±2.4°,TP-TSA平均84.6°±2.5°,三种方法测量内侧PS分别为14.0°±3.0°、11.0°±2.7°、8.0°±2.9°,外侧PS分别作为11.2°±3.1°、8.1°±2.9°、5.3°±2.9°。经统计学分析证实健康人与骨关节炎患者的HKA、FT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于骨关节炎程度较重的患者,其PS会显著减小。三种测量方法及内外侧平台之间测得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国人胫骨平台的内翻及后倾倾向比西方人更为显著,FTA、TP-TSA和PS在手术和临床研究中都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2岁。因跳高弹跳时忽听到一撕裂声即感左膝剧烈疼痛、随之屈曲着地、活动受限半天入院。查体:左膝重度肿胀、皮肤瘀斑、压痛、浮髌试验阳性,髌骨下缘可扪及一异常间隙,膝关节伸直受限。X线片示左膝关节间隙增宽,髌骨下极有一小骨片撕脱,分离3cm。诊断为左髌骨下极撕脱骨折。于次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见浅筋膜瘀血明显,髌前腱膜自髌骨上缘处广泛撕脱,髌腱扩张部关节囊部分撕裂,髌骨中下部边缘有5块软骨骨块,下极有一小撕脱骨片连同髌腱向下移位约3cm。清除关节腔积血,探查前后交叉韧带、半月板正常。在髌骨下部横形钻孔,将下极骨片及髌腱用粗丝线固定。修补关节囊、髌腱扩张部及髌前腱膜。膝屈30°石膏托固定。6周后去石膏托功能锻炼,随访1年,左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膝内、外翻畸形的三维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 ,了解膝内、外翻畸形对膝关节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利用膝关节影像学资料 ,通过Super-Sap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 ,在内翻 30°至外翻 30°之间 ,按每 2°加载 ,计算各节点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 ①正常膝关节内、外侧均表现为压应力。②膝内翻在 1 2°~ 1 8°之间应力显著集中于内侧胫骨平台。③膝外翻2 0°后应力集中于外侧胫骨平台。结论 膝内翻 1 0°、膝外翻 2 0°为应力集中的临界角度。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患者女,1 7岁,因摔伤致左膝部肿痛,活动受限1d入院。患者受伤时左膝部向内跪地摔伤即出现左膝关节肿胀、疼痛、伸屈活动受限。查体:四肢正常,发育正常,神清语晰,双侧视力正常,心肺、腹征阴性。左膝部肿胀青紫,轻压痛,浮髌试验阳性,外侧方挤压试验弱阳性,左膝伸屈活动受限,伸直时偶有疼痛。左下肢末梢血压、感觉正常。左膝关节X线片示:关节腔肿胀,关节腔内见一游离性骨块,诸关节面未见骨折或缺损。治疗:手术取前内侧弧形切口探查,见关节腔陈旧积血约1 2 0ml,髌骨后嵴中下部见一大小约2 0cm×1 5cm×0 8cm软骨骨质缺损,余关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Kosh ino胫骨高位截骨结合外固定支架在膝内侧髌股型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自1995年1月~2003年1月,笔者采用Kosh ino胫骨高位截骨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36例42膝骨关节炎。全部病例均为内侧髌股型骨关节炎。术前术后测量胫股角,关节功能评估采用日本横滨市立大学膝关节功能评分法。术后2~3周扶拐部分负重,平均10~14周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2±6.7)个月,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关节血肿,关节粘连或骨不连等。但有6例外固定支架钉道感染,有7例轻度深静脉栓塞。术后3~4个月完全恢复步行。膝关节功能评分改变由术前(55±8.2)分至术后(90±7.4)分,胫股角由术前(184.3±5.8)°至术后(170.5±2.2)°。[结论]Kosh ino胫骨高位截骨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60岁以下膝内侧髌股型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