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微探头超声(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对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内镜中心2008-01~2009-08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进行MPS检查,对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变借助于ESD技术行内镜治疗.比较术前MPS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应用ESD技术治疗黏膜下层以上的隆起性病的可行性及疗效;1mo后复查胃肠镜及MPS.结果: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34例,其中食管21例,胃11例,大肠2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选择ESD治疗,均完整切除病变,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未发生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ESD术后病理诊断与ESD术前MPS诊断符合31例,诊断准确率91.18%.1mo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切除完全.结论:MPS对消化道粘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应用ESD技术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MPS和ESD联合应用,可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旨在评价8字环辅助结直肠困难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行8字环辅助ESD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或早癌患者42例。收集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等基线数据。通过分析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等情况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42例患者平均操作时间为(60.26±37.77)min,整块切除率为98%(41/42),完全切除率为93%(39/42),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侵犯黏膜下层8例。并发症方面:术中出现穿孔3例,术后出血0例,均予结肠镜下治疗好转。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肠腔狭窄及排便困难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8字环辅助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內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选该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经胃镜活检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在该院接受ESD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病灶大小及病理结果,统计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创面愈合率。结果 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5.4±21.3)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1.04%,完整切除率为92.54%,治愈性切除率为95.52%,住院时间为(18.6±3.4)d;术后ESD诊断符合率为88.06%,高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70.15%(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癌变率为22.39%;并发症发生率为28.36%,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ESD诊断和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符合率好,临床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朱晓蕾  陈志坦 《海南医学》2012,23(23):58-6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病变长径0.8~5cm(平均1.63cm),ESD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2例,息肉2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所有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行上消化道ESD治疗的60例患者,ESD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对比超声内镜结果与ESD术中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达100%,所有病例ESD术前超声内镜显示病变来源层次均与ESD术中情况一致,准确率达100%,而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也达91.7%。结论 EUS对判断上消化道病变的起源层次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对ESD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下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96例患者给予ESD手术治疗,统计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术后病理、并发症。结果: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93.75%(90/96)。术后病理:间质瘤20例,平滑肌瘤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腺瘤型息肉1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9例,炎性息肉7例,异位胰腺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3例,腺癌2例,其他病变7例。并发症:3例出血,2例穿孔。结论:ESD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ESD方法治疗的3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层次,再行ESD治疗?步骤为:①标记;②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③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④完整剥离病变?结果:本组32例病变中,食管病变12例,胃内病变20例,27例(84.4%)完整切除,借助圈套器切除4例,1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未能完整切除?术中穿孔2例,其中食管1例,胃1例,术后出血2例,内科治疗后好转?结论: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及超声微探头检查,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界情况、来源层次、回声特征及治疗情况,总结其内镜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9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病变位于食管21例(21.4%),贲门部5例(5.1%),胃底25例(25.5%),胃体9例(9.2%),胃角3例(3.1%),胃窦21例(21.4%),十二指肠14例(14.3%)。病变性质最多见的是平滑肌瘤或间质瘤,共41例,其次为息肉29例,异位胰腺13例,囊肿6例,脂肪瘤4例,布氏腺增生3例,类癌1例,食管黏膜下鳞状上皮异位1例。其中86例的EUS结果与病理一致(87.8%)。结论超声微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小安  赵奎  李晓辉  赵微 《西部医学》2012,24(7):1255-125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7例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或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67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4例,息肉18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3例,间质瘤2例,孤立性静脉瘤2例,囊肿1例;病变在胃镜下切除46例,抽取囊液1例,外科手术切除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17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EUS检查结果.结果 17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按病变部位分为食管49例(28%),贲门6例(3%),胃96例(55%),十二指肠25例(14%).按病变类型分为间质瘤67例,外压35例,黏膜下囊肿25例,息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检查287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1例进行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结果发现病变以胃和食管隆起性病变较多,在检查中各占总数58.19%和28.92%,常见的隆起性病有:黏膜下肿瘤、静脉球、壁外压迫、息肉、异位胰腺等。结论内镜超声可以初步判断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性质,为黏膜下肿物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及术前胃镜活检病理结果,比较二者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医院因食管黏膜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14例,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术后病理之间的差异。结果 114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均成功行EMBM或ESD切除病变,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5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0例,早期癌患者3例;所有114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术后病理总符合率为62.3%(71/114)。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者分别为28例、22例和1例,胃镜活检符合率为54.9%(28/51),而有45.1%(23/51)患者术后病理级别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高级别和早癌者分别为16、40和4例,符合率为66.7%(40/60),有6.7%(4/60)患者病理级别升高,26.7%(16/60)病理级别降低;3例胃镜活检提示为早期癌患者术后病理仍为早期癌,符合率为100%。结论 胃镜活检对食管黏膜病变有较好的提示作用,但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仍有一定差异性,多数差异表现为术后病理级别较胃镜活检病理级别的升高,对于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患者应积极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切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对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12月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并行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明确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进行ESD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4例,其中食管28例,胃13例,大肠3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9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护理,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1个月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完全切除。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充分的准备与心理护理、术中精细熟练的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2015年两年间本院经内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03例,所有患者后均经超声内镜检查,选择其中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56例纳入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胃镜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例患者超声检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共46例,其中平滑肌瘤16例、脂肪瘤13例、异位胰腺8例、间质瘤2例、静脉瘤7例;超声内镜诊断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46例,诊断准确率为82.1%(46/56);胃镜诊断准确率为46.4%(26/56).超声内镜明显优于胃镜,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4.139,P<0.05).结论 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超声内镜的定位诊断价值高,可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共计106例。收集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病灶大小及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1.8 ± 1.0)cm,病灶完全切除率95.3%(101/106),其中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完全切除病灶34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完全切除病灶67例。EMR平均手术时间(37.2 ± 5.4)min,ESD平均手术时间(70.3 ± 9.1)min。术后病理结果为6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分化型癌,4例未分化型癌。并发症发生率4.7%(5/106),3例术中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经积极的内镜治疗效果良好。平均随访时间(29.5 ± 9.0)个月,复发率2.8%(3/106),均经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完全切除。结论: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1月-2009年5月共应用ESD方法切除上消化道表浅黏膜病变200例,包括食管黏膜病变57例,胃黏膜病变143例。结果病变完整切除率88.2%,完全切除率96.1%,术后病理诊断达到治愈性切除率85.7%。穿孔4例,1例接受开胸手术,其余均保守治愈。术后迟发出血3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浅表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和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S检查上消化道病变198例,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食管和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EUS检查的198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6例。食管静脉瘤5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外压8例,胃平滑肌瘤18例,胃间质瘤43例,胃脂肪瘤8例,胃息肉16例,异位胰腺7例,胃溃疡9例,胃癌8例,胃外压迫12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2例,部分病例经内镜摘除或外科手术证实。经EUS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82例(91.9%),而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20例(60.6%),P<0.05,证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内镜。结论EUS对上消化道病变,尤其是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对误诊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内镜检查发现的1 36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对误诊较多的病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误诊原因。结果:病理与超声结果符合的病例有106例,与超声结果不符合的有35例,诊断准确率达75.18%(106/141),明显高于胃镜的诊断准确率33.33%(47/1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下,回声不均匀、起源于肌层的黏膜下肿瘤,间质瘤的可能性比平滑肌瘤的可能性大(P<0.01);对病灶位于胃窦尤其是胃窦大弯,并且超声图像示回声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形状不规则、起源于肌层的胃黏膜隆起性病变,除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是否存在胃异位胰腺的可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对平滑肌瘤与间质瘤的鉴别较困难;对起源于肌层的形态不典型的胃异位胰腺,有时与胃间质瘤难以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肠内牵引器应用于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2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通过自制肠内牵引器辅助ESD治疗,记录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采用自制肠内牵引器辅助ESD均实现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100%;手术时间为23~132 min,平均(43.2±31.7)min;切下病变最大径2.3~5.2 cm,平均(2.7±0.9)cm;无术中明显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病例;无穿孔病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评估,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腺瘤伴黏膜内癌2例,黏膜下轻度浸润(<1 000 m,sm1)癌1例,黏膜下深浸润(> 1 000 m,sm2)癌2例,所有病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阴性,完全切除(R0切除)率93.8%(30/32),治愈性切除率93.8%(30/32);其中1例sm1癌和1例sm2癌,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均未见癌残留,淋巴结未累及,另1例sm2癌,由于患者高龄,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拒绝外科手术,密切随访中。术后随访1~16个月,平均(4.3±3.7)个月,所有随访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自制肠内牵引器应用于结直肠ESD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