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9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应用于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重庆市某医院收治的31例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16)与对照组(n=15)。对照组患者采用间隙导尿法、经皮膀胱电刺激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及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日平均单次尿量均多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膀胱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隙导尿、经皮膀胱电刺激的基础上采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圆锥以上脊髓神经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优于仅用间隙导尿及经皮膀胱电刺激,其可增加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膀胱最大容量、降低膀胱逼尿肌压力,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说明秩边透水道针法可显著改善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以及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电子脉冲膀胱治疗仪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对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所有患者均行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对照组在导尿期间给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专科护理及排尿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子脉冲膀胱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导尿管首次试拔成功率、首次成功拔管后残余尿量、拔管24h后残余尿量及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首次拔管成功率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6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24h后残余尿量及拔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均低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成功拔管后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可有效提高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导尿管首次拔管成功率,降低拔管后尿液残留量,提高患者排尿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凯格尔运动法训练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采用常规干预的宫颈癌手术后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采用凯格尔运动法训练的宫颈癌手术后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导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排尿效果及尿路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排尿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膀胱刺激症状、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凯格尔运动法训练应用于宫颈癌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膀胱功能,促进排尿,并减少感染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实验组24例,两组均参照临床指南,使用敏感抗生素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加压排尿的方法,实验组使用间歇导尿术,治疗时间为两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排尿后残余尿量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膀胱容量(401.9±29.3ml)明显高于对照组(350.3±2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尿后残余尿量(48.2±6.3ml)明显低于对照组(117.5±9.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导尿术能够明显增大膀胱容量、减少尿潴留,对于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恢复膀胱功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具有很好的疗效,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脑中频联合针刺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脑中风后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采用热敷膀胱区、改变体位、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法,对照组给予新斯的明肌内注射,观察组采用电脑中频联合针刺治疗,对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首次排尿时间、小腹症状、排尿状况、首次排尿后残留尿量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首次排尿后残留尿量较对照组少,排尿状况评分与小腹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脑中频联合针刺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效果满意,可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减少排尿后残留尿量,也能快速缓解小腹症状与排尿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支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治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猪留患者60例,根据残余尿量将病人分为轻、中、重度组,给予艾灸穴位治疗2-4周,中、重度组给予间歇导尿并辅导患者进行膀胱训练,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艾灸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轻度及中度治疗组效果明显P<0.01,重度组膀胱残余尿量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周先富 《健康研究》2012,32(2):97-99
目的 观察中药配合间歇性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中药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液中白细胞和细菌计数情况.结果 通过中药配合间歇性导尿治疗8周后患者膀胱容量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显著减少(P<0.01),尿中WBC计数、细菌计数显著减少(P<0.01).通过训练,17例患者中16例在21~ 55天建立反射性膀胱功能,达到排尿自理,不再需导尿.1例无自主排尿,需进行间歇导尿,但无泌尿系感染.结论 应用中药配合间歇导尿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增加排尿自理机会,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影响。方法纳入临床确诊的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对象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叩击法排尿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24小时排尿次数、留置导尿时间、膀胱恢复情况(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的差异。结果(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5.0%,而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升高,其有效率为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留置导尿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膀胱残余尿量、24小时排尿次数均降低,而膀胱容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者住院天数明显下降,而生活质量评分、感觉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围绝经期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6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8例膀胱过度活动的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盆底肌训练,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调查表(OABSS)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改善程度及OABSS评分,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QOL)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9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尿急次数、每次排尿量、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OABSS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急次数、每次排尿量、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OAB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每次排尿量、排尿次数、OABSS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尿急次数、夜尿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障碍、心理影响、行为限制、总分各项评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社会障碍、心理影响、行为限制、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在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围绝经期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疗效肯定,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患者并发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OAB)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庄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BPH合并OAB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坦索罗辛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索利那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排尿动力学改善情况、症状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排尿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膀胱顺应性大于对照组,而膀胱残余尿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储尿期症状评分、排尿期症状评分和膀胱过度活动症评价量表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应用坦索罗辛基础上加用索利那新,可以进一步改善BPH并发OAB患者的排尿功能和减轻不良症状,而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4例不完全性SCI后N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偶数编号纳入对照组,奇数编号纳入试验组,每组17例(至该研究结束,试验组、对照组分别脱落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采集两组临床特征(24 h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数据、生活满意度指数A、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24 h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均少于对照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生活满意度度指数A高于对照组,LUT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可改善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与膀胱功能,还可减轻LUTS,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定电磁波谱(TDP)联合电针穴位治疗产后顽固性尿潴留的临床价值,为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7年7月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康复科诊治的80例产后顽固性尿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P联合电针穴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行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治疗2 d时膀胱功能恢复状况、膀胱功能恢复良好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自行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分别为(1.79±0.67)d、(62.47±24.72)ml少于对照组患者的(4.18±2.12)d、(81.20±32.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2.92,均P0.05)。膀胱功能恢复良好率55.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40.00%、有效率为47.50%、无效率为12.50%,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67.50%、有效率为27.50%、无效率为5.00%,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23,P0.05)。结论 TDP联合电针穴位治疗产后顽固性尿潴留效果肯定,有利于减少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及促进膀胱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电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80例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分析对象,遵循单盲随机方式将患者每组4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饮水计划、清洁间歇导尿,对照组单纯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下24h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24h尿失禁频率、24h排尿频率、每次排尿量以及残余尿量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提升,观察组患者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收治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干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辅以电针干预,对于改善尿失禁、尿量状态有积极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时间为2014年8月-2017年8月,其均为脊髓损伤所致,根据其就诊时间的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对比2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神经性膀胱患者干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较干预前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可更好促进其疾病的恢复,将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对其膀胱功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TDP治疗仪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且术后出现尿潴留的100例患者,依据年龄、病程具有可比性原则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55例)。两组均采用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DP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排尿阈值、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残余尿量。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排尿阈值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导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TDP治疗仪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阈值,减少膀胱内残余尿量,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60例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采取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排尿日记指标、ICI-Q-SF评分、1 h漏尿量、尿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总排尿次数、总漏尿次数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排尿量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ICI-Q-SF评分和1 h漏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和治疗后6个月ICI-Q-SF评分和1 h漏尿量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Valsalva漏尿点压(PVLP)、正常膀胱压测定(NDCC)、逼尿肌非常规收缩持续时间(DUCD)、膀胱压最大容量(MCC)、逼尿肌非常规最大收缩压(MDUC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结束后PVLP、NDCC、尿道最大闭合压(MCP)、MCC显著升高(均P0.05),DUCD、MDUCP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有效改善女性SUI患者的尿道控尿能力,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应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选择80例参加研究,随机分成参考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参考组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试验组进行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对比两组患者排尿情况及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 在排尿情况中,护理前,试验组与参考组的一次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压力值差异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护理后,试验组的一次排尿量高于参考组,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的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压力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各生化指标水平中,两组患者BC、WBC、BAC检出率相差不大,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均没有发生上尿路积水情况。结论 两种检查手段均可为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安全管理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但水柱法膀胱压力容量测定技术的临床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对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观察组7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法,观察组采用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手法按压穴位法。观察两组患者拔除尿管第一次排尿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平均残余尿量为(105.43±50.11)ml,观察组平均残余尿量为(51.79±24.14)ml;对照组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为45.71%,观察组发生率为5.7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手法按压穴位有利于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等存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评估膀胱功能情况,研究组接受水柱法膀胱压力容量测定技术评估膀胱功能情况,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评估方法指导下的膀胱功能恢复及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膀胱功能(单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较临床护理前均有明显恢复,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临床护理后观察组单次排尿量和残余尿量,以及WBC、RBC、BAC、上尿路积水情况等生化和影像学检查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水柱法膀胱容量压力测定技术与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均可作为患者备选的膀胱管理方法,但是水柱法膀胱压力容量测定技术的成本更低,因而在基层医院推广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