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EUS)、电子胃镜和CT检查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37例患者行EUS、电子胃镜和(或)CT检查,并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高频电凝切除术获取病变标本,送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EUS、电子胃镜和CT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食管黏膜下隆起型病变中以平滑肌瘤最常见(98.1%),胃黏膜下以间质瘤最常见(56.6%)。137例患者中,125例黏膜下隆起型病变(食管内<2.0cm、胃内<3.0cm)行ESD或高频电凝切除术,12例病变较大者行外科治疗。对于平滑肌瘤、间质瘤、囊肿和血管瘤,EUS的诊断准确率(83.2%)明显高于电子胃镜(45.2%)(P<0.05),而且EUS能清晰地显示出食管和胃的组织结构,可较准确地判断出隆起起源的层次;CT的诊断准确率(35.4%)明显低于EUS和电子胃镜,但在显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远处淋巴结转移方面,CT优于EUS和电子胃镜。结论 EUS可较好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型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3.
内镜超声检查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疑诊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经EUS检查诊断后,再经胃镜以高频电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将切除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最后将两诊断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23例食管、贲门隆起病变,25例胃隆起病变,EUS检诊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为81%。结论:EUS检查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大小能作出准确判断,可作为对病变采取进一步检查、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胃镜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0例常规内镜诊断黏膜下病变的患者,行超声胃镜小探头检查,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诊断腔外压迫的为12例(8%),138例为腔内病变.其中间质瘤87例(58%),异位胰腺7例(4.7%),粘膜肿瘤8例(5.3%),静脉曲张7例(4.7%),囊肿3例(2%),脂肪瘤1例(0.7%),息肉12例(8%),黏膜增生6例(4%),无异常3例(2%).病因不明3例(2%).结论 小探头超声能准确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对判断腔外压迫及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性质,具有很大的价值,是选择进一步治疗方法的依据,但在判断肿瘤良恶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6.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超声内镜(EUS)对17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与胃镜、钡餐造影和CT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上消化道隆起病灶以胃居多(69.1%),其次为食管(25.84%),十二指肠最少(5.06%)。(2)对上消化道隆起病灶的总诊断符合率EUS为97.75%,明显高于胃镜(64.61%)和钡餐造影(52.08%)。(3)EUS对上消化道息肉的诊断符合率低于胃镜,对迷走胰腺和静脉曲张的诊断则与胃镜相当。(4)EUS系目前确诊粘膜下肿瘤的最佳方法.发现的最小肿瘤仅0.5cm。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胃镜对11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 118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位于食管38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23例、食管平滑肌肉瘤2例、食管息肉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癌3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1例、食管脂肪瘤1例、食管腔外压迫2例;位于胃80例,其中胃间质瘤26例、胃平滑肌瘤14例、胃脂肪瘤4例、胃底静脉瘤2例、异位胰腺4例、胃壁外压迫26例、未见异常4例,胃壁外压迫病变主要为脾脏(16/26,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118例中行内镜下手术治疗45例,有3例(6.6%)发生创面边缘少量渗血,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8例,创面均已愈合良好,无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确诊41例,超声胃镜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1.1%(41/45).结论 超声胃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6例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病变切除术。结果黏膜隆起病变性质以间质瘤最常见,占51.8%,其次,壁外压迫占21.9%,较少见有恶性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对26例黏膜下肿瘤进行切除,超声诊断和病理符合率达77.0%。手术并发症少见。结论超声内镜可初步定性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选择有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内镜切除黏膜下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超声微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提高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率,探讨微型超声探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9例,黏膜下肿瘤75例,包括肌源性肿瘤49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脂肪瘤2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食管静脉瘤2例。食管囊肿2例,胃囊肿1例,食管癌4例,胃癌3例,胃基质瘤8例。经病理证实23例。结论USP能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准确判断肿瘤浸润层次,用于指导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但由于其微探头探查深度有限,对较大肿瘤的后方情况探查受限,对部分肌源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0.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形态学改变,泛指起源于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肿瘤(包括静脉瘤)以及壁外脏器和肿瘤压迫所致隆起。除了胃癌等少数粘膜隆起性病变可经胃镜直接观察并活检证实外,由于隆起性病变多数位于黏膜下,胃镜以及X线等检查诊断均较困难,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形态学改变,泛指起源于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肿瘤(包括静脉瘤)以及壁外脏器和肿瘤压迫所致隆起.除了胃癌等少数粘膜隆起性病变可经胃镜直接观察并活检证实外,由于隆起性病变多数位于黏膜下,胃镜以及X线等检查诊断均较困难,超声内镜 (EUS) 问世以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文就超声内镜与胃镜诊断胃隆起性病变作一比较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进行EUS检查。根据黏膜下病灶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深挖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回顾性分析EUS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EUS检查的74例患者中,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28例(均位于直肠);脂肪瘤15例(其中位于回盲部4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8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间质瘤2例(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各1例);外压性改变14例(卵巢肿瘤9例,淋巴结2例,盆腔肿瘤3例);囊肿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例);气囊肿1例;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3例;直肠周边恶性肿瘤侵犯4例;肠道淋巴瘤2例。所有病灶均接受深挖活检、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最终病理和EUS诊断符合率为68/74(91.9%),其中2例EUS考虑直肠类癌最后病理确诊为黏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1例考虑脂肪瘤最终确诊为肠道淋巴瘤。2例考虑直肠周边恶性肿瘤最终为炎性包块,1例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诊断为直肠癌。结论 EUS能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能清楚显示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判断各种病变的性质,进而指导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微超声探头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胃镜或钡餐检查疑有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患者进行了微超声探头检查。结果:(1)65.4%(17/26)粘膜下病变位于胃壁,34.6%(9/26),位于食管壁;(2)微超声探头对26例粘膜下病变均可显示(显示100%),确诊率96.3%。结论:微超声探头有助于上消化道粘膜下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EUS诊断结果,并与其手术、病理诊断及临床随访结果对照。同时比较EUS与CT检查在黏膜下肿瘤(SMTs)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于食管者355例(33.5%),胃618例(58.3%),十二指肠87例(8.2%);EUS诊断为间质瘤260例(24.5%),平滑肌瘤221例(20.8%),脂肪瘤17例(1.6%),腔外压迹221例(20.8%),息肉94例(8.9%),恶性肿瘤96例(9.1%),囊肿57例(5.4%),血管瘤7例(0.7%),炎性皱襞45例f4.2%),静脉曲张21例(2.0%),血肿1例f0.1%)及异位胰腺20例(1.9%)。对EUS诊断SMTs的进一步分析发现,EUS对SMTs性质和来源层次的判断准确率达90.6%和86.9%;与CT比较,EUS在SMTs定位(95.8%比72.9%,P〈0.001)和定性(93.8%比64.6%,P〈0.001)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在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CT组与EU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2/.(91.7%比89.6%,P〉0.05)。结论: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有较大价值,进一步为制定临床处理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3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先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将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与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1.2%,明显高于胃镜的60.4%(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性质较胃镜能做出更准确判断,并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超声内镜对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及良、恶性的判断尚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价值.方法:经内镜确诊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267例均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15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分析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结果,手术治疗者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148例(55.4%),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126例中病理证实120例,符合率95.24%;诊断脂肪瘤5例(1.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4例均经病理证实,符合率100%(4/4);诊断息肉21例(7.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21例中病理证实增生性息内19例,炎性息内2例·符合率100%;诊断颗粒细胞瘤1例(0.37%).间质瘤1例(0.37%),静脉瘤32例(11.99%),食管囊肿15例(5.63%),外压性改变3例(1.12%),未见异常41例(15.36%).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可较准确判断肿瘤性质,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指导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怀疑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共110例,内镜治疗前行内镜超声评估。根据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内部回声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及双镜联合治疗。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内镜超声检查,3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3~2.0 cm,平均大小0.88 cm,采用ESD治疗;4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5~3.0 cm,平均大小1.1 cm,采用ESE治疗;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呈腔内腔外型生长,超声测量大小0.8~2.5 cm,平均大小1.78 cm,采用EFR治疗;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且超声测量大小>3 cm,采用双镜联合治疗。术中穿孔13例,其中8例为EFR治疗的主动性穿孔,4例为双镜联合治疗病灶较大的穿孔,1例为ESE的小穿孔,除1例4.7 cm的病灶经双镜联合治疗后穿孔创面较大而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穿孔均由金属夹封闭抑或联合组织胶喷洒。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EUS检查对黏膜下肿瘤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达98.3%和95.5%。结论 内镜超声能够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和性质进行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内镜超声指导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指导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内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53例.结果 53例病灶直径0.6~3.5 cm.一次直接或吸引圈套切除病灶35例,双通道内镜切除病灶11例,尼龙绳结扎后圈套切除治疗1例,分片切除病灶5例,分期切除病灶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良性间质瘤16例,增生性或化生性息肉病变7例,腺瘤17例,食管乳头状瘤4例,食管黏膜内癌1例,胃乳头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脂肪瘤1例,胃嗜酸性肉芽肿1例,十二指肠Brunner's腺瘤3例.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无穿孔并发症.结论 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黏膜下层以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扁平息肉性病变、癌前病变和早期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0.
经纤支镜超声对支气管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腔内超声对支气管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例支气管黏膜下病变患者用微型超声探头(USP)以水囊法和/或直接接触法进行经纤维支气管镜超声检查,并行针吸活检。结果 4例患者支气管黏膜表面正常,常规活检无异常,经USP明确病灶范围、性质,针吸活检进一步明显明确病理类型。结论 选择性应用USP诊断支气管黏膜后病变,尤其对小病灶和正确引导穿刺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