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6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 图示V_1,V_5导联,V_5两条系连续描记。窦性P波,P-P0.88~1.20s(68~50bpm),P—R0.20s。同一导中的QRS波有三种形态(以V_5导为例):Ⅰ型窦性:占多数呈R型,时间0.06s,其后T波直立(b条T_5例外)。Ⅱ型室性:如a条R’3.7,b条R’4.10,呈  相似文献   

2.
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Tpe)是指T波顶峰至T波终末之间的一段时间,可作为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1~2].国内外较多文献报道已证实,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是一个正常存在的电生理现象,并且发现异常增大的跨壁复极离散度是多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心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基质.如果T波峰末间期被证实能准确反映跨壁复极,必将为临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提供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QTd的增大与室速的发作有正相关性,已被较多的学者所认可[2],本文通过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中检出的阵发性室速病例与无室速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Tpe及QTd与阵发性室速发作的相关性及两者的预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规律、量值,以指导临床。方法 将 156 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按术式、血清钾浓度、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胸比例、心功能、体外循环时间等,在术后60h内5个时间段,观察记录室性心律失常例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 血钾<3.5mmol/L与>4.1mmol/L组间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与<60min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心胸比>0.8与<0.8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Ⅳ级与Ⅱ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引起室性心律异常增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血清钾<3.5mmoI/L组;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组;心功能Ⅳ级组;心胸比>0.8 组;及体外循环时间>150min组;心率<60次/min组;AMP<50mmHg组;CVP>20cmH2O组;异丙基肾上腺素应用>48h组。当室性心律失常频繁发生时,血钾<3.5mmol/L者应给以1% ~1.6%短时、快速补钾,如室性早搏每分钟大于5次,及室性二联律、三联律时,应及时应用利多卡因及快速补钾>4.5mmol/L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多会控制。如不能控制可加用心律平、乙胺碘呋酮等多数能够纠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室性并行心律的临床意义,了解动态心电图对室性并行心律的检出情况。方法回顾分析720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严格按诊断标准筛选室性并行心律。结果共检出室性并行心律患者90例,检出率为1.25%,其中各种心脏病患者73例、占81%,非心脏病患者17例,占19%。结论室性并行心律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在动态心电图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尤以老年男性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分为有室性心律失常(A组,23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B组,212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程≥15年、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 min、主动脉瓣置换术和术后24‐h循环不稳定( P<0.01或P<0.05)。结论患者病程、心脏病变严重程度、围术期及术后处理均影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缺血不同时期的变化,评价Tp-Te间期和Tp-Ted对预测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80例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间期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比较心梗后室性心动过速组(A组)、室性早搏组(B组)、无室性心律失常组(C组)患者间Tp-Te间期和Tp-Ted的差异,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急性期Tp-Te间期和Tp-Ted分别为(125.22±17.70)ms和(54.76±13.26)ms,均较恢复期(113.84±17.37)ms和(42.06±13.95)ms明显延长;Tp-Te间期和Tp-Ted在A组分别为(134.82±19.56)ms、(62.00±15.19)ms,明显高于B组的(122.94±15.09)ms、(54.09±10.56)ms和C组的(110.09±15.21)ms、(45.27±9.85)ms;B组又高于C组。结论 Tp-Te间期和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间期及Tp-Ted是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执业药师》2010,(6):16-17
2010年2月2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信息称,正在对与使用沙奎那韦(商品名:Invirase)合并利托那韦(商品名:Norvir)相关的心脏副作用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袁源  马兰  江昕 《安徽医药》2016,37(5):598-600
目的 ①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与Tp-Te间期的关系;②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Tp-Te间期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选取174例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行PCI术的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未行PCI术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计算观察组患者Gensini评分,测量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治疗后第2天的Tp-Te间期并随访1周内的VA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随Gensini评分增加,Tp-Te间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r=0.332,P=0.001),VA的发生率也有所提高。②与入院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2天Tp-Te间期均较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2天Tp-Te间期降低更明显(P<0.05)。③观察组1周内VA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Tp-Te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急诊PCI术能显著降低Tp-Te间期,减少V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离散的指标,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特点。方法收集20例于2003。2010年人住本院的已确诊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39份体表心电图的Tp-e和QT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interval,QTd),并计算校正后的Tp-e平均值、Tp-e最大值,以及vl、V5、Ⅱ导联的Tp-e,分别记为Tp-e-AVEC、Tp-e-MAXC、Tp-e-V1C、Tp-e-V5C、Tp-e-ⅡC。比较上述各参数在扩张型心肌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经比较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Tp-e-AVEC(95.7±14.3vs582.7±10.0,P〈0.05)、Tp-e-MAXC(148.5±28.8vs119.2±11.6,P〈0.05)、Tp-e-ⅡC(90.8±19.7vs72.5±13.5,P〈0.05)、QTd(53.3±19.8VS39.7±17.0,P〈0.05)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而两组Tp-e-VIC(96.6±19.1vs87.2±21.2,P〉0.05)、Tp-e-V5C(99.5+25.1vs86.9±12.7,P〉0.05)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较正常人明显延长,提示Tp-e可能可以作为该类患者预后评价的无创性指标之一。(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的Tp-e-AVEC、Tp-e-MAXC和Tp-e-ⅡC明显延长,而Tp-e-VIC、Tp-e-V5C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间接提示Tp-e反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度的可能性大。(3)关于Tp-e测量的方法学建议选用Tp-e-AVE、Tp-e-MAX和Tp-e-II,可能更适用于评价该类患者的心室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10.
王轶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09-710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4例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2),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律平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次数均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24h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3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头晕;对照组1例出现头晕,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应用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胡萍  韩勇 《医药导报》2012,31(9):1221-1222
摘要临床药师参与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室性并行心律患者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与用药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心律失常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在用药监护中的工作要点。确定符合患者的用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个体化用药方案的设计与用药监护是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重症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围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重症瓣膜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中,围手术期死亡9例(17.3%),包括室性心律失常3例,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严重感染2例和肾衰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28例,其中,12例并发低心排综合征,15例发生急性肾衰,分别及时应用主动脉球囊反博和床旁血液透析后治愈;另有1例发生术后再出血,积极再手术止血后康复.结论 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0岁,汉族。住院号883969。于88年8月20日由成都乘飞机到达拉萨(海拔3658米)。进藏前无感冒、发热史。进藏2天后出现心悸,仅自服去痛片及吸氧,未再作其它治疗,心悸无明显缓解。8月23日上午10时许出现浅昏迷,急送我院急诊室。经吸氧2小时后意识有所恢复。遂以“高原昏迷”收入我科。体检:体温36.5℃,脉率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与肺动脉压、心电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心电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13例,按照NYHA分级分为A组(Ⅰ、Ⅱ级)、B组(Ⅲ级)、C组(Ⅳ级),比较三组之间的PAP、P波离散度(P dispersion,Pd)、QT间期(QT)、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Tp-e)和经纠正后的QT(QTc)、QTd(QTcd)、Tp-e(Tp-e/RR )之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之间的PAP、Pd、QT/QTc、QTd/QTcd、Tp-e、Tp-e/RR 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B组对A组,C组对B组),PAP逐渐升高,Pd、QT/QTc、QTd/QTcd、Tp-e、Tp-e/RR 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随着心功能的恶化,PAP有升高的趋势,Pd、QT/QTc、QTd/QTcd、Tp-e、Tp-e/RR 有增加的趋势,发生房颤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5.
黄飞燕  丁晓梅 《安徽医药》2014,(8):1413-1415
fQRS被视为心肌瘢痕的标记,心肌纤维化导致心肌动作电位的缓慢和不均一。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化离散,被公认为反映跨室壁离散度的诊断性指标。缺血性J波是由心肌缺血损伤导致的瞬时外向钾离子流(Ito)增强引起。上述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吴琼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271-27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大Q-T离散度异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80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出左室肥大者67例,左室正常者113例。采用计算机软件测量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离散度(QTd),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左室肥大组及左室正常组QTd分别为67.31土13.57和38.8土8.55m(sP<0.001),二者有显著性差异。左室肥大组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2.5%,其中复杂性者为64.2%,室速为23.9%,该组中OTd>60ms3项检出率均高于60ms及左室正常组中QTd>60ms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提示高血压左室肥大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室速有一定关系,结合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Q-Td可作为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1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的QTd的差异,以探讨QTd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 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将患平均分成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组64例,对照组64例。使用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检查。人工分规测量QT间期和QTd。结果 有室早的QTd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差异(P<0.01)且QTd与QT间期无相关关系(r=0.15)。结论 QTd是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简单而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和缺血性J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55例,分为急诊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24h内的QTd、Tp-Te以及各导联J波的时限和波幅,分析两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和等级的变化。结果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QTd、Tp-Te以及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PCI组术后QTd和rrp-Te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前术后缺血性J波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263);急诊PCI术前小J波、大J波及巨大J波分别为90、31、4个,术后三者分别为92、13、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7,P〈0.05)。结论急诊PCI对AMI患者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可能无影响,但对QTd、Tp-Te的大小和缺血性J波的等级的变化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与患者心电图QT间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3~12月收治的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胺碘酮,观察分析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5%(34/40),QT间期延长患者的疗效优于QT间期未延长患者。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QT间期延长的疗效相对更佳。  相似文献   

20.
于海燕  别自东 《中国医药》2014,(10):1413-1413
患者,男,78岁,因“胸闷、憋气半月余,加重伴短暂意识丧失1d”于2013年7月16日由外院转入我院。患者入院前半月开始出现胸闷、憋气,伴咳嗽,咳少量白痰,无胸痛、发热及寒战,无水肿及腹胀,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活动时症状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共住院9d,给予呋塞米、螺内酯、二羟丙茶碱片、胺碘酮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不明显。2013年7月16日上午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加重,并出现抽搐及意识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