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病证-方药-成分-活性"关联性研究有利于揭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本文以元胡止痛方为范例,从中医的角度阐述气滞血瘀型头痛与该方的功效;从现代医药学角度系统总结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元胡止痛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等。在此基础上,探索元胡止痛方"病证-方药-成分-活性"关联性,为揭示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文晋  曹也  常丽坤  王升  康传志  周利  郭兰萍 《中草药》2021,52(7):1865-1871
中药现代化应是在继承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和发展。随着药效团虚拟筛选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面应用的日趋成熟,该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可能。从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出发,分析"药效团"的科学内涵,提出适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药效基团-功效假说"。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药中寻找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剂,为中药治疗糖尿病提供酶学依据。方法:中药粗粉经过5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提取液浓缩后先后用醋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萃取,得到两组成分,检测它们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结果:醋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大都显示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醋酸乙酯部分作用更明显;有些中药提取成分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比较,抑制活性更强。结论: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处方中经常出现的这些中药,有相当比例的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或α-淀粉酶抑制效果,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张慧  徐聪  吴媛媛  田清华  张亚  颜继忠 《中草药》2018,49(23):5712-5718
超滤-质谱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特异性强、高通量等特点,在天然活性成分筛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疾病相关的靶标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来超滤-质谱技术在中药提取物中快速筛选天然活性成分的应用进展。对超滤-质谱技术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味中药-成分-靶点-机制”单线模式的药理学研究,目前已经获得了较多常用中药的成分、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信息,形成了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工具(BATMAN-TCM)等中药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常用中药的现代化解析。但是,中药功效如宣肺、化湿、解毒等以及中药药性如四气、五味、归经等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仍然是不明确的,目前仍然未实现系统的中药理论现代化。鉴于目前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难题,文章首次提出“中药共性靶点组”概念,即通过“具有相同共性的多味中药-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中药共性靶点组-机制”多线模式系统研究中药功效和药性的生物学基础。这种研究模式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成分和靶点,而是其对应的GO功能以及KEGG通路。“中药共性靶点组”基于多个中药之间功效或药性的共性,通过生物信息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找到它们之间GO功能以及KEGG信号通路的共性,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揭示中药功效和药性的生物学基础,为系统的中药现代化以及中药的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彬  高文远  张艳军 《中草药》2019,50(5):1033-1038
动物药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功效在中药临床应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鉴于目前动物药研究主要存在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毒性物质基础不明确,动物药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等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多肽组学整合关联分析策略的动物药蛋白多肽类成分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转录组学的动物药蛋白数据库的构建、动物药蛋白多肽类成分的高分辨质谱分析、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匹配分析与鉴定以及关联功效的蛋白多肽类成分活性评价等研究内容,试图为动物药蛋白多肽类成分的分析鉴定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为进一步解决动物药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临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中药中寻找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抑制剂,为中药治疗糖尿病提供物质基础。方法:收集存在于常用治疗糖尿病中药中的常见成分,体外检测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抑制活性抑制作用。结果:有24个成分有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100μg·mL^-1),20个化合物对α-淀粉酶有显著抑制活性,其中10个成分对两种酶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常用的治疗糖尿病中药中的常见成分高达40%以上对α-葡萄糖苷酶和/或α-淀粉酶有抑制作用,为含有这些成分的中药治疗糖尿病提供部分酶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抗Aβ1-42淀粉样蛋白功效指标为核心,结合化学成分和毒性效应对不同产地的姜黄进行综合质量评价。方法:以全国范围内7个省份41个样品采集点收集药材,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规定测定姜黄的指标成分(姜黄素和挥发油)含量;开展抗Aβ1-42淀粉样蛋白功效试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析样品与Aβ1-42及其纤维体fAβ1-42的结合力、fAβ1-42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分析样品对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以正常生长的PC12细胞检测药物毒性;以功效指标为核心分别对样品成分指标和毒性效应做相关性分析并对不同产地的姜黄抗淀粉样蛋白活性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姜黄抗Aβ1-42淀粉蛋白活性功效指标与化学成分姜黄素、挥发油含量成正相关,与毒性效应不相关;各产区中,四川产姜黄抗Aβ1-42淀粉样蛋白活性最强、功效成分姜黄素与挥发油含量最高、毒性效应与其余产地无差异,可认为四川产姜黄质量最佳。结论:以功效为核心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可明确中药材在具体功效上的质量优劣,相对以传统感官及化学评价,中药整体品质评价更能体现复杂体系整体控制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药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整体作用的特点,使得其制备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困难,正确辨识中药制剂中与功效密切相关的主要活性成分群并以此构建中药制剂工艺、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中药制剂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谱-效相关、中药药动学、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整合效应关联性分析、计算机虚拟筛选以及敲入/敲除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中药制剂工艺与质量评价基于标志性活性成分群的辨识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孙凯滨  李晓宇  张新雨  黄娜娜  孙蓉 《中草药》2019,50(21):5125-5134
目的探讨大柴胡汤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功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首先运用Cytoscape 3.6.0等软件构建疏肝理气中药功效关键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大柴胡汤治疗胰腺炎"中药方剂-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多维关系网络,再将2个网络进行交集处理获得大柴胡汤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中药方剂-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功效作用网络,以相关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AKT1、VEGFA、PRSS1等59个疏肝理气中药功效关键靶点;共收集到大柴胡汤中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黄芩素(baicalein)等83个主要活性成分,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涉及PTGS2、DPP4、PRSS1等18个疏肝理气靶点以及细胞外基质降解(extracellular matric disassemble)、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其受体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 plications)等30条相关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结论大柴胡汤多成分、多靶点是其发挥功效作用的基础,运用网络药理学在证候背景下研究中药复方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药活性成分是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的现代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结构修饰以及新化合物的开发。微生物转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已知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也可以用来生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量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同时可用于药物代谢机制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微生物转化技术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有效物质基础与机制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问题,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不足使该问题的解决受到一定的限制,中药化学、药理学研究的孤立成果不利于中药及其复方的现代化系统研究进程。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从学术思想创新及科研方法实践角度,提出了"暴露-反应-机制"三联研究模式,并就其形成的学术背景、科学概念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望为中药的效/毒作用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创新性学术思想,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创新性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黄连-黄柏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活性成分,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建立"药对-活性成分-疾病-作用靶点"网络,探讨黄连-黄柏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黄连-黄柏药对的化学成分,借助人类基因数据库获取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靶点...  相似文献   

14.
国家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已为中药学人所共识,然而临床医生和广大老百姓对中药现代化成果的感受仍较为滞后。重视临床、结合临床,大力开展中药转化医学研究,是推动中药现代化走进临床的重要出路和举措。中药转化医学研究路径可概括为: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循环往复过程;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和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研制。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研究的核心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立以功效为基础的中药品质与性效评价方法和标准,推动中药"品-质-性-效-用"一体化,使中药标准在临床上能让医生看得懂、用得上;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研制,包括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特色复方中药研制、基于临床标本和组学方法的现代组分中药研制,加快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进程,为中医临床提供"源于传统、优于传统"的安全高效药物。建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从科研立项、人才培养、新药审评及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等方面,支持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是药品的三大基本属性且相互联系与依托。中药“效-毒”二重性不仅是中药药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中药的根本属性;而且因其“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配伍应用、长期用药”等中医药特点,导致中药的可控性极端复杂,单一或多个化学成分检测无论是从质量专属性、活性与功效关联度还是毒性与安全性控制等方面都难以保证中药的质量,再加上基原、产地、采收、贮藏、提取等中药固有因素和炮制与配伍应用等中医习惯用法等方面的影响,致使中药质量控制也因此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技术瓶颈。根据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本研究选择有毒中药吴茱萸为模式药物,开展基于“效-毒”关联评价的Q-marker合理辨识与科学控制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质量控制保证。  相似文献   

16.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阐释中药整体功效及其作用本质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以往研究多基于"成分-药效"的生物模型方法的二元研究模式。从中药的基本属性、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出发,并与中医辨证论治、治则、治法、配伍规律、药性理论等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内容相关联,提出基于"性-效-物"三元论的基本认识,建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并以元胡止痛滴丸为例进行示范性研究,确定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为其质量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虚拟筛选辅助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思路与初步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文宇  万德光  杨鑫嵎 《中草药》2011,42(9):1665-1672
基于多数常用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已很深入这一前提,尝试运用虚拟筛选方法辅助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即把待研究中药所含的所有已确证结构的化学成分构建为分子库,与根据其功效而确定的各种靶点模型进行虚拟对接,筛选出理论活性成分后,再以药理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从而较全面地揭示代表相应功效的化学成分群。在初步的实践研究中,将由桑类中药510个化学成分构成的分子库分别与治疗消渴和利尿的靶点进行对接,结果显示:(1)对α-葡萄糖苷酶和碳酸酐酶XII有理论活性的成分分别远多于胰岛素受体和盐皮质激素受体;(2)部分化学成分对于α-葡萄糖苷酶的预测结果得到了文献实验数据的支持;(3)部分成分对多个靶点均显示较强的理论活性。虚拟筛选方法为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快捷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药活性成分微胶囊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药活性成分微胶囊化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其应用前景方面综述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认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微胶囊化对中药制药工业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活性成分的微胶囊化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功效成分是中药发挥防病治病等重要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大多数的中药功效成分都来自药用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衍生物。目前中药功效成分的获取主要是从源生物中直接提取,提取成本高,收益极低。中药微生物合成生物学,通过在微生物中导入目标产物的合成途径,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目标成分,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活性物质获取途径。通过异源宿主发酵大规模产中药功效成分,解决了中药功效成分含量低,提取分离困难,未来将极大缓解中药功效成分供需不足的局面。该文从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实例进展以及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策略2个方面对中药功效成分合成生物学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黄芩-黄连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SystemsDock WebSite平台,将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筛选出的黄芩、黄连的化学成分与α-葡萄糖苷酶进行分子对接,以pKd/pKi为评分标准,预测出黄芩-黄连药对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结果 40个活性成分与α-葡萄糖苷酶分子对接后,其中8个活性成分与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以槲皮酮、槲皮素、去甲汉黄芩素、黄芩素、黄烷酮、广玉兰内酯、二氢黄芩苷、红花定的结合活性较高。结论分子对接可虚拟预测出黄芩-黄连药对黄酮类化学成分具有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后期化学结构改造、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