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健康自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该人群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8年全国性调查数据(CFPS)为基础,从个人-家庭-社会视角构建4个分析模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45岁及以上慢性病患者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结果 自评为健康者占35.96%,自评为非健康者占64.04%。二元logistic 回归显示,有伴侣(P=0.034,OR=1.075),受教育程度在大专/本科及以上(P=0.003,OR=1.802)选择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医(P=0.030,OR=1.198),对医生更信任(P=0.037,OR=1.228),心理健康水平较好(P<0.001,OR=3.013),生活独立水平较高(P<0.001,OR=1.203),睡眠时间在>6~10小时(P=0.030,OR=1.942),一周锻炼时长在>7~14小时(P=0.037,OR=2.146),家庭年收入在>10~20万元(P=0.032,OR=0.753),与子女关系更密切(P=0.028,OR=2.738),拥有额外房产(P=0.003,OR=1.686),使用移动设备社交(P=0.025,OR=1.269),对邻里更信任(P=0.035,OR=1.032),人缘关系较好(P=0.001,OR=1.599),社会地位较高(P=0.025 OR=1.226),幸福感较高(P=0.014,OR=1.451)均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自评的保护因素。结论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健康自评水平不高,应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互联网的正向作用并对空巢、失能等慢性病人群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市中老年(40岁以上)居民医疗需求、利用现状和患病后就医方式,探讨影响就医方式选择的因素,以期引导中老年居民形成正确的就医模式。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某市6个行政村(居委会)766名年龄≥40岁的户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描述中老年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现状、患病后就医方式选择行为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74.5%,两周患病率为47.7%,两周就诊率为12.5%,两周患病就诊率为26.3%。患病后有161人选择医院就诊(21%),有455人选择自我医疗(59.4%),有150人选择不做任何治疗(19.6%)。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婚姻状态、体检、健康档案、获取健康知识频率和医疗类型偏好等因素影响着中老年居民的就医方式。结论中老年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较大但卫生服务利用率不足,患病不就医现象严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医改”10年后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决策者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调查四川省14个市(州)常住人口21 047名,选取60岁以上老年人口6 647人纳入分析,采用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结果 四川省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64.9%,其中城市65.2%,农村64.6%。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疾病是高血压(30.43%)、慢性阻塞性肺病(9.18%)、糖尿病(8.91%)、椎间盘疾病(7.04%)、脑血管病(6.21%)。同时患1、2、≥3种慢性病患病率分别是35.5%、18.0%、11.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城:OR = 1.315,P = 0.001;乡:OR = 1.319,P = 0.001)、年龄(城:OR = 1.629,P<0.001;乡:OR = 1.327,P = 0.002)、教育程度(乡:OR = 1.458,P<0.001;OR = 1.567,P<0.001)、职业状况(城:OR = 1.335,P = 0.002;乡:OR = 1.328,P = 0.001)、社会活动(城:OR = 0.754,P = 0.005)、失能情况(城:OR = 3.353,P<0.001;乡:OR = 2.226,P<0.001)、家庭医生签约(城:OR = 0.682,P<0.001;OR = 0.703,P = 0.007)、经济状况(城:OR = 1.597,P<0.001;乡:OR = 1.943,P<0.001)、BMI指数(城:OR = 1.592,P<0.001;乡:OR = 1.602,P<0.001)是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建议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因地制宜开展老年人口健康保障措施,为居民提供更优质、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就医时机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3个市≥60岁905例患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前1年内患病且发生就医行为的905例老年人中,立即就医者占83.4%,疼痛难忍时就医者占9.1%,一直拖着不就医者占7.5%;不同家庭人口规模、家庭年医疗支出、有无健康档案和到最近医疗机构时间的老年人就医时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5、18.848、14.443、20.225,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医疗支出(OR=0.401、0.531)、有无健康档案(OR=0.421)和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OR=0.429、0.614)是城市社区老年人就医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城市社区老年人就医时机较为合理,家庭年医疗支出、有无健康档案和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对就医时机选择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熊咏珍  许晓佳    杨海云  潘聪聪  许伟华  杨艳艳  谢培豪    倪进东     《现代预防医学》2016,(18):3353-3357
目的 了解东莞市中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东莞市55岁以上中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卫生服务首诊率和满意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798名中老年人,其中发生疾病时首诊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16.6%;其中就职单位属性为民营企业的中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首诊率比就职党政机关的高(OR = 3.701,P = 0.023);而享受公费医疗的比使用城镇职工保险低(OR = 0.434,P = 0.025);健康状况一般化、不健康的均比健康人群低(OR = 0.496,P = 0.020,OR = 0.321,P = 0.035);首诊单位选择原因中认为是价格低的比因医保定点单位的高(OR=3.352,P<0.001)。影响中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中,健康状况为一般化的中老年人满意度低于健康人群(OR = 0.488,P = 0.016);家庭月收入为15 000~20 000元的低于30 000元以上的(OR = 0.059,P = 0.018)。结论 就职单位属性、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健康自评、选择首诊单位原因是影响中老年人首诊选择社区服务机构的主要因素。健康自评、家庭月收入是影响中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渝地区城市中年人群糖尿病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成渝地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3-2014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调查成渝地区城市社区40~59岁中年人6 254例,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检测。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开展现场问卷调查。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标准。年龄组和BMI组的患病率采用线性趋势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成渝地区城市中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4.1%。男性患病率为14.6%,女性患病率为13.9%,两性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50)。随年龄增加,研究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P0.001)。随着体重指数增加,糖尿病患病率也逐渐升高(趋势P0.001)。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与40~44岁组相比,45~49岁(OR=1.3,P=0.049)、50~54岁(OR=1.7,P0.001)、55~59岁(OR=2.6, P0.001)3个年龄段人群更易患糖尿病]、糖尿病家族史(OR=1.8,P0.001)、腹型肥胖(OR=2.0,P0.001)、超重或肥胖(OR=1.8,P0.001)、高收入水平(OR=1.3,P=0.001)是成渝地区城市中年人群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OR=0.6,P0.001)是成渝地区城市中年人群糖尿病主要的保护因素。结论成渝地区城市中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控制体重及腰围,提高相关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对于中年人群糖尿病的防控可能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呈大幅度上升,加强对中老年人体检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公共卫生服务。本研究分析社区50岁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探索疾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保障居民健康和实现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01-01-2018-12-31在闸弄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免费体检的50岁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健康体检和疾病询问的方法对该人群进行体检,内容包括物理检查、病史询问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并对体检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血压位于正常高值、肾脏功能指标异常、高血压、超重、空腹血糖增高及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5.0%、37.5%、37.0%、35.2%、28.6%和26.7%,其次为血清总胆固醇增高和肥胖,分别为16.3%和9.8%;不同性别及年龄之间,超重、中心型肥胖、高血压及空腹血糖增高等疾病检出率均不同,均P0.05;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之间,超重及肥胖人群高血压、空腹血糖增高等疾病检出率较高,但血清总胆固醇增高检出率较低,均P0.05。BMI≥24kg/m2(OR=2.247,95%CI为2.060~2.451,P0.001)、患有高血压(OR=1.115,95%CI为1.020~1.209,P=0.017)、空腹血糖增高(OR=1.236,95%CI为1.124~1.359,P0.001)和血清总胆固醇增高(OR=1.142,95%CI为1.017~1.282,P=0.024)是导致肾脏功能指标异常的相关因素。结论 50岁中老年人多种慢性病检出率较高,应开展社区疾病预防工作,加强慢性病综合管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内蒙古东部牧区中老年蒙古族居民慢性病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地区经济和蒙古族人口分布,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最终有效人数3327人;采用自报和生化检测两种方式确诊慢性病;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5.72%;单因素结果显示:性别(x2=16.221,P<0.001)、年龄(x2=87.116,P<0.001)、吸烟(x2=6.337,P=0.042)、饮酒(x2=8.375,P=0.004)、农牧业活动(x2=73.011,P<0.001)、睡眠情况(x2=60.751,P<0.001)、随访服务(x2=52.911,P<0.001)、慢性病支出(x2=309.323,P<0.001)和心理因素(x2=6.493,P=0.011)等因素与慢性病共病情况有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P=0.026,OR=0.841)、年龄(P<0.001,OR=0.600;P<0.001,OR=0.591)、农牧业活动(P<0.001,OR=0.738)、睡眠情况(P<0.001,OR=1.522)、慢性病支出(P<0.001,OR=0.295)、随访服务(P<0.001,OR=1.465)和心理因素(P=0.012,OR=0.599)是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中老年蒙古族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高,健康意识较差,应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从而降低居民患病风险,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潍坊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政府制定相应的预防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于2015年8-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潍坊市6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250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影响因素,获得有效问卷1 208份,有效应答率为96.6%。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检验,慢性病影响因素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潍坊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1.8%,其中患有1、2、3种慢性病的分别为40.7%、16.1%和5.0%;慢性病患病率居前3位的依次是高血压(39.7%)、糖尿病(15.2%)、心脏病(1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52)和慢性病家族史(OR=7.203)是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自理能力(OR=0.348)、饮食习惯(OR=0.769)和睡眠时间(OR=0.739)是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潍坊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以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西南欠发达地区社区医疗服务建设内容对慢性病患者就医选择的影响,并探讨社区医疗服务各项建设内容的边际影响和贡献程度。方法:在西南欠发达地区采取分层整群随机的抽样方法抽取20个社区(村)1205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Shapley值分解法进行统计对比和因素分析。结果:1205名调查对象中,776名慢性病居民选择社区医院就诊(64.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社区医院的隐私保护(OR=0.789; 95%CI:0.543~0.818)、医疗设备(OR=0.736; 95%CI:0.599~0.903)、医学检查(OR=0.559; 95%CI:0.381~0.680)建设对慢性病居民由省市级医院流向社区医院有积极影响;社区医院的隐私保护(OR=0.806; 95%CI:0.629~0.910)、专家坐诊(OR=0.741; 95%CI:0.575~0.954)、医疗设备(OR=0.690; 95%CI:0.533~0.785)、护理服务(OR=0.630; 95%CI:0.443~0.894)、医学检查(OR=0.6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空巢老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形成合理就医秩序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建议参考。方法 基于Anderson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建立影响空巢老人身体不适是否就医、日常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 647名空巢老人中,两周身体不适率为40.95%,其中就医率为86.81%;日常患病后基层就诊率65.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医疗保险(OR无 = 0.383)、子女照料频率高(OR几乎每天 = 11.309,OR经常 = 2.282,OR偶尔 = 1.837)、自评健康状况差(OR差 = 2.157)、有慢性病者(OR无 = 0.748)两周不适就医率更高(P<0.05);倾向基层就诊者为文化水平低(OR初中 = 0.623,OR高中/中专 = 0.604,OR大专及以上 = 0.146)、农村(OR城市 = 0.550)、自评健康状况好(OR差 = 0.721)、半年内健康无变化(OR无 = 1.290)、无慢性病(OR无 = 1.096)的空巢老人(P<0.05),认为看病点水平一般或差(OR一般 = 1.548,OR差 = 2.190)。结论 空巢老人就医意识和基层就诊率较高,健康状况水平、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子女照料频率对空巢老人就医行为影响较大。应加强对空巢老人日常保健和就医观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基层慢性病管理能力,鼓励子女定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发展社区互助养老,提高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武汉市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疗卫生机构就诊选择现状,探索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机构决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设计问卷,对865名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5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中,205名来源于三级医院,265名调查对象来源于二级医院,395名调查对象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因素分析显示,户口所在地为本地(OR=3.450,95%CI:1.464~8.131)、医疗机构离居住地较近(OR=15.473,95%CI:4.553~52.587)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倾向选择二级医院的影响因素;医疗机构离居住地较近(OR=42.945,95%CI:15.091~122.215)、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好(OR=0.044,95%CI:0.015~0.132)、慢性病现患病数量(OR=0.082,95%CI:0.438~0.774)为研究对象倾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机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时,不仅需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自身的户口特征及疾病特征,同时应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正确使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老年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7~8月采用横断面研究,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问卷调查遵义汇川区某乡镇236名中老年人,评估其睡眠质量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地区中老年PSQI得分为(6.10±3.08)分,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3.90%,睡眠质量低于全国常模(P0.05),女性睡眠质量差于男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46)为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而BMI≥24(OR=3.59)、高血压(OR=2.30)、作息不规律(OR=1.97)、饮酒(OR=2.19)4个因素为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农村中老年睡眠障碍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关爱农村中老年健康,指导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提高中老年人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普洱市中小学教师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慢性病就医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和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普洱市辖区内577名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慢性病就医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普洱市中小学教师慢性病患病率为69.2%(399/577),患病后以县级医疗机构就医为主,及时就医率为39.3%;慢性病患者中有43.9%选择西医治疗,37.3%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98.0%在医院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治疗。职务、患病类型、疾病关注度、医疗费用是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普洱市中小学教师慢性病预防意识不高,慢性病就医行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职业特征。应加强普洱市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完善卫生政策,提高区域间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促进该群体就医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控提供建议。方法资料来源于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省农村居民4 801户,共13 498人,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对调查户的所有成员逐一进行询问并收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障情况、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等,运用SAS9.2软件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照人数和例数计算,分别为252.4‰和349.4‰,其中男性为312.9‰,女性为386.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小于35岁相比,年龄35~65岁(OR=7.604,95%CI=6.077~9.516,P=0.000)、年龄65岁及以上(OR=17.254,95%CI=13.195~22.563,P=0.000)是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年龄越大慢性病患病率越高;与未婚相比,已婚(OR=1.884,95%CI=1.312~2.704,P=0.001)、离婚或丧偶(OR=2.246,95%CI=1.504~3.353,P=0.000)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与文盲相比,文化程度(均OR1,均P0.05)越高,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低;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OR=1.587,95%CI=1.060~2.376,P=0.025);距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与小于1 km相比,大于5 km(OR=1.567,95%CI=1.103~2.227,P=0.012)患病率高;与人均住房面积小于20 m2相比,人均住房面积大于36 m2(OR=1.500,95%CI=1.295~1.737,P=0.000)慢性病患病率高;人均年收入(均OR1,均P0.05)越高,慢性病患病率越低;饮酒(OR=1.160,95%CI=1.042~1.986,P=0.030)慢性病患病率高。结论 2013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高,其中女性、老年人、离婚或丧偶、文化程度低、未参保和经济收入低的人群是卫生服务需求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中老年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当地卫生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地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相关研究依据。方法 根据西藏地区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通过建立二分类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西藏地区中老年人就诊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西藏地区中老年人两周就诊率为15.96%,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状况较好(中等收入:OR=1.512,95%CI:1.098~2.083;高收入:OR=1.392,95%CI:1.019~1.903)、患病持续时间较短(OR=0.959,95%CI:0.935~0.984)、患病严重程度较重(一般:OR=1.946,95%CI:1.512~2.506;严重:OR=2.818,95%CI:2.167~3.664)、患慢性病(OR=1.759,95%CI:1.232~2.514)的患者在两周内患病后就诊的比例更高;与医疗机构距离较远(2~<4km:OR=0.694,95%CI:0.497~0.971)、健康状况分值较高(OR=0.985,95%CI:0.979~0.991)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慢性病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了解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患病率情况,分析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8-09-01-2018-10-31于锦州市太和区选取3个社区,采用自设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并测量社区≥60岁老年人的身高、体质量、血压和血糖等生理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结果锦州市太和区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92.60%(3 241/3 500)。80~岁老年人高血压(χ~2=99.68,P0.001)、糖尿病(χ~2=33.65,P0.001)、超重与肥胖(χ~2=32.32,P0.001)、脂肪肝(χ~2=87.01,P0.001)和冠心病(χ~2=50.58,P0.001)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高(OR=3.84,95%CI为2.58~5.01,P0.001)、喜食高盐高油与刺激性食物(OR=2.35,95%CI为1.52~3.75,P0.001)、吸烟(OR=2.86,95%CI为2.34~4.86,P0.001)、饮酒(OR=2.18,95%CI为1.24~2.95,P0.001)、不锻炼(OR=2.34,95%CI为1.29~2.53,P0.001)和高文化程度(OR=0.78,95%CI为0.65~0.92,P=0.003)与老年常见慢性病患病率有关。结论年龄越高、喜食高盐、高油及刺激性食物、吸烟、饮酒和不锻炼为老年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基本特征与影响因素,为防治老年慢性病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5~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南宁市城区抽取6个社区540名慢性病老年居民为慢性病组,并选择540名排除4类主要慢性病老年居民为对照,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和健康体检并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结果显示,腰围偏大(OR=1.08)、空腹血糖偏高(OR=2.48)、吸烟(OR=4.38)和饮酒(OR=4.46)是社区老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健康知识获取途径≥2种(OR=0.03)、运动健身量≥60 min/d(OR=0.14)和社区健康服务满意度高(OR=0.24)为保护因素。结论 制定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政策时需关注部分重点人群,同时结合社区老年慢性病影响因素,致力于提高慢性病诊疗服务质量和老年人自理能力,从而预防慢性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农民慢性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吉林省白城市及松原市抽取5个县、区,对抽取的1 295名18~79周岁的常住农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采用复杂加权的方法进行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估计,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2年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慢性病的总患病率为49.3%,其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60.8%)比男性(37.8%;χ2=68.430,P0.001)高。患病率居前4位的慢性病为高血压(16.3%)、关节炎(12.4%)、椎间盘疾病(11.6%)、缺血性心脏病(9.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经常摄入水果(OR=0.508)是保护因素,女性(OR=2.485)、年龄大(OR=4.932)、既往吸烟(OR=1.957)、超重(OR=2.060)、肥胖(OR=1.542)、有慢病家族史(OR=1.520)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吉林省西部地区农民慢性病总患病率较高,心脑血管疾病、骨骼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是危害农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应针对以上高危人群制定和实施积极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广西农村地区不同民族人群的肝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广西少数民族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台,于2017—2019年在广西南宁市良庆镇、那马镇等农村地区开展调查。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用于检测肝功能、血生化等指标。结果本次纳入调查人数13 258人,来自汉、壮、瑶、侗等多个民族,平均年龄53.93岁,其中男性6 562人(49.49%)、女性6 696人(50.51%)。不同民族人群血清ALT(F=13.002,P0.001)、AST(F=9.344,P0.001)、ALP(F=7.498,P0.001)、Tbil(F=87.426,P0.00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族人群较低。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人群肝功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χ~2=485.478,P0.001,异常率为14.4%)和壮族人群(χ~2=228.487,P0.001,异常率为20.8%)较低。肝功能异常者中,59岁及以下的中青年人群占76.55%。影响ALT的因素是年龄(OR=0.969,P0.001)、性别(OR=2.903,P0.001)、家庭收入(OR=1.065,P=0.029)、体脂率(OR=1.010,P0.001);影响AST的因素是性别(OR=2.037,P0.001)、家庭收入(OR=0.930,P=0.048);影响ALP的因素是年龄(OR=1.027,P0.001)、民族(OR=0.664,P=0.010)、家庭收入(OR=0.903,P=0.011)、体脂率(OR=1.006,P=0.003);影响Tbil的因素是性别(OR=2.723,P0.001)、民族(OR=0.813,P=0.010)。结论广西农村地区壮族人群的主要肝功能指标水平及异常率均低于汉、侗等民族;女性肝功能指标水平较低;肝功能异常者主要是中青年个体。年龄、性别、家庭收入、体脂率是影响广西农村地区人群肝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