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DSS)调控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改善SAMP8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 15只SAMR1小鼠为正常组,60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DSS高、中、低剂量组(57.6、28.8、14.4 g·kg-1·d-1),连续灌胃给药8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定位航行与空间探索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IHC)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和磷酸化(p)-Tau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泛素(Ub)、泛素连接酶E3(E3)、26S蛋白酶体、泛素羧基端水解酶1(UCHL1)、UCHL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平台象限停留百分比减少(P<0.05);CA1区神经元明显减少、胞体聚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和p-Tau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Aβ和p-Tau蛋白水平升高(P<0.05);Ub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E3、26S蛋白酶体、UCHL1、UCHL3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DSS高、中剂量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停留百分比增加(P<0.05);DSS各剂量组CA1病理改变明显改善;各剂量组β-APP及中、低剂量组p-Tau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减少(P<0.05);各剂量组Aβ及p-Tau蛋白水平下降(P<0.05);各剂量组 Ub mRNA表达降低(P<0.05),高、中剂量组26S、E3、UCHL3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中剂量组UCHL1 mRNA表达升高(P<0.05);各剂量组Ub蛋白表达降低,高、中剂量组26S、E3、UCHL1+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DSS可改善SAMP8小鼠认知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UPP途径中Ub及升高E3、26S、UCHL1、UCHL3的表达,减少Aβ和p-Tau异常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所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是AD的典型病理特征,直接参与AD的发生发展。因此,AD的治疗可从调节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入手。中医学认为“痰浊”是导致AD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正气亏虚,痰浊蒙窍”是AD的核心病机。“痰浊”与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密切相关,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可归属“痰浊”的范畴。化痰开窍与减少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在AD的治疗中有不谋而合之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是细胞内蛋白降解的主要途径,参与AD进程中磷酸化Tau蛋白的降解。UPS功能受损是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和AD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中医“痰”的视角认识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探讨中医“痰浊”与现代医学磷酸化Tau蛋白异常聚集的相关性,并从UPS视角提出益气化痰开窍法治疗AD的作用机制假说,推测UPS可能是远志散益气化痰开窍干预AD的主要途径,精确调控UPS可能是未来研究防治AD的新视角,为科学阐释通过调控UPS蛋白降解途径治疗AD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并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AD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存在β淀粉样蛋白过度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氧化应激、炎症等多种假说,因此迫切需要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综合调治措施的干预。这正是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开展和加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该方肝脾同调、血水并治,原为疗妇人之疾而设,自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被日本学者用于治疗AD获效后,逐渐被广泛用于临床,疗效确切。阐明此方作用机理有助于其治疗优势的发挥。该文综述近年来相关实验研究进展,就其减少β-淀粉样蛋白过度沉积、抑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改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调节乙酰胆碱相关酶类、增加α7烟碱样乙酰胆碱受体、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肠道菌群、拮抗神经细胞凋亡、降低胞内Ca2+超载并提高雌二醇激素水平等机制进行论述,以期为阐明此方治疗AD的科学内涵提供文献支持,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DSS)含药血清对β淀粉样蛋白(Aβ)1-40损伤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的调控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Aβ1-40干预PC12细胞制备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SS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组(10%、5%、2.5%)。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Aβ和磷酸化(p)-Tau蛋白含量,免疫荧光细胞化学(ICC)标记UPP重要靶点泛素(Ub)、泛素连接酶E3(E3)、26S蛋白酶体、泛素羧基端水解酶1(UCHL1)和UCHL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Ub、E3、26S、UCHL1、UCHL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根据CCK-8实验结果,筛选5 μmol·L-1、48 h为PC12细胞损伤最佳造模条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Aβ及p-Tau表达升高(P<0.05),Ub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26S、E3、UCHL1+3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DSS中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DSS各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DSS各剂量组Aβ含量降低(P<0.05),DSS高、中剂量组p-Tau 含量降低(P<0.05);DSS各剂量组Ub mRNA表达降低(P<0.05),DSS各剂量组26S mRNA表达升高(P<0.05),DSS中剂量组UCHL1 mRNA表达升高(P<0.05),DSS高、中剂量组E3和UCHL 3mRNA表达升高(P<0.05);DSS各剂量组Ub蛋白表达降低,DSS高、中剂量组26S、E3、UCHL1+3蛋白表达升高,以DSS中剂量效果最佳。结论 DSS含药血清可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清除Aβ和p-Tau蛋白沉积,对Aβ1-40损伤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UPP降低Ub表达及升高26S、E3、UCHL1及UCHL3表达来发挥。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miloid β-protein,Aβ)异常沉积与神经元纤维缠结为典型病理特征。研究显示,脂代谢紊乱会导致Aβ异常沉积与神经元纤维缠结,是影响AD遗传和共病的重要途径,在A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中医认为肝脾两脏与脂代谢关系密切,其功能失调会导致脂代谢紊乱。从肝脾论治能显著调节体内脂代谢紊乱,可能会成为中医防治AD的重要治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从肝脾论治通过靶向调节脂代谢从而有效防治AD,旨在为AD的防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减当归芍药散结合引经法治疗肝脾失调型经行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予加减当归芍药散结合引经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88.57%。结论:加减当归芍药散配合引经法治疗肝脾失调型经行头痛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当归芍药散治疗复发性流产(RS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寻找、筛选、预测当归芍药散中5味中药的化学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通过OMIM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获取与RSA相关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对当归芍药散药物靶点、RSA疾病靶点取交集、绘制韦恩图,从而预测当归芍药散-RSA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当归芍药散—成分—RSA—靶点"网络;分别借助String平台、R软件对RSA药物-疾病潜在作用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GO生物过程、分析KEGG通路。结果:当归芍药散主要通过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泽泻醇、儿茶素、川芎内酯A等30个活性成分作用于IL6、AKT1、JUN、TNF、PTGS2等84个与疾病相关的靶点。通过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脂多糖反应等生物过程和代谢通路,调节MAPK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以达到平衡机体TNF、IL等炎性因子含量,避免了过度自身免疫的发生,从而改善妊娠结局。结论:本研究反应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基于"肠-肝轴"肠道菌群调节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当归芍药散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治疗疗效,Chid-Pugh分级情况,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hid-Pugh分级为A级的人数占比为60.00%(18/30),高于对照组的30.0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LT及TBIL水平分别为(68.9±13.2)U/L、(49.3±5.0)μ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12.7±13.5)U/L、(61.4±5.4)μm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双歧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肝硬化的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修复肠道黏膜屏障以及减轻内毒素血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减治疗肾虚血瘀证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将84例在我院妇科住院治疗的肾虚血瘀证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予地屈孕酮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减口服,疗程2 w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激素水平、治疗后胚胎情况、疗效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证候积分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的β-HC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胚胎符合孕周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足月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当归芍药散合寿胎丸加减配合地屈孕酮口服治疗肾虚血瘀证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子宫肌瘤,优于单纯应用地屈孕酮口服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合并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细胞验证方法,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TCMSP筛选当归-牛膝的活性成分,并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其作用靶点;从GEO、GeneCards、DisGeNET、TTD数据库收集OA相关靶点。取活性成分与OA交集靶点,借助Cytoscape 3.8.2的BisoGenet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CytoNCA拓扑分析获得PPI核心靶点,ClueGO对PPI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4.2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构建IL-1β诱导的软骨炎症细胞模型,RT-PCR与流式细胞仪验证预测结果。结果 研究显示当归-牛膝活性成分与OA的交集靶点183个,PPI核心靶点373个;PPI核心靶点的GO富集分析涉及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相变等调控,KEGG涉及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汉黄芩素、山奈酚与关键核心靶点ESR1、RELA、MAPK1、CDKN1A、CDK2具有较好亲和力。RT-PCR显示核心药效成分可调节细胞周期信号通路靶点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软骨细胞的S、G2/M期比例,提高软骨指标ACAN、COL2、SOX9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 该研究验证了当归-牛膝药对可介导细胞周期信号通路而促使炎症软骨细胞的软骨增殖与修复,其防治OA的综合机制可涉及调节软骨细胞周期相变、促进软骨的增殖与修复、抗炎、抗凋亡等方面的多靶点、多途径机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当归 牛膝 骨关节炎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肝肠同治”理论探讨软肝散加味方对猪血清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猪血清腹腔注射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软肝散加味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正常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软肝散加味方高、中、低剂量组予软肝散加味方(20.7、41.4、82.8 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鲎试剂法检测各组大鼠肠道内毒素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大鼠16S rRNA V3-V4区的肠道菌群进行测序。结果:各给药组肝脏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软肝散加味方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软肝散加味方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大鼠肠道内毒素含量显著降低;对造模大鼠OTUs数量、α与β多样性、菌群生物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差异菌门、菌属的分布结构的改变均产生调整作用。结论:软肝散加味方可能通过减少内毒素生成、调节肝纤维化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骆亚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6):1792-1802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建立大补脾汤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的网络图,对作用靶点的基因功能和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从而探讨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 数据库、中国台湾中医药资料库获得大补脾汤主要活性成分。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 预测活性成分的潜在靶点,并与肝癌疾病靶点数据进行比对,获得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作用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平台对作用靶点的GO注释和KEGG 通路进行富集分析和蛋白功能归属。最后通过Cytoscape 构建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 大补脾汤潜在的有效成分共有118个,其中人参、甘草、旋覆花含有65种成分可能具有治疗肝癌的作用。大补脾汤治疗肝癌的可能靶点共29个,其中EGFR、SRC、PTGS2、MMP9、MMP2、MCL1、MET、AR和ESR1等可能为关键靶点基因,涉及到对微小RNAs、雌激素受体通路、肿瘤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结论 大补脾汤中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等可能通过调控微小RNAs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机制,作用于EGFR、ESR1、SRC、MET等靶点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为大补脾汤药效机制的多角度研究和肝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析黑逍遥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有效成分和潜在效应机制,为黑逍遥散的临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首先,检索中药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获取黑逍遥散的中药活性成分和相应靶点,利用UniProt网站找到中药作用靶点相应的基因名,并在GeneCards等疾病数据库收集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基因,进一步运用VENN在线工具分析中药与疾病之间的共同基因。其次,应用STRING网站取得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再借助Cytoscape分析核心靶点。然后,使用Cytoscape制作“黑逍遥散活性成分-潜在治疗靶点网络”图分析核心成分。在DAVID数据库获取靶点的分析结果,即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并借助OmicShare云平台对结果可视化。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分析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黑逍遥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山奈酚(kaempferol),核心靶点包括AKT1、ALB、MAPK3,分子对接结果表明β-谷甾醇与AKT1、山奈酚与ALB、槲皮素与ALB有较好的结合作用。黑逍遥散发挥治疗作用的效应机制可能与调控IL-17、T细胞受体、TNF、Toll样受体、MAPK、HIF-1、鞘磷脂类等信号通路相关,并可能涉及细胞凋亡、蛋白质过程、代谢过程、细胞增殖、信号传递、刺激反应等生物学功能。结论 黑逍遥散具有多种有效的活性成分,可能从多个靶点、多条通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示本文可为黑逍遥散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灸技术在中医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灸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李志刚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和科研的基础上总结出“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坚持以“通督”为手段,以“启神”为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证明其可在一定程度改善AD模型实验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近年来本课题组从脑部海马神经元保护、PI3K/Akt信号、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活化、海马脑血流量等方面进行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本团队用“通督启神”法电针治疗AD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即人们通常说的老年性痴呆,其在临床上可出现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表现。目前,从中医学方面探寻有效的防治AD的方法已成为国内研究的主要趋势,其中针刺治疗又以其经济安全而疗效显著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多数医家认为,治疗AD当以补肾填精、养髓充脑为基本原则,故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益肾调督”法针刺治疗AD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探讨其治疗AD的作用机制,为今后针刺治疗AD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肠-肝”轴相关疾病是一类基于肝脏和肠道相互作用失衡而引起或加重的疾病。传统中医学基于五脏整体观对“肠-肝”轴相关疾病的认知延伸了自身的肝脾概念,调和肝脾类中药对“肠-肝”轴相关疾病亦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契合中医“肝脾同调,治肝实脾”的独特理念。通过对调和肝脾类中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及免疫微环境、保护肠道机械屏障、平衡胆汁酸稳态、调节神经递质治疗“肠-肝”轴相关疾病进行系统性回顾,为从“肠-肝”轴角度阐释调和肝脾类中药的现代科学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创新中药开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当归补血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依托TCMSP和TCMID数据库筛选出当归补血汤的活性成分和蛋白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搜集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靶点,将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关键靶点;再通过STRING 11.0平台、Omicshare分析平台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找出核心成分及枢纽基因,通过分子对接,进一步明确其发挥治疗效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筛选得到当归补血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14个化合物成分,36个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前20条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炎症、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等相关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3种度值较高的活性化合物与四类枢纽靶点蛋白均存在较强的结合作用,异鼠李素和AKT1蛋白结合性最强。结论 当归补血汤中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核心活性成分可通过作用于TNF、IL1B、IL6、AKT1等相关枢纽靶点,调节与炎症、氧化应激、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达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