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特定条件下能增殖、分化为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展相关的标准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糖尿病足等,传统手术、介入和药物治疗对远端动脉狭窄闭塞、流出道条件差的病人效果不佳,并且此类疾病病人多数高龄体弱,手术风险大。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并分化为体内各种细胞的潜能,移植后能够提供“种子细胞”与各种成血管细胞因子,促进血管生成与动脉生成,为治疗此类疾病带来希望。目前国内外对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肢体和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已经开展,对其机制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一简单介绍并稍作评价。 相似文献
5.
异体肢体移植属于复合组织移植 ,各种不同成分有不同的抗原性。而且 ,如果发生排斥反应 ,各种成分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由于在人们的观念中多认为肢体缺失的严重性不如心、肝、肾、肺等重要生命器官衰竭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由于所用药物有种种毒副作用 ,因而对异体肢体移植的临床研究一直近乎无人敢于涉足。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异体肢体移植在临床上取得的巨大成功[1、2 ] ,人们开始认识到异体肢体移植是可以成功的 ,而且这方面的基础研究也逐渐广泛开展。本文拟就异体肢体移植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免疫耐受的诱导两方面的进展作以下综… 相似文献
6.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八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肢体缺血如动脉闭塞硬化症、糖尿病足、Buerger病等,目前治疗效果差。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我院对8例肢体缺血患者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8例,男7例,女1例,年龄24~86岁,平均62岁。由于患肢远端动脉闭塞和/或严重狭窄,缺乏流出道,无法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否能增加缺血肢体的新生血管形成。方法抽取5只犬骨髓20ml,经Ficoll分离单核细胞,免疫磁珠分离CD34+细胞,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并经vWF抗染色鉴定。建立犬双侧肢体缺血动物模型,将Dil荧光标记的内皮细胞植入缺血肢体中。结果CD34+干细胞移植4周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缺血肢体中移植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动脉造影见干细胞移植的肢体侧枝循环明显增加,微血管密度检测移植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2.0±2.8vs.5.0±1.6/每高倍镜视野,t=4.17,P<0.05);干细胞移植的肢体ABI平均为0.58±0.14,对照肢体ABI平均为0.3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能有效的促进缺血组织内的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8.
背景 对缺血/再獾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下肢实施血管外科时,可引起诸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严重并发症,即再灌注综合征.肢体缺血后处理(limb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IPO)是指应用于血管重建术开始时减轻I/RI的一种有效治疗技术.目的 现就LIPO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内容 LIPO能够通过减少活性氧产物形成、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和细胞能量代谢及减轻钙超载发挥对缺血组织器官的保护作用.趋向 LIPO的作用机制为I/RI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研究,进一步地研究和理解其具体作用机制,将为临床应用这种无创干预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诱导大鼠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5只雄性Wistar大鼠、25只雌性SD大鼠分别作为肢体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实验分为五组:A组:无处理对照组,B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预处理;C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CP预处理,D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加CP预处理,E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DBMC输注加CP预处理,每组5只.建立肢体移植动物模型,诱导耐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存活时间,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确定耐受状态,采用PCR检测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E组肢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27.6±1.1)d]较A组[(6.8±0.4)d]、B组[(7.2±0.8)d]、C组[(7.8±1.3)d]、D组[(17.8±0.8)d]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组特异性抑制率[(88.00±1.06)%]显著高于B组[(36.90±1.08)%]、C组[(37.90±0.95)%]和D组[(67.2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嵌合体呈阳性.结论联合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及DBMC输注可一定程度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嵌合体的形成可能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及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0.
骨髓干细胞移植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肢体缺血模型。采用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移植于缺血肢体,观察缺血组织血管新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肢体的创伤、断肢再植、血栓形成、组织移植以及止血带的应用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肢体缺血。随着血流的恢复,在随后的一定时间内组织损伤不仅不减轻反而逐渐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creperfusion,IR)损伤。它不仅影响缺血组织的存活及功能,而且可累及全身多器官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创伤、肿瘤切除或先天性原因所致的肢体缺失,往往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多用假体来替代,但仍难以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解决肢体缺失这一临床难题,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本文从组织配型、冷冻保存、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与肢体移植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肢体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的现代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应用介入腔内治疗方法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70例。其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58岁,平均73岁。男女比例为4∶1。70例中80%有间歇性跛行,跛行最近距离20m, 30%有静息痛,10%足溃疡及坏死。全部病例入院后进行了肢体血管超声、MRA、血管造影检查和踝肱指数(ABI)测定,其中63例(90%)有两个部位以上的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56例(80%)累及膝关节以下。治疗前ABI 平均为0.58。全部70例病人进行了腔内治疗同时辅助传统的手术技术。结果腔内手术成功率92%,90%病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疗效达到优秀为39例(56%)、良好为28例(40%)、一般为3例(4%)无不良和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治疗后ABI平均为090,平均增长了032。1年通畅率为86%,再狭窄率为6%,二次处理1年通畅率为90%。结论介入腔内治疗方法做为首选,结合传统手术技术能有效的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反复应用的优点,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16.
血管生长素治疗家兔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脉内注射重组人血管生长素(rhANG)对家兔缺血肢体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将28只家兔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手术结扎、切断家兔股动脉各分支,插入硅塑导管至髂内、髂外动脉处。于术后第11天经动脉内导管注射不同剂量的rhANG。分别作肢体血压测定、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血流测定及计算肢体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中剂量组、大剂量组与对照组、小剂量组各项指标于术后20、30、40d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尤以大剂量组变化最为明显。结论家兔动脉内注射rhANG治疗肢体缺血,在用药(20~40μg)后10~40d可观察到明显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此作用随rhANG的剂量增大而明显。 相似文献
17.
急性肢体动脉缺血148例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治疗急性肢体动脉缺血的经验。方法 总结1980~2001年采用手术、介入和溶栓抗凝等方法治疗的148例急性肢体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48例中,发病后12h以内就诊者22例,治愈率95.5%,死亡率4.5%;12~24h就诊者91例,治愈率64.8%,改善率17.6%,截肢率9.9%,死亡率7.7%;24h以上就诊者35例,治愈率20%,改善率34.3%,截肢率25.7%,死亡率20%;非手术治疗19例,治愈率10.5%,改善率73.7%,截肢率15.8%。结论 早期诊断,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及对全身疾病的有效治疗有望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HI/RI)是肝外科手术及肝移植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是术后肝功能衰竭和移植物无功能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肢体缺血预处理(limb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LIPC)可减轻HI/RI,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 通过综述LIPC减轻HI/R1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减轻HI/RI提供新的思路.内容 介绍HI/RI机制及LIPC减轻HI/RI的可能作用机制.趋向 LIPC作为减轻HI/RI的措施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有关肢体缺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VEGF)基因治疗严重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的可能性。方法 综述近年来对有关VEGF的分子生物学、VEGF的促血管生成机理及通过基因转移表达VEGF改善缺血肢体血供所进行的研究。结果 临床前的研究显示,VEGF能够刺激动物血肢体侧支动脉的形成,即所谓的“治疗性的血管生成”;临床结果证实,能过基因转移表达的VEGF能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使有严重肢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