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人体解剖学基础考证《黄帝内经》中有关三焦的实际结构,发现三焦是以胰腺为中心的一系列解剖结构。首先,三焦是六腑之一,"从三焦注胆"确定了六腑之三焦就是胰腺,命名为胰腺三焦。"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中的三焦,是指由胰腺标记的消化吸收中心,命名为胃肠三焦,其中胃为上焦,胰腺所连接的十二指肠为中焦,小肠的近十二指肠段为下焦。三焦同时是人体的主要体腔,胸腔当中的纵隔属于上焦,腹膜腔属于中焦,腹膜后隙属于下焦,命名为体腔三焦。"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是指胰腺三焦和十二指肠所处的腹膜后隙,命名为膜后三焦,是下焦所属解剖空间的一部分。《难经》对膜后三焦的生理功能有完整论述,弥补了《黄帝内经》只强调盆筋膜间隙为下焦体腔的不足。胰腺三焦是消化管道内体液的主要来源,体腔三焦承载和调节体内的细胞外液,体液的调控是在肾的主导下,体腔三焦与膀胱协调完成的,其中胰腺三焦参与体液调控的机制可能与Na+的摄入有关。  相似文献   

2.
根据《黄帝内经》有关卫气的描述,重建卫气体内循行的模型。卫气是人体消化食物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虽然卫气是发酵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但卫气是维持生命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功能物质。卫气产生于消化道,除少量被滞留在消化道中,大部分被释放到肠道之外的体腔和间隙当中:其中少量从腹膜内位肠段被释放到腹膜腔内或主干动脉的动脉鞘当中;绝大部分通过腹膜间位和腹膜外位的肠段释放到腹膜后隙当中,并通过横隔上的裂隙分布到纵隔。充斥在腹膜后隙和纵隔当中的卫气继续分布到体壁和四肢当中,分布于深部结构间隙的卫气受所属经脉的调控,分布于皮肤和腠理的卫气隶属于三焦经和膀胱经,并受上焦体腔的调控。卫气依靠直肠排气与腠理排汗两个环节向体外排泻。  相似文献   

3.
三焦配穴法是作者从《难经》中化裁而来的一种针灸配穴方法,上中下三焦病症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气冲通治三焦。在临床应用中,取穴少,疗效好。1 理论渊源《难经》三十一难载:“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三焦,其府在气街。”脐旁指天枢穴,脐下一寸指阴交穴,气街即气冲穴。膻中主治上焦疾病,天枢主治中焦疾病,阴交主治下焦疾病,气冲通治三焦疾病。《难经》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三十一难),“主持诸气”(三十八难),“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  相似文献   

4.
三焦基本原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分析《黄帝内经》、《难经》等医著对三焦的论述,探讨三焦的基本原理。剖析"三焦"二字的字形字义。中焦蒸津液,泌糟粕,为烧烤中心;上焦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是蒸气散发营养全身场所;烧烤后剩余物经过下焦形成大小便并排出体外。三焦与"烧烤"有关。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是腹后壁的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区域的总称。腹膜后间隙向上延续为肝脏,向下延续为盆腔的腹膜外间隙。Meyers以肾筋膜为中心,将腹膜后间隙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近年来,由于感染扩散、外科引流和肿瘤研究等领域的进展,CT和MRI的广泛应用,腹膜后间隙解剖日渐为人们所重视。近年研究主要集中在肾筋膜的附着及腹膜后间隙的横向和纵向通连关系上。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问答     
问: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温病学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都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辨证方法。它为温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指导温病临床的基本法则。其重要作用是: ①概括温病的病机及传变规律。人体感受温热病邪后,致使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及有关脏腑的实质受损害。临床反映出由卫至气而营及血,或从上焦传中焦到下焦,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从外向内、由上及下的传变规律。把握这一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发三焦的《内经》本义、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学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内经》有关三焦说的内涵,梳理三焦有腑三焦和部位三焦之分以及手足三焦之分,重点论及足三焦循行路线和穴位、诊断部位以及病证与治疗,并阐明三焦的生理和病理。[结果]三焦腑是有形的腠理,具备能藏能泻的腑功能,三焦通则上下左右内外皆宣通。部位三焦统一于胃,实为一个三焦。三焦相火根于胃脘,主一身之阳气,相火主腐熟水谷生化营卫气血。三焦出上为上焦,名手三焦,主心肺,一是主卫气的输布,二是统辖体表、肌肉腠理,三是通行营卫二气,四是通调水道,五是司腠理开阖;出下为下焦,名足三焦,主肾膀胱的气化,排泄二便,传导糟粕,涉及到小肠、大肠、膀胱及肾。[结论]三焦有形有名,本于脾胃,位于肌肉,三焦腑是肌肉间之腠理,三焦相火主一身阳气。在中焦主腐熟水谷生化营卫气血,出上焦名手三焦主心肺,出下焦名足三焦主膀胱肾。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三焦的得名、功能及与营卫气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现存最早的古本《黄帝内经》类编注释本《黄帝内经太素》为研究材料,从三焦的位置、功能,以及三焦发挥功能的方式,揭示营卫气的来源、生成条件以及三焦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医经及杨注揭示:三焦的得名是五脏六腑下面众多虚而不实的焦膜,三焦有形有质。上焦在胃上口,功能如雾;中焦在胃中口,功能如沤;下焦在胃下口,功能如渎。营卫气来源于胃纳水谷,生成的条件是中焦、上焦水谷泌津液。[结论]胃纳水谷生津液,其清者上行,浊者糟粕下行。上焦泌津液为卫气,中焦泌津液为营血。三焦归六腑,有形有质。《内经》引进三焦的概念,完整地解释了津液如何变而赤为血进入手太阴肺经,糟粕溲液如何生成进入膀胱,也就是说,三焦解释了营养是如何吸收、糟粕是如何排除这一任何医学都要解释的最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膀胱"在结构上是指下焦之下、以腹膜为其外壁的盆腔空间,其中包括含尿液的尿脬和腹腔液。"膀胱"所藏津液主要指腹腔液,它来自大肠、小肠分泌的水液,通过三焦特别是下焦的网膜结构聚积于盆腔的间隙空间中,再通过内脏的温度、压力等作用,变成小水颗粒,从腹膜等途径渗入膀胱经,最后通过膀胱经的气化作用转运全身。故不应把《黄帝内经》中的"膀胱"与西医解剖同名之"膀胱"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1.
论汗     
一、汗与津液的关系汗为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是随着三焦的气化散布于周身而起作用的。所谓三焦,指上焦的宗气,中焦的营气,下焦的卫气。所谓气化,指三焦阳气对水液的蒸化。人身阴阳,互为根本,互为功用。阴的功用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的;阳的功用是密固于外而抗御外邪的。如果阳气在外有所行动,阴气在内必急起而应之,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相似文献   

12.
正饮食是人类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饮食所化生的营养物质被称为"后天之精",这些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输布于五脏六腑和皮毛筋骨,发挥滋养濡润作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饮食化生精气并输布全身的过程,是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连接的结果。《黄帝内经·经脉别论》对饮食入胃、化生精气、输布全身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卫气相关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诸篇,学术界对卫气的生成与功能已大致形成共识,但对其具体循行路线的认识莫衷一是。为进一步明确卫气的具体循行路线,本文在研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中卫气循行的相关论述研究分析,提出卫气的双圈循行路线。为方便表达,将卫气从上焦出并行于经脉的循行路线定义为内圈,将从目始,遍行阳经皮部复入于阴藏与从阴经皮部、胸腹汇入阴跷脉,后上归于目的循行路线定义为外圈。依据卫气的内外圈循行在肢端五输穴交会联系的记载,尝试构建卫气循行的双圈循行路线模型,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一书对三焦概念的认识观点.[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张氏三焦概念的阐释进行分析.[结果]张氏对难经三焦概念阐释观点鲜明.其遵循王叔和“三焦分隶三部”说,并从部位分段、部位功能、阳气角度去阐释上焦、中焦、下焦三个断面的部位概念;张氏对《难经》错简之处进行大胆修正.[结论]张氏解释难经三焦为:1、部位概念;2、否认唐容川三焦油膜说;3、释三十一难“其府在气街”为疑错简或衍;4、以西医解剖生理学角度纠正徐灵胎释三十一难“下焦”之错注;5、释三焦为六腑之一概念;6、认为三十八难三焦“有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之说是“空虚着墨,莫可证实,终是无可奈何之措辞”之论.  相似文献   

15.
三焦的概念最早源自《内经》。《素问·灵兰秘典》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营卫生会》则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在中医学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综合《黄帝内经》对冲脉的描述,对照人体胚胎的发育过程,本文发现冲脉的起源和结构与胚胎早期出现的尿囊密切相关,冲脉是以尿囊为源点的解剖结构,冲脉所属的结构包括血管结构和筋膜结构两个部分:血管结构是以脐循环为中心的循环系统的血管主干,是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间血液循环的交通支;冲脉的筋膜支以脐静脉和脐动脉闭锁后遗留的解剖痕迹为主干,承载和传递人体的原始生殖细胞。人体的原始生殖细胞沿着冲脉的"循背里"分支从卵黄囊传入人体的性腺,在"浮而外"的冲脉筋膜分支上体现人体的第二性征。气街是冲脉的附属结构,气街上的股动脉搏动是冲脉的血管结构在体表的起点,气街上的腹股沟管是冲脉掌控性功能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7.
"阳气"运行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脾为阳气之源”、“肾为阳气之根”,阳气蓄积“下气海”(元气),在脏腑功能的作用下不断充盛,经三焦及经络等特殊的能量通路为运行路径“抟聚”上气海——“膻中”然后依赖心肺鼓动作用通过经络周流全身,使脏腑各安其位,神机及视、听、言、动功能得以正常表达。因此,机体一身阳气的运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源中焦,蓄下焦,抟上焦,经脉络,布全身。”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三焦概念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等经典医籍中有关"三焦"论述的系统梳理,从字、词、义及医理互文角度,深入分析其内涵实质。认为"三焦"为有名有形之脏腑名称,主司人体水津的输布、疏通和排泄,依赖阳热之气鼓动、蒸腾阴津的方式来输布和排泄人体津液。其形质特征是内涉肺、脾胃、肾、膀胱等,外连皮肤、腠理、汗腺、毛孔等,是人体巨大的水液输布、疏通和排泄系统,外应皮肤、腠理、毫毛。  相似文献   

19.
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多伴随着多种脏腑的病变,不易明确其具体脏腑归属。清代吴鞠通在继承前人理论和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三焦辨证”中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为本病提出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但须注意从卫气营血由外向内的观念联合脏腑的五行生克观念交叉思考,才能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三焦"概念源于《内经》,职司人体津液水分的输布、疏通和排泄,其生理特征是鼓动阳气,蒸腾阴津而达到疏通、输布和排泄津液水分的目的。所以三焦与水液及营养物质新陈代谢关系密切,而糖尿病的形成主要是营养物质和津液的代谢紊乱,故而运用三焦理论,掌握"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采取解毒泄浊通络之法,将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