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予以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输注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注前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出血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显著,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市东华医院收治需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研究组均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将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白细胞残留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而两组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组间以及内输注1 h和输注24h后的CC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显著少于输注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与安全性.方法:利用富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轻离心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将上清液挤压转移到血小板专用保存袋.然后用生理盐水重离心洗涤2次,移出全部上清液,再加入已经分离出的单人份新鲜血浆200 mL悬浮液即为1个治疗量的LDPPCs悬液.用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布宽度(P-LCR)、血小板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等指标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比较由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的单采血小板与LDPPCs的PAC-1与黏附率.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16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LDPPCs,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24 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混合、洗涤前后血小板P-LCR、pH值和Ca2 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单采血小板和LDPPCs的PAC-1和黏附率均<10%,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输后CCI及血小板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安全,疗效确切,可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方便选择于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其血小板分离方式的异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手工分离血小板,观察组予以单采分血小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输注有效率(73.33%)较观察组(9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较观察组(20.00%)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是单采还是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而言均具有提高患者血小板指数的作用,但相较而言,单采输注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40例急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新鲜血小板)和对照组(冰冻血小板),在输注后24h分别记录两组的相关参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的出血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输注血小板后,其体内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上升,其中,观察组上升率为91.25%,对照组上升率为6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践,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均能起到预防和控制出血的效果,但在血液疾病的治疗中,新鲜血小板的外周血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冰冻血小板.因此,在抢救出血患者时,可将冰冻血小板作为单采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商丘市各医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100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单采血小板,观察组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所有患者均在输注前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数,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浓缩血小板安全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弥补单采血小板用量的不足,对大出血需急救的患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ITP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应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5%vs 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稍低于对照组(28.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疗效满意,可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及所采集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含量,分析两者的差异,探讨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观察组(固定捐献血小板连续时间大于1年的献血者)与对照组(首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采血前的血小板(Plt)、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测量所捐献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Plt)的含量、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Hb减小(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Plt、RBC、Hct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捐献的血小板产品中观察组较对照组Plt含量下降(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MPV、PDW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红蛋白显著降低,所捐献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的含量显著降低,因此需关注频繁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保证献血者健康及受血者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用血小板的MPV、P-LCR、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血小板活化试验、黏附试验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32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患者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洗涤混合前、后及保存72h的MPV、P-LCR、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pH值分别为(8.10±0.12)、(7.20±0.18)、(7.30±0.21)fl,(0.158±0.011)%、(0.146±0.031)%、(0.148±0.024)%,(598.76±803.24)×106、(46.69±60.17)×106、(46.69±60.17)×106,(69.64±49.34)×109、(1.25±1.16)×109、(1.25±1.16)×109,(7.08±0.23)、(6.93±0.39)、(6.93±0.17)。PCs和LDPPCs的PAC-1、黏附率分别为(2.85±0.42)%、(7.65±0.73)%,(4.65±0.34)%、(4.68±0.51)%。LDPPCs、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24h后CCI分别为(10.56±5.09)、(12.13±8.82)。洗涤前后P-LCR、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未观察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对献血者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商丘市中心血站体采科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首次全血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献血后1 h PTH水平较对照组及献血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24 h、7 d PTH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1 h、24 h、7 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集血小板捐献模式可使献血者PTH水平暂时升高,但对献血者免疫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68例C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发病前24 h内是否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对照组78例(发病前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研究组90例(发病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比较两组近期、远期疗效,溶栓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和死亡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无症状性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发生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静脉溶栓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80 ℃低温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7例随机分成常温组63例,低温组64例,分别输注常温或低温保存的血小板,每人每次1个治疗剂量(1人份),观察输注后1~24 h的有效率、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数比输注前提升之中位数和不良反应.结果:常温及低温保存血小板各输注63例123人次和64例105人次,输注后有效者人数百分率和有效人次的百分率、血小板升高的人次百分率、输后血小板增加值中位数分别为93.65%、86.89%、82.64%、15.5与92.13%、90.48%、83.81%、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患者输注42例83人次和45例81人次,结果依次为97.62%、85.54%、80.25%、11和93.33%、91.36%、81.48%、7,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患者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结果依次为93.33%、91.36%、81.48%、7和89.47%、87.50%、87.50%、16,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常温保存血小板发生发热反应2人份,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发生过敏反应2人份,分别占1.63%和1.90%,两者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保存血小板适用于需要输注血小板的各类患者,其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TP合并AMI的患者11例(ITP&AMI组);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MI,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AMI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30例(ITP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上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血小板的5项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对比研究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ITP&AMI组与AMI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与ITP组比较,PDW、IPF、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不明显;ITP&AMI组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CR、PLT、IPF差异明显;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AMI组治疗后PDW、P-LCR、PLT、IP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治疗前后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及AMI组治疗前后MPV、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ITP合并AMI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新鲜血小板输注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用新鲜和深低温保存的浓缩血小板悬液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42例患者用新鲜浓缩血小板悬液输注,另外49例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组共接受血小板输注79次,平均每例输注1.88次,CCI值有效率35.4%,临床疗效有效率88.09%;输注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组共131次.平均每例2.67次,CCI值有效率16.79%,临床疗效有效率81.63%;两组间比较CCI值及输注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疗效优于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含量进行检测,评价两种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对197袋手工血小板、77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RBC和WBC含量检测,了解其达标情况;对76例输注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平均含量为(2.23±0.54)×1011,合格率为74.03%;手工血小板平均含量为(0.62±0.13)×1011,合格率为84.26%;两种血小板的RBC平均含量超过质量标准,WBC平均含量低于质量标准。输注单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的患者分别有87%和80%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结论:手工血小板计数含量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与之接近,在临床上可合理充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急性失血性患者输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方法 选择输血量大于2000ml的各种急性失血性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后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 三组患者组内比较输注后比输前多项凝血指标显著改善(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及APTT有显著差异(P<0.01);联合输注组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两个对照组比较Fg及ALT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在急性失血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34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1例和对照组113例,对照组应用碟脉灵、奥扎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联合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液病反复输血(≥3次)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观察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输注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观察组阴性率为55.3%(47/8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输注1h后、24h后的CCI以及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会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指导临床合理输注血小板,探讨和研究血栓弹力图(TEG)在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的功能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随机原则要求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中心血站采集供给医院的经过5%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并储存于-80℃的冰冻血小板以及5 d内的新鲜血小板中分别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临床输注前将120袋血小板进行分组,其中新鲜血小板标本设为A组,按照2∶1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B组,按照1∶1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C组,冰冻血小板标本设为D组,通过对4组标本TEG参数检测来评估血小板功能情况。结果研究数据显示,A组和C组标本反应时间(R)值较B、D两组明显缩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标本组间比较凝血时间(K值)、ɑ角(Ang)和最大振幅(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A、D两组比较明显增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3方面比较,A、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1∶1比例混合的新鲜与冰冻血小板输注有助于降低血液凝固的时间,对血块的凝集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比较适合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