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及数据挖掘方法,提炼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用药配伍规律,为寒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配伍提供经验与指导。方法 借助名医传承平台,收集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医案,采用统计软件集成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挖掘东北部名老中医治疗寒性疾病的临床用药配伍规律。结果 通过294份医案中证候、药物出现频次及药物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挖掘出共36条组方规则,8个药物聚类组。结论 寒性疾病可分为实寒及虚寒,按照挖掘得到的药物聚类组随证加减配伍应用,对东北部地区人群及里热素盛者还应注意配伍苦寒清热药物以清里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规律,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方法 全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建立医案及方剂数据库,采用该软件基于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的数学算法,分析医案的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应用频次、药对组合等,明确其核心用药,探索其辨治规律。结果与结论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CNKI中共收集的205个医案,得到冠心病以胸闷、心悸、胸痛、气短为主症,病因病机多为心脉痹阻。所有医案中处方共205首,用药212味,通过分析,药物多为甘温之品,归肝、心二经,可知现当代名老中医多主张从疏肝气,通心阳,活血脉论治冠心病。药对组合中的高频药物即为药用频次居前的7味药,故认为这7味药为核心用药,且核心药物组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并由此演化得到药物的18个核心组合及9个新方。通过数据挖掘客观地展示了冠心病的因机证治,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现代名老中医诊疗肺痿的方药配伍规律,为肺痿病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肺痿核心药物有甘草、麦冬、杏仁、黄芪、南沙参等。得到青黛、南沙参等6组核心药对;得到药物核心组合16组,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针对肺痿“虚、瘀、痰、热”之病机特点的新处方13首。结论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肺痿以益肺气滋肺阴固其本,重视肺脾肾同调,方药补中寓清并重视恢复肺气宣降之功,药物配伍有一定规律和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挖掘并建立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以便更好地传承推广。方法 从已建立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病数据库中抽取肺痿相关症状、证候数据,设计贝叶斯统计来计算症状和证候先验概率,提出通过对数“比值比”确定证候阈值、症状分值,以规则量化形式得出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辨证分型经验,并使用拉普拉斯平滑改进贝叶斯统计和分值计算方法,提高得到经验的稳健性。结果 得到规则量化形式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痿辨证分型经验,使用原始数据测试规则,分类准确率平均为96.72%;当使用部分数据验证规则时,分类准确率平均95.06%;得到规则与中医临床诊断一致性分析显示,其表虚证、肺脾气虚证等大多数规则对应的症状分值均符合中医临床诊断,较好地揭示出名老中医的辨证和临床经验。结论 设计的方法能有效地挖掘出名老中医对肺痿证候的辨证思想,较好地量化症状与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肺痿疾病的临床证候分型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以异质关联网络为基础的辨证规律挖掘方法。方法 从医案数据入手,以矩阵运算为基础,以联合度为评价指标,构建“症状-证素-证型”异质关联网络HAN(Heterogeneous Associated Network),探索“症状-证素-证型”两两元素之间的组合规则。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与经典的关联分析算法Apriori进行比较,分别对1164条肝癌医案的辨证规律进行分析,比较两种算法的提取结果。结果 HAN算法提取结果和计算效率优于Apriori算法,提取辨证规律符合中医理论和专家经验。结论 利用HAN算法能高效精准地挖掘医案中症状、证素、证型之间的潜在关系,可以为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挖掘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医案数据,探索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发现核心病机以及病机对应方药规律。方法 针对肺癌临床医案数据,基于关联度和亲密度构建病机带权网络,挖掘出分层病机,并提出核心中药社团划分算法。结果 临床上肺癌患者最常见的主导病机是痰瘀郁肺、气阴两虚和癌毒走注,构成内层核心病机,同时痰瘀郁毒、热毒痰瘀阻肺、热毒痰瘀互结和痰瘀阻肺为外层核心病机,找出了四对高频病机对并挖掘出它们的核心中药社团。结论 利用复杂网络构建病机模型、病机-中药模型,探索病机与中药间的紧密关联,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肺癌作参考,为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做铺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姜惠中教授诊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的学术思想及辨治规律。方法 采用古今云医案平台数据挖掘系统中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方法分析姜惠中教授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PCOS医案,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及辨治规律。结果 纳入病案162例,共381诊次。涉及中医疾病11种、证型12种、症状144个。证型拆分得到4个实性证素(气滞、痰湿、血瘀、火热)、3个虚性证素(阳虚、阴虚、气虚)及3个病位证素(肝、肾、脾)。高频症状分层聚类后得到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血瘀证、肝郁痰阻证4个证型的核心症状组合。共有处方381张,涉及150味中药,首见甘温类、肝经药,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得到药对14对、角药6对。通过对高频药物分层聚类得到6类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体现了滋补肝肾、温补肾阳、补肾疏肝、行气化瘀、化痰利湿的治法。结论 姜教授治疗PCOS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认为PCOS核心病机为肾虚肝郁,治疗以补肾疏肝为主,辅以健脾、祛痰、化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病案数据,探索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发现病机与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1090条包含病机、处方的肺癌病案有效诊疗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兼顾方剂和中药属性信息,构建中药带权网络,依据节点重要性挖掘核心病机的核心中药。结果 针对气阴两虚、痰瘀郁肺、癌毒走注、痰瘀郁毒、热毒痰瘀阻肺以及热毒痰瘀互结六个病机,在包含401个中药节点的中药带权网络范围内找出各自对应的核心药物。结论 复杂网络模型可以直观展示病机与药物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对肺癌的理论认识,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藏医证型辨识的准确性是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对进一步确定诊疗标准起着很大作用。针对传统藏医尿诊依赖临床医生的丰富经验并存在主观差异的问题,开展基于尿诊医案信息的证型分类的客观化研究,基于类属属性构建证型多标签分类模型,实现藏医尿诊辅助证型辨识。方法 收集915例青海省藏医院和青海久美藏医院住院患者的尿诊医案信息,建立藏医尿诊医案数据库,根据藏医理论对尿诊医案信息进行规范化和编码处理,以不同证型标签的正负样本中心为基础基于类属属性构建分类预测模型。结果 所构建模型根据患者医案信息进行多标签分类,获得证型辨识结果(汉明损失0.2111、排序损失0.3055、0-1损失0.3579、覆盖率0.7066、平均精准度81.71%。结论 模型在藏医尿诊证型辨识问题中表现出应用价值,为藏医尿诊的计算机辅助诊疗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文献挖掘及复杂网络方法探讨中医治疗寻常性痤疮常见证型及核心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 Database,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近15年已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寻常性痤疮核心期刊,对其进行医案提取及规范化后,运用复杂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78篇,医案数据195条,涉及中药184味,药性多以寒、微寒为主,药物归经归肺经最多,其次肝经、胃经、心经,药物功效多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为主,常见中医证型及对应核心加减处方4个。结论 系统总结了寻常性痤疮近年发病的主流证型、核心处方及用药规律,为之后的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名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病案,探索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发现中医用药规律,为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供基础。方法 基于国医堂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2666条处方数据,兼顾方剂信息和药物属性信息,依据节点关联度和属性相似度构建中药加权网络,找出核心药物,并进行药物社团划分,最后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中药加权网络包含482个药物节点,4184条边,找出核心药物20味,划分出9个重叠药物社团,模块度为0.318。结论 在临床方剂数据上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展示药物间的联系,基于属性相似度挖掘出药物社团,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中医医案承载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医案的研究是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切实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的智库资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中医医案中海量的数据,需要合理运用这些数据去挖掘出其中隐藏的知识、思想内涵及用药规律。最传统的中医病案数据分析方法为领悟式分析方法,因个人的水平以及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结论的主观性较强,比较费时,研究结论推广性相对较差。而一般的统计学方法就是建立医案数据库或进行简单的症状、药物频次分析,如何从海量的病案数据中快速发掘出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就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并且需要融合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知识工程、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机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除个人领悟式分析方法,又介绍了频数分析法、多元(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来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整理和继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提供研究方法与思路。更深层次地挖掘隐藏在中医医案中的各种规律,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临床,体现中医医案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收集并整理林慧娟教授多年诊治心系疾病临床处方资料,对林教授辨证诊治心系疾病的常用中药配伍规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总结其在治疗心系疾病方面的临床经验,为挖掘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收集林慧娟教授于2011年1月-2019年6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系统中的处方数据,筛选后保留10942个处方数据。采用频数分析、点式互信息、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对林教授临床处方数据资料进行药物配伍分析。总结林慧娟教授在诊治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林教授在诊治心系疾病中,以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较多,发现林教授共使用中药397味,并对中药频次进行排序,获得17对主要配伍药对,与林教授临床诊治心系疾病的经验高度吻合。结论 点式互信息、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可分析林慧娟教授治疗心系疾病得学术经验,为名中医传承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文献为数据源,筛选并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关联原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核心药物及其归经、性味、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103首,涉及中药145种,分析出18个使用频次20及20以上的药物、32个常用药对,挖掘出14个核心药物组合、7个新处方。结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为选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当代中医宏观辨证结合消化内镜下微观辨病,在诊断、治疗方面愈加成熟与完善,本文从“辨寒热虚实”“辨在气在血”“治疗重在调畅气机”“临床辨证分型”及“验案举例”等方面阐述张永康主任治疗胃脘痛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临床用药体会、药后调护等,旨在继承与发扬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学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究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整理国医大师经验书籍、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古今医案云平台V1.5中的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共享医案,筛选首批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医案数据,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规范化药名后采用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分析医案的组方用药频次、药性、核心处方等。结果最终纳入142个医案。中药频次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中药14种,包括地龙、川芎、桃仁等,药物多为温、平、苦、甘,归肝、肺经者;四诊症状频次结果显示弦脉、舌红的频数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药组关联规则24条,四诊症状-中药关联规则18条。结论国医大师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多以清热息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为法,治疗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兼顾行气,在息风基础上兼顾通络止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该研究基于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采用距离聚类、距离聚类结合伪清零指令(BIC)准则2种方法模拟医生临床诊疗过程,挖掘某一临床医生治疗特定病证的核心处方。方法:该研究认为中医临床处方可分为治疗主证的核心处方和治疗兼证的随证加减用药部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导出治疗特定疾病病历资料,采用距离聚类、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2种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俊宏教授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气阴两虚型103首处方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药味数量与药味使用人群比例两者关系的最优平衡折点,而筛选核心处方。结果:以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形成的核心处方筛选方法,筛选出由石菖蒲、山楂、枸杞子、醋鸡内金、太子参等15味药组成的test4为核心处方,经中医理论分析和王俊宏教授确认符合中医治疗ADHD的理法方药特点。结论:以距离聚类结合伪BIC准则方法可有效整理、筛选中医临床核心处方,而且相比于目前核心处方筛选方法,具有符合医生临证处方过程的特点,以期该方法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中药新药开发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