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在直径250~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中,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结合空气填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南阳市眼科医院IMH并经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在250~400μm之间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行常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研究组(32例)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观察术后两组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MT)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研究组患者裂孔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CMT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都明显减小,且研究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的CMT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 d、1个月、6个月的BCVA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18.75%(P0.05)。结论在直径250~4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中,行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黄斑前膜手术内界膜剥离对视网膜全层的影响。方法 选择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后界膜剥离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内界膜剥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黄斑区暗点数、固视稳定性、黄斑中心凹厚度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月、3月、6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6月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月、6月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高于术前(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区暗点数较术前增加(P<0.05),且多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段固视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月、6月黄斑中心凹厚度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 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不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均能有效、安全地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联合内界...  相似文献   

3.
郑选波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09-3910
目的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结合玻璃体切割术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前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6月焦作尖峰眼科医院收治的20例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前膜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小切口组,每组10例。对常规切口组患者进行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术结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小切口组患者进行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结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1 d眼压(IOP)、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源性散光(SIA)。统计并比较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小切口组SIA水平高于常规切口组(P<0.05)。两组IOP、BCVA、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切口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10.00%(1/10)]与常规切口组[30.00%(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0%(2/10)]与常规切口组[40.00%(4/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术结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黄斑前膜患者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恢复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4.
金琴辉  项振扬  郑玥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2):1446-1449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台州恩泽医疗中心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并接受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37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分析黄斑中心凹部位视网膜厚度和结构变化,并记录矫正视力及视物变形、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7眼均予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黄斑前膜完整剥除,术后视力改善率91.9%(34/37);术前存在视物变形18例,术后视物变形改善12例,视物变形消失6例。术后6个月视力(0.43±0.17)较术前(0.22±0.16)提高(t=11.467,P<0.01)。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75.68±80.38)μm较术前的(483.05±141.94)μm下降(t=14.223,P<0.01)。未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及黄斑前膜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可明显改善视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界膜反转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所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治疗的52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观察组29例术中联合施行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对照组23例施行单纯内界膜剥除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光学断层成像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界膜反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内界膜剥离的效果,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黄斑前膜(ERM)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21年9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累及黄斑的R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ERM形成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水肿发生情况、椭圆体带完整情况。结果:手术后6个月,两组ERM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2个月,观察组ERM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BCV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椭圆体带完整率高于对照组,黄斑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累及黄斑的RRD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ILM剥除,能有效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4月~2017年1月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6例,并分为两组,常规组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内界膜移植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就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水平、IS/OS缺损直径和裂孔闭合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内界膜移植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内界膜移植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和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界膜移植组术前视力水平、IS/OS缺损直径和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界膜移植组患者术后视力水平和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内界膜移植组治疗后IS/OS缺损直径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确切,可有效促进黄斑裂孔闭合,缩小IS/OS缺损直径,手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微视野计MP-3联合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术中内界膜(ILM)剥除对黄斑形态及视功能影响。方法 将24例(24眼)IMEM患者随机分为非剥膜组12例(12眼)、剥膜组12例(12眼),均行23 G玻璃体切割术,非剥膜组单纯行黄斑前膜剥除,剥膜组联合ILM剥除。术后1、3个月随访,比较2组术前术后mfERG的第一个负峰(N1)和第一个正峰(P1)的1环、2环的潜伏期与振幅,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logMAR BCVA值,MP-3的视网膜平均光敏度(MS)、微视野暗点数(SP),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观察2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黄斑前膜复发情况。结果 24例(24眼)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2组logMAR BCVA值、CMT值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非剥膜组SP值较术前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膜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2组术后3个月S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2组MS值均较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将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翻瓣术联合用于黄斑裂孔治疗中,观察患者整体获益情况,旨在为临床黄斑裂孔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56例黄斑裂孔患者,采用盲抽法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8)。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瓣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达到BCVA所需时间及术后裂孔闭合率。结果 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CVA视力水平较低,观察组术后裂孔闭合所需时间及达到BCVA时间均较短,观察组裂孔闭合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斑裂孔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瓣术治疗,可改善其视力水平,缩短术后裂孔闭合和达到BCVA所需时间,提高术后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并黄斑水肿的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的疗效。方法:合并黄斑水肿的白内障患者42例4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对照组22只眼,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及眼压等指标。结果:术后8、24、48周,治疗组视力高于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24、48周治疗组黄斑区中心视网膜厚度变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眼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黄斑水肿的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可以有效的改善黄斑水肿,促进视力的恢复,避免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80例高度近视MHRD患者以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各40例。两组均行玻璃体切除术,A组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B组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比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及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A组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B组(χ2=5.17,P=0.023);两组视网膜复位率、logMAR BCVA下降幅度及高眼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度近视MHRD患者治疗中,采用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转填塞手术、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术均可有效促进视网膜复位以及视力恢复,但前者可有效提升黄斑裂孔闭合率,可预防视网膜再脱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在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柏西普眼部注射,观察组45例则在常规治疗及康柏西普眼部注射的同时加用健脾活血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眼压、CMT、中医证候积分、IL-6及VEGF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BCVA水平提高(P 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脾活血方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可有效降低眼压水平,改善最佳矫正视力,缓解黄斑水肿,且安全性良好;而该方案疗效优势可能与其对IL-6、VEGF水平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利水方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7年间就诊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月仍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92例(92眼)纳入研究,其中有糖尿病但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4例(44眼)为A组,有糖尿病伴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8例(48眼)为B组,将A、B2组患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A组22眼和B组24眼)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每月1次,连续3月之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治疗组(A组22眼和B组24眼)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利水方,每日1剂,疗程均为3月。观察治疗前及术后1月、3月、6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的BCVA及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3月、6月各时间点,2组BCVA及CMT的改善程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A组与治疗A组,对照B组与治疗B组间BCVA及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CMT治疗B组与治疗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眼压正常,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自拟益气利水方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的黄斑水肿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尤其是对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其术后视力恢复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使用内界膜剥除与不剥除内界膜两种术式对术后黄斑解剖愈合率和视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搜集世界范围内采用剥除视网膜内界膜与不剥除视网膜内界膜两种术式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英文及中文文献.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BSCO,EMBASE,CNKI,CBM等文献数据库.由2位评价者按相关限定条件进行筛选,选出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使用Rev Man5.0完成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受试患者185例,进行Meta分析,其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通过比较两组术后2个判效指标,即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发现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3.44,95%CI(4.48,4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3,95%CI(-0.11,0.05)]. 结论 相比不剥除视网膜内界膜术式,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有利于术后裂孔的闭合及其解剖结构的愈合,但对视力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在250~600 μm之间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IMH并经过OCT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在250~600 μm之间的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按照黄斑裂孔直径并将其分为中直径(250~400 μm)裂孔组(M组)25例及大直径(401~600 μm)裂孔组(L组)20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行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轴测量,双目间接检眼镜及OCT测量黄斑裂孔直径,观察术后两组黄斑孔闭合及BCVA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时间1~24个月,其平均随访时间为(12.5±6.1)个月。(1)黄斑裂孔闭合率M组与L组分别为100%和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65,P=0.066)。(2)M、L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33±0.27、1.18±0.34。与手术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M组患眼logMAR 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P=0.016);(3)L组患眼术前术后logMAR 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6,P=0.124)。结论:剥除内界膜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在250~600 μm之间IMH闭合率高,对于250~400 μm之间IMH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明显;对于401~600 μm之间的IMH,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分析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并探究其与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大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30例(30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D-OCT测量术前MH最小直径、最大底径、术前及术后3月复诊时相同区域中心凹(C区)、黄斑IS、II、IN、IT4个象限视网膜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结果 30例MH患者初次闭合率为93.30%。术后平均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P <0.001)。术后C区视网膜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P <0.001);C区GCC厚度较术前变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IS、II、IN、IT视网膜及GCC厚度较术前均明显变薄(P <0.05),且IT象限变薄更明显。术后视网膜及GCC厚度与术前MH最小直径及最大底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内界... 更多  相似文献   

17.
田思佳  王骞  朱俊英  张蕾  屈林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64-2965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暨南大学附属郑州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白内障合并WAM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给予观察组患者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WAMD患者可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较大直径陈旧性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患者30例(30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界膜剥除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内界膜填塞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比较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内界膜填塞术较剥除术无明显短期预后改善效果,无证据支持临床中应优先选择内界膜填塞术。  相似文献   

19.
李博  苟文军  解宸  游慧  白梦天  李恒   《四川医学》2022,43(10):1008-1013
目的 探讨术中内界膜(ILM)剥离对糖尿病性黄斑前膜(ERM)患者黄斑区血流信号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性ERM患者分为ERM+ILM剥离组(18眼)和ERM剥离组(19眼),均行标准玻璃体切除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黄斑厚度(CMT)、血管密度(VD)、血管长度密度(VL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圆度。结果 ILM剥离对两组患者的BCVA、CMT的变化没有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浅表毛细血管丛(SCP)中,ILM剥离与否不影响VD、VLD、FAZ面积和FAZ圆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部毛细血管丛(DCP)中,ILM剥离对VD、VLD和FAZ圆度的变化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M+ILM剥离组术后第6个月的VD、VLD和FAZ圆度与ERM剥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性ERM患者术中剥离ILM延迟了黄斑区深部毛细血管丛血流信号的改善,增加了深部黄斑缺血的风险,但不影响术后BCVA和CMT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治疗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采用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56例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视力以及视网膜厚度改变情况.结果 5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1,3,6个月的视力矫正值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后1,3,6个月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有助于解除玻璃体皮质对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牵拉,促进黄斑区结构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