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对术后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2例,其中传统胰肠吻合组33例,嵌入式胰胃吻合组29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胰管直径变化及胰腺功能。结果2组患者的术后胰管直径均较术前明显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肠吻合组术后新发糖尿病2例(6.06%),胰胃吻合组为2例(6.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肠吻合组术后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泻(30.30%),胰胃吻合组为8例(2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胰管直径以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胰头部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留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置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高血糖和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前提下,选择创伤小、保留消化道的DPPHR术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术后24 h开始分别接受肠内和肠外营养,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第10天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并检测体质量和氮平衡变化.比较分析上述指标在组内营养支持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 术后第10天两组患者体质量、白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水平术后第10天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术前均处于负氮平衡,术后第10天两组均恢复正氮平衡且EN组较PN组更显著(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61例胰体尾癌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以开腹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出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不放置胰管支撑管的胰肠吻合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外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端侧吻合+胰管支撑管外引流治疗,观察组接受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治疗,且不放置胰管支撑管,比较两组患者胰管直径、术中出血量、胰肠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胰管直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肠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42±3.66)min和(11.69±2.83)d,均短于对照组的(21.06±8.79)min和(13.17±2.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潴留、腹腔感染、腹腔出血、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若不放置胰管支撑管可有效缩短胰肠吻合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术后对脾脏中免疫功能及脾脏血液供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开腹胰体尾切除术(对照组)与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观察组)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及脾脏血流供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IgG水平及CD4+、CD8+T细胞分数均低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d 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D4+、CD8+T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存在动静脉通畅性降低(P<0.05);在术后,观察组患者动静脉通畅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月,观察组患者脾脏灌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短期预后优于开腹组,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术期的护理效果,得出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收治的5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糖尿病患者,将其按照是否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精心缜密的术前、术后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状况;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不予实行专门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14例(56.0%)患者出现并发症;观察组25例患者仅有2例(8.0%)出现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围术期进行精心缜密的术前、术后的护理,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避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并发症产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121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发生胰漏(实验组),未发生胰漏患者103例(对照组),两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胰管支撑引流例数、应用生长抑素例数、胰腺质地、胰头癌例数及术前胆红素(≥171μmol/L)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P<0.05).结论 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宇星 《中外医疗》2016,(11):66-6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预后及预防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门诊收治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生胰痿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2年4月―2015年5月,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有患者48例,一组患者接受治疗(观察组),另一组患者不接受治疗(对照组),分析可能导致胰痿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 患者的年龄与胰痿的发生无关(P>0.05);胰痿的发生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P<0.05);接受治疗后的胰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7%)、痿口愈合率(95.83%)、痿口愈合时间(11.12±2.33)d及住院时间(15.52±12.54)d明显优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手术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等,通过采用药物治疗及术前、术中及术后干预措施,对胰痿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传统肠外营养及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低氮低热量组(观察组)和传统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术后3 d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TP和Alb均有下降(P<0.01),术后7 d血浆TP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Alb仍未达术前水平(P<0.01),但有升高趋势.术后3 d两组患者TBIL、DBIL、ALT、AS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7 d观察组各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及肝功能,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的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运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的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糖尿病、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胰颈厚度、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胰腺质地、病理类型等,分析各指标与术后胰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瘘与性别、年龄、是否糖尿病、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胰腺质地、病理类型等因素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胰颈厚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颈厚度是运用直线切割闭合器的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婷婷  余鸿  张烨  张莉 《广西医学》2020,(22):2898-2901+2912
目的探讨经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对胰十二指肠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胰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采取常规胃管行肠内营养治疗32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48例(观察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营养状况(包括白蛋白、体质量、总蛋白及总胆红素水平)及胰腺功能情况[胰腺内分泌功能:正铜蓝蛋白(CP)、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GLU);胰腺外分泌功能:血清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原2(TPS-2)],并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CP水平较干预前升高,总胆红素、GLU、胰岛素、脂肪酶、淀粉酶、TPS-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总蛋白、CP水平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GLU、胰岛素、脂肪酶、淀粉酶、TPS-2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三腔喂养管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一般营养状况及术后胰腺功能,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可分为单纯性胰瘘和临床重症胰瘘.回顾性分析表明多种胰肠吻合口重建方式均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但极少见前瞻性随机化的临床研究.文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化设计旨在比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对术后胰瘘的影响. 方法: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A组,n=32例)和胰肠套入式吻合组(B组,n=32例).所有胰腺残端均为易致胰瘘的软质胰腺. 结果:2组病例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方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共有21例(32.8%)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8例(12.5%)并发胰瘘(胰管黏膜吻合组2例为6.3%,胰肠套入式吻合组6例为18.8%,P>0.05);胰管黏膜吻合组未发生一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Ⅱ型重症胰瘘,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组的4例Ⅱ型胰瘘相比亦无显著差异(0 vs 12.5%,P=0.057).胰肠套入式吻合组患者有2例(6.3%)患者再手术.2组病例各有1例死亡(3.1%).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为19d,B组为21d,P>0.05).而所有胰瘘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相比,并未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病变主要集中于胰头的慢性胰腺炎,比较两种胰头切除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传统术式和保留幽门的术式)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包括不切开主胰管和切开主胰管的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将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收治并行各类胰头切除手术的4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n=19)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组(n=22),比较两种术式的疼痛缓解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长短等临床指标。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组的疼痛总缓解率、疼痛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84%和95%、81%(P>0.05);而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和0%(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4d和8.5d(P<0.01)。结论针对胰头病变为主的慢性胰腺炎及其导致的并发症,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率,但前者的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更短,因此,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EN)的效果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肠内外营养(治疗组),与同期行手术治疗后给予单独肠外静脉营养的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针对术前术后体重变化,总蛋白、白蛋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体重变化及总蛋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肠内外营养有其显著的优点,临床医生应更加重视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以富含支链氨基酸(BCAA)的复方氨基酸为氮源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1周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应用35.9%BCAA注射液),和对照组(应用15.6%BCAA注射液)。对两组患者术后进行氮平衡测定及体重、双手握力、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反应蛋白等营养指标的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恢复正氮平衡早3d,研究组术后第3d、对照组术后第6d转为正氮平衡,第3d时,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7d,研究组双手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d,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含支链氨基酸的复方氨基酸制剂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更有益于纠正负氮平衡,改善各项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规范化疼痛护理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纳入信阳市肿瘤医院7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行规范化疼痛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NRS、 PSQI分值和护理满意率。结果①术后1、3、5 d时观察组NRS分值、PSQI各项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范化疼痛护理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中可缓解术后疼痛,并由此缓解因疼痛带来的睡眠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淮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3例。对照组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观察组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和术后生存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总数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阳性淋巴结清扫数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均具有显著疗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可彻底清扫淋巴结,缩短手术时间,有效防止癌肿转移,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传统肠外营养及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分为低氮低热量组(研究组)和传统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直接胆红素(DBI)、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以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术后3d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浆TP和Alb均有下降(P<0.01),术后7d血浆TP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Alb仍未达术前水平(P<0.01),但有升高趋势。术后3d两组患者TBI、DBI、ALT、AST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后7d研究组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总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营养状态及肝功能,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梁辉  覃兴尤  赖远辉 《广东医学》2008,29(2):287-288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减黄对术后病死率、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组入院时TB为(268±70)μmol/L,平均减黄10.2 d,至术前的TB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t=2.16,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的(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5,P<0.05);减黄组RBC输注量为(286±91)ml,未减黄组为(390±85)ml,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仍然较高;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