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体位性低血压发病率高,任何年龄组均可发病,以老年人多见,7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可达30%~50%,而在住院老年人中甚至有高达67%的发病率~([1]),其与心脑血管病的死亡密切相关,增加高龄老人患者摔伤、骨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发生~([2])。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方法效果较差,且不良反应较大,中药治疗体位性低血压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生脉、黄芪具有提升血压,改善大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盐酸米多君治疗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例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用中药生脉饮等综合治疗无效,采取口服盐酸米多君治疗.结果 12例患者口服盐酸米多君后血压均明显升高、好转.结论 盐酸米多君片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血压,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氯氮平的副反应。方法 对 12例服用小剂量氯氮平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剂量氯氮平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多发生在首次用药后晨起变换体位时 ,经及时处理 ,血压均恢复正常。结论 小剂量氯氮平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在临床应用中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体位性低血压(OH)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跌倒的风险。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典型症状包括头昏、视物模糊、乏力甚至晕厥等。诊断上需通过症状及病史筛查后进行详细体格检查、测量血压等,确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屈昔多巴作为一种合成的儿茶酚胺,是2014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该病的新药。该文就体位性低血压的诊治进展及屈昔多巴在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服用降压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从血压测量、用药观察、饮食调理、防范措施、健康指导等几方面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间在入院后第2-13天,其中:卧床站立时11例,行走时4例,饱餐后4例,坐位起立时9例,餐前服用降压药4例,大便时蹲位起立3例。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血压水平下降。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立位血压,及时调整药物的最佳服用剂量与服用时间,定时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健康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减少由于体位性低血压引起晕厥、跌倒甚至休克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PH)的致病因素,并提高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能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科收住的102名糖尿病合并DPH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间进行X^2检验。结果: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之一,对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应测量立、卧位血压,提高对DPH的认识和预防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位性低血压知晓率、主动测量血压者及体位改变时出现相关临床症状者。结果两组干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干预后,OH知晓率、主动测量血压患者比例显著提高,体位改变时出现相关症状者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中,可有效提升患者对OH的认识,提升主观能动性,降低OH对患者的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体位性高血压和体位性低血压与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存在重要相关性,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工作极为缺乏,国际上也缺乏统一的诊断、治疗指南来规范管理这类患者,且因其发病的隐匿性及低知晓率,极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和误诊。本文就近几年这二者的发病机制、分类、危害、影响因素及诊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并提出高血压并发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困惑以及二者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李京宴 《医学综述》2012,18(11):1706-1708
高龄老年高血压是高血压人群中更为特殊的人群,其临床特点鲜明:血压变异性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脉压增大明显等,伴发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高,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治疗也具有特殊性,用药复杂,治疗共识有待深入研究,从而提高降压治疗质量,防范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精神病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OH)相关症状患者OH的患病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2013年1月1日入院至2015年6月30日在我院的男性精神病患者出现OH相关症状100例入组,将其分为青年组(25例)其中1例合并2型糖尿病,中年组(25例)其中2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和4例2型糖尿病,老年组(50例)其中5例合并原发性高血压,4例合并糖尿病共3组。测量静息状态下患者卧位及立位即刻和2min后的血压;并记录详细病史、检测生化指标等。结果:本研究人选病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率为48%(48/100),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的患病率分别为8%(2/25)、20%(5/25)和82%(41/50)。结论:体位性低血压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年龄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体位性低血压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高位截瘫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位截瘫患者站床训练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40例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其血压变化.结果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患者血压数值较未采取措施前明显升高(P<0.05),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比率降低(P<0.05),头晕、视物模期等症状得到改善.结论 采取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高位截瘫患者站床训练时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氯氮平致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测定患者血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氯氮平能造成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易感患者。结论:做好基础护理观察病情,同时给予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脑卒中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原因,提出临床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和调查,了解脑卒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状况,服药情况,体位性低血压的活动状态等,并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均处于卧位、坐位变立位时,与患者血管硬化、静脉回流机能障碍、服用药物、血容量变化等因素有关。结论:脑卒中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关键是明确病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再发生,并减轻给患者身体所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体位性低血压 ,又称立位性低血压 ,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病因复杂,且患病率随年龄和基础血压增加而增高[1].65岁的老人约20%在平卧起立时可引起血压下降,75岁以上患者则约30%可出现此现象[2].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晕厥和晕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氮平致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方法:通过临床观察测定患者血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氯氮平能造成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尤其易感患者.结论:做好基础护理观察病情,同时给予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脉压增大,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情况,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脉压增宽,餐后及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住我院心内科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00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血压测量方法、诊断标准,确定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发病情况,对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进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和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对比研究。结果:300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脉压增宽186例(62%),餐后低血压55例(18.3%),体位性低血压59例(19.7%)。75岁和75岁发生率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分别为24.5%、35.7%、39.8%和33.7%、40.1%、26.2%。发生低血压出现相关症状为脉压增宽40.35%、餐后低血压35.2%、体位性低血压65.7%。体位性低血压发生时出现相关症状与无症状发生率差异不明显;餐后及体位性低血压观察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脉压增宽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减小例数比对照组多(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预见性护理比常规护理效果有差异(P0.05)。结论:本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率脉压增宽,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与既往老年高血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相符。75岁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容易发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脉压增宽观察组减小例数比对照组多,但差异无显著,对餐后及体位性低血压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陈雷  姚丽梅 《华夏医学》2011,24(6):734-734,750
体位性低血压在临床医疗中偶可遇见,但糖尿病合并体位性低血压卧位高血压临床上极少见,容易误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志梅 《微创医学》2004,23(1):40-41
体位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 PH)是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晚期表现,临床上由于认识不足,漏诊和误诊率极高.现将我院1999年以来收治的10例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iabetes Postural Hypotension , DPH)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方法对149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卧位及立位3 min血压测量,将其分为体位性低血压组(OH组,n=17)及非体位性低血压组(非OH组,n=132)。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OH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非OH组(P〈0.05),12例(70.6%)O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以反杓型为主。结论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存在夜间高血压及卧位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呈反杓型的特点,临床降压治疗时需酌情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梅 《医学文选》2004,23(1):40-41
体位性低血压(Postural Hypotension,PH)是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晚期表现,临床上由于认识不足,漏诊和误诊率极高。现将我院1999年以来收治的10例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iabetes Postural Hypotension,DPH)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