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接诊的80例小儿脑瘫合并癫痫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采用抗癫痫治疗,联合物理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分析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1647,P=0.023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114例,采取分层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57)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n=57)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康复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均为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49%,高于对照组的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护理较常规护理更有优势,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儿家属满意度,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11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6个月)和B组(7~9个月)。所有患儿以运动疗法为主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比较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结果 A组总有效率(95.16%)高于B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A组GMFM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预后,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特征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2月~2011年5月间收治的8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以痉挛型较为多见,3例无效患儿中强直-阵挛发作的有1例,肌阵挛发作1例,婴儿痉挛症1例.患儿的痫样放电检出率以及全天动态脑电图监测异常率高于普通儿童(P<0.05).结论 对癫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与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脑性瘫痪儿童并纳入本次研究,其中36例对照组患儿应用物理疗法;其他患儿为观察组,应用物理疗法联合引导式教育,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运动功能(71.36±9.84)分、智力发育(85.17±6.3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5.78±6.24)分、(72.54±5.92)分(P0.05)。结论在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基于物理疗法实施引导式教育,有助于患儿的智力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显著改善患儿的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让脑性瘫痪患儿在得到躯体康复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社会、回归社会。方法对304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2~3年的社会适应行为调查,且进行干预组与非干预组的近远期研究。同时观察合并有癫痫的脑性瘫痪患儿在不同药物控制前后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社会适应行为有显著性差异,而干预组与非干预组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合并癫痫者需尽早控制,而且对抗癫痫药需进行选择。结论大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存在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社会适应行为观察和干预治疗已成为康复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范文军  王立锁 《吉林医学》2013,34(14):2743-2744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都采用积极的运动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积极的推拿治疗。结果:两组显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痉挛评分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以作为康复期的理想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疗效.方法:分69例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为2组,实验组在予和对照组相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患儿语言接受能力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t=7.67,P<0.05);实验组语言表达能力和构音障碍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实验组智力障碍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显著性(t=6.29,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43,P<0.05).结论:针刺疗法应用于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患儿,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语言功能,促进患儿智力障碍的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抽选10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评分(GMFM)明显高于对照组,GMFCS分级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家庭康复护理在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0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小儿脑性瘫痪检出率、病理学诊断结果、患病类型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小儿脑性瘫痪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6)。两组脑积水、脑膜炎、脑缺血、脑白质异常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诊断小儿脑性瘫痪的整体价值更为突出,总体效果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治疗结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本科室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颅磁刺激结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并配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社会适应性能力发育商DQ评定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智力发育情况,采用脑彩超检测大脑血流动力学,并评价其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社会适应性能力发育商DQ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两组大脑中动脉、后动脉组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血管阻力指数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结合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智力发育,提高患儿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李清民 《当代医学》2016,(10):125-126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路径。方法选取6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于综合诊断观察基础之上,观察组患儿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患儿给予地塞米松药物治疗方案,对比2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临床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6.78%,相比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为80.64%,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示,观察组31例患儿中,共计出现3例不良反应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9.66%;对照组31例患儿中,共计出现9例不良反应患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29.03%;观察组患儿治疗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临床治疗中,定向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药物治疗方案,具有着确切的预期疗效,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对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予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水平,以及观察组不同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屈光度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7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力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患儿总有效率高于重度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注视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旁中心注视患儿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2.25~2.50 D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2.50 D患儿的8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对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患儿治疗效果较好,可提高视力水平,特别是对于轻度弱视、中心注视、屈光度较小的患儿效果更为理想,临床指导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语言疗法、运动疗法、康复训练及物理疗法。给予观察组患儿综合康复治疗联合神经节苷脂疗法。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后肌张力的改变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肌张力评分为(2.17±0.13)分,对照组为(3.21±0.15)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一般是由于宫内发育异常,或者是孕妇在孕期出现疾病等因素引发的婴幼儿脑损伤,表现为智力异常、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等情况,导致儿童发生肢体残疾,并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应尽早发现,及时接受治疗,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儿进行治疗,实施康复训练。综合康复疗法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显著,使患儿得到康复,改善肌张力,降低残疾程度,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治疗联合常规康复对脑性瘫痪患儿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颅超声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两侧N20及P37波幅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20波幅、P37波幅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48.39%VS 12.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82,P=0.002),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7%VS 8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26,P=0.045)。结论经颅超声治疗联合常规康复可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躯体感觉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平顶山地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我院2003年6月—2008年6月儿科脑瘫门诊和脑瘫病区病例890例分为观察组450例和对照组440例。所有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病例中都采用西方医学Vojta疗法,Bobath技术和神经发育疗法(NDT),上田法作为基础康复疗法,治疗组加用捏脊、针灸、理疗、穴位封闭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的情况。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地西泮治疗,观察组接受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CD4~+、CD8~+和CD4~+/CD8~+淋巴细胞亚群,NSE和S-100β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NSE、S-100β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为脑障碍综合征、癫痫、共济失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小儿热性惊厥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琴  张智香  王瑛  于会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2221-2222
目的:探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60例脑瘫患儿为研究组,结合使用Bobath法和Vojta法治疗。60例脑瘫患儿为对照组,采用Bobath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53例(88%),对照组总有效42例(70%)。结论: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儿童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达到儿童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标准的患儿23名,根据患儿家属的治疗选择,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传统康复疗法、物理因子疗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儿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评估量表对患儿抓握功能及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WeeFIM)对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Peabody精细运动评估量表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在Peabody精细运动评估量表及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评分均有提高,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儿童上肢康复机器人能够有效提高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配合悬吊训练对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0月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经儿童感染科确诊为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共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悬吊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增加作业疗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步行能力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康复功能以3级和4级为主,优于对照组的以1级、2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4,P0.05);观察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作业疗法配合悬吊训练治疗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