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采取颅骨牵引,早期全麻下颈椎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27例,其中9例行前路撬拨复位,2例行同期后路解锁复位。术后随访3~12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依脊髓功能损伤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6和12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脊髓功能损伤分级标准分别改善1~2级。结论:颅骨牵引结合早期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早期手术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并可避免因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2.
班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48-3350
目的观察单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前路复位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单纯颈椎后路手术并颈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SIA)情况、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以及颈椎后凸畸形科布角。结果观察组ASIA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椎间隙高度占正常椎间隙高度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应用单纯颈椎后路手术治疗利于改善ASIA分级,增宽椎间隙,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髂骨块结合颈前路手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楔形压缩骨折并关节突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单节段下颈椎楔形压缩骨折并关节突绞锁行自体髂骨块结合颈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并定期复查X线及CT,通过测量椎间隙高度、下颈椎Cobb角及Bridwell椎间融合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程度,根据ASIS评级分析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根据JOA评分分析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8)min,术中出血量(30±5)ml,切口均Ⅰ/甲愈合。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10.6个月。于术后定期复查X线及CT,术后椎间隙高度及下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Ⅰ和Ⅱ级融合27例,Ⅲ级融合3例。ASIS分级除2例A级功能未改善外,其余较术前提高1~2级,术后JOA得分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采用自体髂骨块结合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单节段楔形压缩骨折并关节突绞锁,椎间融合良好,有效地恢复颈椎序列及椎间高度,稳定脊柱,缓解神经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路减压固定植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椎板植骨+前路减压椎间钛网植骨并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均手术成功,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死亡,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级:A级5例,B级6例,C级3例,D级4例。结论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绞锁患者早期行前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有利于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恢复正常的颈椎序列,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早期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能量损伤致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实施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进行评价并讨论。方法 手术分两步进行:(1)局麻+颈丛麻醉,先行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撬拨复位,棘突间双股“8”字钢丝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2)前路椎间减压自体髂骨块移植Orion带锁钢板固定。结果 术后经3~36个月随访,X线片示16例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全部复位,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6个月后植骨全部融合,无钢丝、钛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 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具有容易复位,稳定性好,植骨易融合,便于术后护理和功能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多采用牵引复位、颈椎后路减压固定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对于骨折脱位所造成的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颈椎前后柱均遭到严重破坏,以及颈椎骨折脱位牵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的患者,上述手术方法均无法彻底减压,解除脊髓压迫,恢复脊柱正常序列及重建稳定性。且在复位过程中存在加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我院自2003年7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螺丝钉固定联合后路减压复位植骨侧块钢板固定的方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1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大重量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绞锁的复位效果,降低并发症与风险。方法23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绞锁患者,在患者清醒情况下,采用C臂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进行复位,观察复位情况与并发症,随访2~2.5年,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22例复位成功,1例(为不全瘫)复位失败改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后椎管内有压迫或不稳的7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余的均采用牵引治疗,所有患者牵引过程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随访2~2.5年左右,神经功能恢复(1.06±0.73)级。结论C臂监视下大重量颅骨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绞锁的复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占妍 《浙江医学》2010,32(8):1276-1277
下颈椎骨折脱位常伴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交锁或相应节段椎间盘突出,以及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在搬运或解锁(复位)过程中常会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或恶化。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均不能达到彻底、有效的减压。我院自2000年2月至2009年10月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32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小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小关节突交锁37例.56例合并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分类标准(ASIA)[1]:A型5例,B型21例,C型23例,D型7例.所有患者入院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在全麻下行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前路减压Cage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损伤节段椎体次全切钛网植入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病例中,53例获得完全复位,成功率88.33%,7例达到90%复位,复位效果尚满意.所有患者完全复位,无大血管、食管意外损伤;5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予以激素、雾化治疗后逐渐恢复;2例ASIA A级患者于术后15、19 d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余58例患者均获得18 ~ 30个月随访,平均24个月.按ASIA分型,3例A型治疗前后无变化;B型21例,转为C型13例、D型5例;C型23例,转为D型13例,E型8例;D型7例,均转为E型.结论 全麻下颅骨牵引复位配合颈前路减压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和或钛网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5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但可充分减压、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得到即刻的稳定和重建,而且可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如伴有关节突绞索,前路复位的成功率往往明显下降,常需要行后路手术来复位,再行前路融合,这样使得手术时间延长,创伤增加,难度加大,并发轴性痛的几率提高.为克服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复位困难的问题,笔者在对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发明了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器,使大部分关节突交锁患者前路复位成为可能,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其中3例同期后路复位及减压。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个月~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改善1.2级、1.32级和1.36级。结论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即刻的稳定和重建。手术不仅可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32例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其中新鲜损伤25例,陈旧性损伤7例,采用持续颅骨牵引,经前路或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无脊髓损伤加重,神经根症状获得改善;骨折脱位完全复位;随访3~12(7.8±0.3)个月,植骨完全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结论 对于无脊髓损伤型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持续颅骨牵引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手术应以前路手术为基础,达到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及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对于术前不能复位的患者,应首先应用后路手术解除后路阻碍复位因素,协助前路手术时复位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颅骨牵引加颈前路手术治疗牵张屈曲型下颈椎脱位的疗效。方法8例C型牵张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经颅骨牵引复位,取颈前路横切口,环锯法摘除破碎椎间盘,术中牵引下进一步复位,取髂骨植骨及AO带锁钢板固定。结果8例病人植骨均愈合,颈椎曲度满意,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颅骨牵引加颈前路手术治疗牵张屈曲型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椎骨折脱位病患2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手术给予治疗,并结合患者特点在围手术期实施个体化优质护理.结果 良好的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护理后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18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在手术护理治疗后脊髓功能均恢复至D级以上,而6例完全性脊髓受损病患在治疗护理后其中3例上肢疼痛麻木缓解,3例肌力有所恢复.通过术前术后对比Frankel分级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复位减压植骨手术中疗效确切,个体化优质护理有效保证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及手术安全性,促进病患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推.  相似文献   

17.
李刚  孙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630-4630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12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钛网植骨及ORION钢板前路固定前后路联合与后路双侧侧块钢板固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6个月,骨折、脱位复位理想,植骨术后3个月~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严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选择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获得满意的复位、神经功能改善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2例均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ORION钢板内固定,按神经系统功能分级Frankel分级,于手术前、术后进行分级评定。结果12例患者平均随访14.5个月。骨折、脱位复位均满意,椎体高度稳定性良好,植骨术后3~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一级左右。结论严重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选择经前路手术治疗、复位。神经功能的改善及稳定性的重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42例颈椎骨折、脱位并颈髓损伤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并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植骨术后3个月均获骨性融合,骨折、脱位全部减压彻底,复位满意。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和钛钢板内固定并应用大剂量的激素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是治疗颈髓损伤的有效方法,颈髓减压彻底,内固定可靠,神经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0.
钟传山  曹副才  罗肖 《西部医学》2007,19(4):604-605
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前均行颅骨牵引,颈托保护复位;术中行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骨移植及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对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神经功能恢复质量除1例A级无恢复外,86例1-2级的恢复,其中16例全部恢复。结论下颈椎骨折早期行颅骨牵引复位,并在牵引下早期行手术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及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是一种实用、疗效满意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