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我们人类的肠腔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和他们的代谢产物共同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及免疫反应。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物能够通过干预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机制来调控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与进展程度,并且可以根据肠道菌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评估罹患哮喘的风险。因此利用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治疗哮喘的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但对其作用效果存在一定分歧。研究发现,中药黄芪对于肠道菌群存在调节作用,同时又可以干预哮喘发生的免疫环节。因此,探讨中药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在哮喘治疗中的具体机理有利于揭示"肺-肠-菌"轴的内在联系。目的在于彰显黄芪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肺-肠-菌"轴的功能最后起到治疗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湿疹是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Th1/Th2失衡为主的细胞免疫调节异常是湿疹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1].婴儿期湿疹的高发可能与婴儿肠道菌群建立迟缓或肠道菌群平衡破坏而引发的免疫功能和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2].肠道定植的双歧杆菌能诱导局部和全身的辅助性T细胞应答向Th1方向偏倚,有助于机体Th1/Th2平衡的实现[3].计算B/E比值即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的比值,可反映儿童肠道的功能状况以及对健康的影响,已作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的指标应用于临床.本研究从湿疹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的变化探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湿疹的机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湿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建胃灭幽浓缩剂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燕  马红  闫伟 《北京中医》2006,25(8):484-485
幽门螺杆菌(Helieobaeter Pylori,Hp)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患,其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许多研究证实,Hp感染不仅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还会引起胃外的疾病,如引起血管内皮炎性改变,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笔者在大量临床工作的基础上,拟定了建胃灭幽浓缩剂,用于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一种复杂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系统障碍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等诸多因素有关,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临床上主要以口服药物、碘131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虽能发挥一定疗效,但存在手术风险和药物副作用。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疗效稳定、多靶向调节、副反应少的治疗特点,防治AITD方面疗效确切、优势独特。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介导炎症引起免疫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介导免疫抑制,Th17和Treg协同维持着机体免疫微环境的平衡。在AITD进展期间,引起炎症的Th17可呈现高水平,而介导免疫抑制Treg水平相对减低,恢复两者平衡在AITD的炎症和免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中医药领域以Th17/Treg轴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中医药干预AITD中Th17/Treg平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表明干预Th17/Treg信号轴是治疗AITD的重要作用机制。笔者就前人关于中药单体、中药成分和中药复方对AITD中Th17/Treg细胞轴干预作用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主要从干预相关炎性因子分泌、调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抗体滴度及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归纳阐述,有利于人们更为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医药干预AITD中Th17/Treg平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中医药防治AIT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其病程长且难以治愈,发病率逐年上升。辅助性T细胞17(Th17)是免疫促进细胞之一,而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种免疫抑制细胞,Th17和Treg细胞共同维持着机体免疫微环境的平衡。在UC进展期间,引起炎症的Th17群体通常增加,而抑制Th17活性的Treg减少。其中,Th17介导免疫应答反应,Treg介导免疫抑制,两者协调平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和免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UC的西医治疗虽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副作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方便的剂量调节,以及部分价格过高限制了他们的临床应用。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治疗特点,在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近年来,中医药领域以Th17/Treg平衡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中医药干预UC中Th17/Treg平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和实验证据明确表明干预Th17/Treg是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主要对前人关于中药单体、组分或有效成分、中药复方对UC中Th17/Treg平衡的干预作用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有利于人们更为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医药干预UC中Th17/Treg平衡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设计抗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VA的发生与非特异性气道炎症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涉及环境、遗传、免疫等因素。近年来,中医药在CVA治疗中的优势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尤其在调节免疫平衡缓解CVA患者咳嗽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由CD4+ T细胞分化而来,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是CVA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新热点,也是中医药治疗CVA的潜在关键靶标。Th细胞亚群生理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维持促炎细胞因子与抑炎细胞因子平衡的呼吸道免疫稳态。CVA发病阶段,未成熟的辅助T细胞(Th0)受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类型影响分化为Th1、Th2、Th17、Treg等细胞亚群,Th2细胞增殖引发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Th17细胞过度分化诱发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的产生。Th1/Th2、Th17/Treg细胞在数量及功能上相互制约,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易加剧炎症反应的产生,恢复免疫平衡对CVA的气道抗炎治疗尤为重要。该文对Th1/Th2、Th17/Treg失衡与CVA发病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同时对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调控免疫失衡治疗CVA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为揭示中医药调节免疫平衡治疗CVA的科学内涵及CVA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常见的病因。对Hp感染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伏邪理论与Hp感染的相关性及基于伏邪理论论治Hp感染进行了概述。提出正气不足、脾胃湿热、同气感召均为Hp感染的内在原因;伏气留滞于胃,是诱发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物质基础。Hp的感染定植、细胞毒素、免疫反应等因素导致胃黏膜损伤致病的过程,与伏邪致病的规律相契合。提出了益气扶正、驱邪解毒,清泄湿热、逐邪防伏,托毒化瘀、截断传变的治则,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参考文献68篇。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中的脾并不是单纯的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附加了消化和免疫等多种人体生理功能的脏器。中医理论认为脾有运化、统血、升清功能,脾主运化是其核心,是整个饮食物代谢以及营养吸收过程的中心环节,其生理功能与机体消化吸收、能量供应、水液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包含小肠泌别清浊和大肠传导的功能;现代解剖学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免疫应答的功能,两者具有相关联的部分。在人体的胃肠道里共存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群中绝大部分参与了脾、胃、大肠、小肠等的生理活动。文章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阐述了脾主运化、肠道菌群与心力衰竭三者的关系,脾失健运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组群的改变,是引起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因素。西医多靶点的治疗方式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不谋而合,依据心力衰竭证型辨证施治,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发挥中医药多靶点、辨证论治及未病先防的优势。脾主运化的正常与否和肠道菌群微生物稳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学界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心力衰竭患者体内代谢物的变化,以肠道微生物稳态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切入点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免疫应答失控。脓毒症时免疫亢进与免疫抑制同时存在,Th17细胞和Treg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免疫稳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实验与临床均证明Th17/Treg免疫失衡与脓毒症发病和病程进展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中医药作为脓毒症防治领域的新途径,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主要介绍中医药对脓毒症Th17/Treg免疫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4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684例,试验组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纳入文献均以临床症状改善、Hp根除率、不良反应等作为评价指标;Meta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病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优于单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 4.75,95% CI(2.36,9.55),P < 0.0001]、[OR = 2.80,95% CI(1.90,4.13),P < 0.00001],与对照组相比,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可提高患儿Hp根除率[OR = 2.21,95% CI(1.04,4.72),P = 0.04]。结论 与单用西药相比,联合口服半夏泻心汤加减能缓解患儿腹痛(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该方有一定的抑杀Hp的作用,联合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p的根除率,但与成人中西药联合治疗,既可增强西药对Hp的根除率,又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且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4例VG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组(28例)、脾胃湿热组(17例)、瘀阻胃络组(20例)和脾胃虚寒组(29例);另选慢性轻度非活动型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阴性者30例作为对照组。14C同位素标记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胃黏膜组织HIF-1α、VEGF和COX-2表达情况。结果VG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37.23%(35/94);脾胃湿热组(76.47%)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组(32.14%)、脾胃虚寒组(31.03%)和瘀阻胃络组(20.00%)(P<0.01)。不同证型组VG患者胃黏膜HIF-1α和COX-2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5),其中瘀阻胃络组HIF-1α表达最高,脾胃湿热组COX-2表达最高。脾胃湿热组和脾胃虚寒组VEGF表达较对照组和肝胃不和组均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VG患者病灶部位黏膜HIF-1α、VEGF和COX-2表达及Hp感染均有一定变化,HIF-1α在瘀阻胃络证中表达最强,VEGF、COX-2的表达及Hp感染在脾胃湿热证最高,具有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三联疗法联合中药治疗胃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素娟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63-2364
目的:对胃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应用中药联合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86例胃部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接受三联疗法治疗的对照组和在三联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每组43例。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显著提高(P<0.05),故观察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HP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部HP感染患者联合应用中药及三联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西药的联合应用成为新的治疗措施。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胃镜下黏膜表现进行辨证分析。中药从宏观着手,改善患者机体内环境,西药从微观出发,以三联或四联疗法为基础消灭Hp,两者宏观与微观联合,相辅相成,既提高了Hp根除率,又可防止Hp反复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50例住院患者,在泰安市中医医院健康体检者中选择健康对照组35例。健康对照组35例停用一切影响免疫功能药物半个月以上。治疗组50例参麦注射液40m L+5%葡萄糖200m L静滴,1次/d,一般支持治疗,胃黏膜屏障功能加麦滋林-S、硫糖铝;胃排空低下加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胃酸分泌过多加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等;CAG合并Hp加胶态铋、抗生素、甲硝唑等。连续治疗14d为1疗程。观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 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C3b RR低于对照组(P0.01,P0.05),Hp阳性低于Hp阴性、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组RBC-ICR高于对照组(P0.01,P0.05),Hp阴性组低于Hp阳性(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可明显改善红细胞免疫功能,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中益胃汤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证属脾胃湿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进行6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88例慢性胃炎伴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予清中益胃汤加四联药物,对照组只给予四联药物口服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四联药物均服用2周,治疗组清中益胃汤口服6周,即在四联停药后继服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病变黏膜分级疗效评价、Hp阴转率、中医症状积分及服药后安全性指标。[结果]最终纳入合格病例共81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1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状积分、病变黏膜分级疗效评价、Hp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清中益胃汤能有效提高Hp的阴转率,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黏膜修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枳实消痞丸配合西药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西药合用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5% NaHCO3溶液及幽门螺杆菌国际标准菌株SS1灌喂BALB/c小鼠,建立Hp感染动物模型.对造模动物分别投以中药、西药和中西药联用,分别采用HE染色、TUNEL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胃黏膜损伤程度(LI)、细胞凋亡指数(AI)和Fa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3个治疗组均能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Fas蛋白的过高表达,模型组表达为(28.30 ±2.36)%,抑制程度中西药合用组>西药组>中药组[Fas表达依次为(15.50±2.39)%,(22.0±1.90)%,(25.90±2.34)%];3个治疗组对胃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西药合用组强于单用中药组、西药组[LI依次为(1.10±0.18),(1.80±0.25),(1.30±0.26)分];3个治疗组能对抗Hp所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加,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合用组AI依次为(16.60±1.74)%,(11.60±1.11)%,(8.70±0.88)%,(5.10±0.67)%,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对细胞凋亡和胃黏膜上皮细胞Fas蛋白表达的抑制可能是枳实消痞丸合用西药三联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肺肠微生态平衡在人体防御感染、调节免疫和调节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论述了肺肠的关系以及肺肠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从而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是呼吸道感染的机制之一。并且进一步论证了中医药中的健脾方剂能够通过增加肠道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减少致病菌所释放的内毒素以及炎症介质,起到增强肠黏膜屏障的免疫保护和降低抗生素的耐药性等作用,从而减轻呼吸道感染,增加临床疗效。健脾方剂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将成为临床治疗呼吸道感染新的切入点,这为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王康敏  叶晓霞 《新中医》2022,54(2):57-60
目的:观察自拟舒肝健脾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胃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6例肝郁脾虚型胃溃疡患者作回顾性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等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西药+舒肝健脾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A组用自拟胃溃疡汤、雷贝拉唑,B组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结果:A组上腹疼痛消失比B组更快,幽门螺杆菌(Hp)消除率更高(P0.01)。结论:中西药合用症状缓解快、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高,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