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两种主要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与 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 患者CD10、bcl-6、MUM-1三种蛋白的表达, 以Hans等的分型原则将其划分为GCB和非GCB亚型,比较GCB亚型与非GCB亚型DLBCL的OS.结果 70例DLBCL中,17例(24.3%)CD10阳性,24例(34.3%)bcl- 6阳性,41例(58.6%)MUM-1阳性.GCB 25例(35.7%),ABC 45例(64.3 %).GCB亚型DLBCL的OS明显高于非GCB亚型(P= 0.003).结论 免疫表型亚分型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并可有效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肿瘤坏死因子β(Tumor necrosis factorβ,TNF-β)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1例DLBCL和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TNF-α、TNF-β的表达情况.结果 TNF-α和TNF-β在DLBCL有不同程度的表达.TNF-α、TNF-β在61例DLBC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25%(52/61)和59.02%(36/61).TNF-α、TNF-β在DLBCL亚型中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TNF-β在DLBCL中non-GCB(非生发中心型)中表达高于GCB(生发中心型).TNF-α、TNF-β在性别、民族、年龄、部位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和TNF-β在DLBCL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TNF-α、TNF-β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表达于滤泡生发中心细胞,副皮质区的免疫母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TNF-α和TNF-β在DLBCL中的高表达,可能与DLBCL的发生、发展有关,且有助于DLBCL不同亚型的诊断和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10、BCL-6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89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及MUM1在89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24%(10/89)、29.21%(26/89)、62.92%(56/89).其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 ,GCB)16例(17.98%),非生发中心型(non- 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73例(82.02%).CD10、BCL-6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结论:CD10、BCL-6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淋巴结外T细胞性淋巴瘤(T-ce ll Lymphoma,TCL)中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同CD56表达关系.方法:对15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33例淋巴结外T细胞性淋巴瘤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s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面抗原CD56的表达.结果:淋巴结外T细胞性淋巴瘤中EBERs和CD56表达率分别为63.6%(21/33)和24.2%(8/33),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EBERs和CD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5)和26.7%(4/15).EBERs和CD56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表明EB病毒高度感染淋巴结外T细胞性淋巴瘤,可能是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EB病毒感染同CD56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bcl-2/IgH基因重排与分子亚型生发中心样(GC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半巢式PCR对60例DLBCL的bcl-2/IgH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同时采用免疫组化SP法在组织微阵列上同步观测CD20,CD10,Bcl-6,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突变体)1 (MUM1)的表达,进行GCB和非生发中心样(non-GCB)分子分类.结果: 经常规法扩增bcl-2/IgH,有6/60例DLBCL bcl-2/IgH阳性;在6例阳性样本中,采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扩增,经克隆及测序证实5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1例为人类第19号染色体BAC 331191基因的片段.60例DLBCL CD20表达全部阳性;CD10,Bcl-6, 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46.7%,61.7%;GCB 32(53.3%)例,non-GCB 28(46.7%)例.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的病例均属GCB分子亚型, 且与CD10表达有显著性相关(P=0.012),而与Bcl-6及MUM1表达无相关性.结论:使用本组设计的半巢式PCR可提高bcl-2/IgH基因重排检测的准确性.bcl-2/IgH基因重排的检测可协助确定部分GCB分子亚型的DLBCL.  相似文献   

6.
赵盼盼  胡欣  郭莉  刘炜  李妍  杨顺娥 《广东医学》2014,(16):2552-2555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汉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患者不同免疫亚型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确诊的维吾尔族、汉族DLBCL患者167例,应用Hans分型方法分为GCB和non-GCB型,研究维吾尔族、汉族两免疫亚型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IPI评分、结外受侵情况、Ann Arbor分期、CD10、Mum-1及免疫亚型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年龄、结外受侵及免疫亚型可独立影响DLBCL患者的预后,P值分别为0.007、0.000和0.001。结论 GCB型较non-GCB型预后好;民族与预后之间无相关性;老年、高IPI评分、有结外受侵、Ⅲ期和Ⅳ期、CD10阴性、Mum-1阳性及non-GCB型的DLBCL患者预后差;年龄、结外受侵情况和免疫亚型是DLBC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其B细胞来源。方法:对63例DLBCL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X-5、CD20、CD79a、CD3、CD43、CD45RO、CD15、CD30、CK、EMA和ALK,同时对其中的24例淋巴结内(结内)DLBCL病例检测CD10、BCL-6、MUM-1。结果:DLBCL中位发病年龄52.9岁,淋巴结内外均可发生,结内DLBCL主要累及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结外主要累及胃肠道、扁桃体、口咽环;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受累器官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DLBCL的组织学变型:中心母细胞型48例、免疫母细胞型11例、间变大细胞型3例、富T细胞/组织细胞型1例。63例DLBCL均表达PAX-5、CD20和CD79a,3例间变大细胞型DLBCL均表达CD30。24例结内DLBCL病例CD10、BCL-6、MUM-1表达率分别为25.0%、45.8%、58.3%;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9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15例。结论:DLBCL是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掌握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  相似文献   

8.
朱君涵  胡欣  李妍  梁霄  马小平  杨顺娥 《广东医学》2014,35(15):2357-2359
目的 分析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学亚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为DLBCL的患者167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Hans法则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两类免疫亚型,采用x2检验分析临床资料与免疫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维吾尔族中GCB亚型占34.4% (22/64),non-GCB亚型65.6%(42/64).汉族中GCB亚型占33.0%(34/103),non-GCB亚型占67.0% (69/103).维、汉族DLBCL患者免疫亚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56).汉族DL-BCL年龄、IPI评分与免疫学亚型有关(P<0.05),Non-GCB亚型的维、汉DLBCL患者临床特征在年龄、B症状、IPI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族DLBCL不同亚型中年龄、IPI评分比较有差异;Non-GCB亚型中维、汉在年龄、IPI评分、B症状方面比较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BCL-6基因重排在广西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不同免疫类型中的发生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26例结外DLBCL进行CD10、BCL-6、MUM1、Ki67检测,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结外DLBCL分为生发中心样(GCB样)和非生发中心样(非GCB样)两个免疫亚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BCL-6基因重排.结果 126例DLBCL中,GCB样型48例(38.1%),非GCB样型78例(61.9%).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42.9%(54/126),其中GCB样型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31.3%(15/48),非GCB样型的BCL-6基因重排阳性率50.0%(39/78),非GCB样型的基因重排阳性率高于GCB样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GCB样型还是在非GCB样型中BCL-6基因重排与Ki67表达均未表现出相关性(P>0.05).结论 结外DLBCL以非GCB样免疫类型占多数,两种亚型中均有一定比例发生BCL-6基因重排,其中预后较差的非GCB样型发生该基因重排的概率更高,提示该基因异常对结外DLBCL患者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在GCB样型和非GCB样型中,BCL-6基因重排与Ki67表达均未表现出相关性,提示BCL-6基因重排可能并未对结外DLBCL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起到直接或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明华  翁阳  罗志飞  吴媛媛  王林海 《广东医学》2011,32(16):2183-2185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分化特点.方法 收集108例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内56例,结外5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Bcl-6、Mum-1和LMP-1的表达,对淋巴结内、外DLBCL瘤细胞分化特征及与EBV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结内组以生发中心型(GCB)分化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3种多药耐药蛋白P-gp、LRP、MRP1在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两种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选择我院经病理证实的DLBCL初治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CD10、Bcl-6、MUM-1的表达,将其分为GCB和non-GCB两种亚型。免疫组化检测P-gp、LRP、MRP1在每个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其在GCB和non-GCB两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共收集DLBCL患者37例,免疫组化检测分为GCB亚型17例,non-GCB亚型20例。P-gp、LRP、MRP1在DLBCL的表达率分别高达62.2%、94.6%、62.2%,在两组亚型中的表达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1.0,P=0.49,P=1.0)。结论:初治的DLBCL中GCB和non-GCB两种亚型的预后差异与P-gp、LRP、MRP1这3种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分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为DLBCL的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石蜡切片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MUM-1、bcl-6和CD10的表达,将116例DLBCL分为GCB型及非GCB型,分析其与淋巴结外浸润、临床分期、B组症状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16例患者中,非GCB型与GCB型分别为81例和35例。非GCB型DLBCL中始发于淋巴结外组织或者发生结外浸润占81.5%,Ⅲ、Ⅳ期占81.5%,有B症状者占76.6%;GCB型中始发淋巴结外组织或者发生结外浸润占20%,Ⅲ、Ⅳ期占25.8%,有B症状占3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学亚型与病情进展和恶性程度存在一定关系,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10余年间确诊为EB病毒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4月期间所有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组织学活检确诊为DLBCL的62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将其中EB病毒阳性的DLBCL患者15例纳入本研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EB病毒阳性的DLBCL患者的形态学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电话随访患者。结果 623例DLBCL患者,男性332例,女性291例,中位年龄为59岁。EB病毒阳性的DLBCL的患者15例,占比为2.4%,男女比例为1.14∶1;形态学以免疫母细胞型为主;Han’s分型GCB型2例,non-GCB型13例;15例EB病毒阳性的DLBCL的患者中Ann Arbor分期早期4例,晚期11例;随访期间死亡6例,均为Ann Arbor分期晚期(Ⅲ~Ⅳ),生存时间在(5~54)个月之间,中位生存期为23.5个月。结论 新疆地区EB病毒阳性的DLBCL患者形态学特征以免疫母细胞型为主,免疫分型以non-GCB型为主,晚期患者占多数,且死亡率高,采取综合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0、BCL-6、BCL-2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分型中的作用及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70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BCL-2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BCL-2及MUM1在70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1%(19/70)、35.7%(25/70)、34.3%(24/70)、48.6%(34/70),根据其四种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分类,70例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GCB)占40%(28/70),非生发中心型(non-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占60%(42/70)。CD10、BCL-6、BCL-2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CD10、BCL-6、BCL-2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 ymphoma,DLBCL)免疫学亚型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汉族患者中的分布、发病特点及其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07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维族、汉族DLBCL患者23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采用Hans和Choi2种免疫表型分型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观察维族、汉族DLBCL免疫表型分布及与免疫表型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 (1)采用Hans法则对142例汉族DLBCL进行分型,31例(21.1%)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11例(78.90A)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采用Choi法则进行分型,26例(18.30%)为GCB型,116例(81.70%)为non-GCB型。91例维族DLBCL经Hans法则分型后显示20例(21.98%)为GCB型,71例(78.02%)为non—GCB型;经Choi法则分型后显示15例(16.48%)为GCB型,76例(83.52%)为non—GCB型。维族、汉族DLBCL均以non-GCB型多于GC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LBCL中non-GCB型Ann Arbor临床分期、LDH、B症状、结外侵犯者均多于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族、汉族DLBCL均以non-GCB免疫学分型占绝对优势,无民族差异;DLBCL中临床分期、LDH、B症状和结外脏器侵犯与免疫学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8-22+封三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表达情况,分析CDC6 mRNA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60例DLBCL病例,以同期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CR(real-time PCR)检测其CDC6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DC6 mRNA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C6 mRNA在DLBCL中的表达量(0.441±0.070)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0.113±0.029)显著增高(P0.05);CDC6 mRNA在DLBCL中的上调与Hans分型中non-GCB亚型存在相关性(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临床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245 U/L)、贫血(Hb100 g/L)、Hans分型non-GCB亚型均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贫血、non-GCB亚型是影响DL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0.001;0.022)。结论 CDC6 mRNA表达与淋巴瘤关系密切,高表达CDC6 mRNA可能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叉头框转录蛋白1(FOXP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存档的40例DLBCL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组织中FOXP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经R-CHOP方案治疗后的临床预后关系,另以4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40例DLBCL组织中FOXP1阳性表达率为50.0% (20/40),显著高于对照组17.5% (7/40),),x2=9.488,P=0.002.其中生发中心(GCB)型DLBCL为14.3%(2/14),非生发中心(non-GCB)型为69.2%(18/26),x2=10.898,P=0.01.FOXP1的表达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病理分型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显示FOXP1阳性表达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S)较阴性表达者缩短(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临床分期、IPI评分、病理分型及FOXP1的表达与患者生存期(PFS和OS)均相关(P<0.05);多因数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RR=1.103,95%CI:0.002~2.740,P=0.001),(RR=0.984,95%CI:0.019~2.666,P=0.002)]和FOXP1的表达[(RR=0.315,95%CI:0.035~0.965,P=0.042),(RR=0.385,95%CI:0.119~0.834,P=0.020)]是PFS和OS独立的预测因素.结论 FOXP1高表达于non-GCB型DLBCL,且可能是DLBCL的一个独立预后指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198例初诊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基本临床特征、免疫学亚型、CD5、Bcl-2、Ki-67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61例行免疫学亚型检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发病率(67.08%)显著高于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32.92%)。134例行Bcl-2检测,阳性表达率为73.88%。84例行CD5检测,阳性表达率为19.05%。165例行Ki-67检测,其中有92.73%的患者Ki-67表达>50%。GCB型与non-GCB型患者在相关临床特征及肿瘤细胞CD5、Bcl-2、Ki-67表达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组症状、PS评分、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免疫学亚型、CD5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均影响DLBCL患者的生存时间。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DLBCL肿瘤细胞来源与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B(NF—KB)、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NF—KB、cMYC的表达,并分析其与DLBCL的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NF—KB在DLBCL中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亚型有关,cMYC在DLBCL中表达与病理亚型有关。NF—KB在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CB/ABC)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生发中心(GCB)亚型,它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MYC在ABC—DLBCL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CB—DLBCL亚型,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ABC—DLBCL亚型,NF—KB、cMYC的表达与生存相关。在GCB—DLBCL亚型中,NF—KB和cMYC的阳性或阴性表达与总生存不相关。结论NF—KB、cMYC在ABC—DLBCL亚型表达率高于GCB—DLBCL亚型,同时可能是影响ABC—DLBCL亚型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蛋白水平上研究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子分型的蛋白表型特点,为DLBCL的病理诊断、预后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DLBCL标本52例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在形态学分型的基础上,利用CD10、MUM1和bcl-6免疫标记对DLBCL进行分子分型,分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样组(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样组(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分析其在DLBCL中的构成比,及CD10、MUM1和bcl-6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DLBCL中,non-GCB的构成比超过GCB(69.2%/30.8%);统计学分析表明,GCB组间CD10、bd-6、CD10/bcl-6的表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CD10的表达率最高,bcl-6其次,CD10/bcl-6最低;non-GCB组间MUM1、MUM1/bcl-6的表达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我国的DLBCL多起源于后生发中心B细胞,以non-GCB为主,预后较差。DLBCL在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