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文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07-1609
目的研究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胸腰椎后侧正中切口入路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 a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加快术后恢复,促进骨折愈合,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3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1年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 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椎旁肌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有效纠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伤椎前缘高度,纠正后凸畸形,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0月62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按照就诊单双数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表现、肌酸激酶水平及疼痛(VA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且术后24h、48h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3d、5d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明显效果,操作简单,疼痛低,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5-7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段雄体骨折手术技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推体骨折患者61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9.0岁;后正中入路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1~53岁,平均37.0岁.比较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32例,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经伤椎固定,对照组采取常规跨伤椎固定。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伤口长度,并发症的发生率;测量两组不同时间段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伤口长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周、3月、6月、1年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Danis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助于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以及脊柱矫形度的维持,对于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 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0.05),术后1周患者 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末次随访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为(19.4±2.6)分。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2例椎管内渗漏发生,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 PVP 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腰痛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6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15±35)mL,所有观察对象均接手X线片检查,结果证实,患者术后椎体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显著改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VAS评分结果、椎体Cobb角、椎体中央和前缘高度压缩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段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骨折部位功能的恢复,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尹永涛  沈凯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795-1796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新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术前,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提升骨折复位效果,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2.
闵银川  喻元  孙根发 《吉林医学》2011,32(23):4861-4862
目的:观察选择椎弓根完整伤椎置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段多节段爆裂性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椎弓根完整伤椎经伤椎置钉治疗18例胸腰段多节段爆裂性骨折。结果:随访18个月,术前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矫正有统计学意义,骨折复位满意,无其他并发症。结论:选择性经伤椎置钉治疗多节段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增加了脊柱胸腰段损伤的稳定性,降低了内固定断裂、松动的风险,减少脊髓再损伤,是治疗胸腰段多节段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与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收治的8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治疗,试验组术式选择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伤椎Cobb角矫正率),对比其术后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入的78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采取短节段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的观察组,各39例,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围手术期指标相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无明显差异,术后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值得于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椎弓根轴形内固定,观察组采用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术后观察并随访2组的近期疗效(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椎管占位及椎间盘退变)和远期疗效(矫正丢失情况、脊髓损伤恢复、腰部疼痛情况、侧块和螺钉断裂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和椎管占位均获得矫正(P<0.01),但术后观察组的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1),椎管占位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伤椎椎间盘上下间隙的退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伤椎前缘和Cobb’s角的矫正丢失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脊髓损伤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腰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2例发生侧块和螺钉断裂,4例螺帽松动,而观察组未发生断钉、断棒情况,仅1例发生椎弓根钉松动。结论: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近远期效果较好,可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韩红福 《当代医学》2016,(18):73-74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8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椎旁肌组(43例)和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传统组(37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率、术后引流率、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椎旁肌组的手术时间(75.3±17.9)min、术中出血量(13.9±40.6)mL及术后引流量(84.6±24.8)mL显著少于传统组[(92.8±14.9)min、(231.3±35.3)mL、(160.4±44.5)mL](P<0.05)。椎旁肌组的术后2、3周的疼痛VAS评分[(2.8±0.4)、(1.1±0.3)]显著低于传统组[(4.3±0.7)、(2.9±0.7)](P<0.05)。2组的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法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法,具有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更易恢复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的94例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经CT胸片检查患者均在胸腰段骨折,据手术入路部位不同分两组,各47例,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实验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相关临床指标和术后恢复进展。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引流量、卧床时间、出血量和高度矫正率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实验组术后病灶Cobb凸角和va 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处脊柱骨折经过椎旁肌群间隙入路相比较传统的后方正中入路治疗患者恢复情况好,组织伤害小,围手术期参数记录优,具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1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评估两组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比较两组手术和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腰背疼痛NR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腰椎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两组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3d两组CK-MB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7d两组CK-MB水平均逐渐恢复,且明显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两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腰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对骨折复位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并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5年1—12月在该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数字抽签的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均分布有25例患者.对照组施行侧路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观察组施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对比两组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以及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以及Cobb角分别为(93.65±2.13)%、(95.39±2.53)%、(7.48±0.5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7.31±1.87)%、(89.17±1.42)%、(9.26±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为(2.47±1.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9±1.6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患者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植入融合手术治疗,可有效促进椎体高度的恢复,减轻患者的疼痛,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伤椎置钉复位脊柱骨折是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的外科技术。胸腰段骨折微创手术的目的是减少创伤、融合固定节段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文中探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该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患者24例,选择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伤椎及邻近节段,通过术中操作矫形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及健康调查简表( the MOS item short-form health sutvey, 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伤椎的高度丢失及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均>1年,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7.65±0.13)、(1.54±0.07)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90.21±2.02)、(117.21±1.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可有效改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影像学评估提示患者的脊柱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技术可有效矫正伤椎高度丢失和脊柱后凸畸形,手术损伤小,融合固定节段少,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