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献血方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偿献血是各国血液事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正处于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转化的过渡时期,存在着无偿献血、有偿献血、计划献血和亲友互献血等多种献血方式,献血方式的发展趋势是:无偿献血膛步取代有偿献血,逐步清除亲友互助献血,计划献血也瘵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黄虹  胡继征  高俐 《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12-1213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对33489人次无偿献血者中480例发生献血反应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献血量与献血反应程度不成正比关系。结论 献血量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应重视献血者心理素质、精神因素及身体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分析金华市城镇设立13处固定献血点情况及效果.方法:对13处固定献血点布局、献血人数、停放时间、附近标志性建筑、宣传形式等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金华城区2个固定献血点,地处繁华中心商圈的江北献血点日均献血人次多于江南献血点;县级城区3个固定献血点,宣传工作开展较好的武义献血点日均献血人次明显多于其他两处;乡镇农村5处固定献血点,献血工作开展较早的孝顺镇日均献血人次多于其他4处;高校献血点的设立大大方便学生献血,目前高校学生占自愿献血人群20%左右.结论:固定献血点的选址非常重要,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城区设在交通便利、显眼、人流量集中的市区商圈中心、超市附近,乡镇设在农村逢集市农民赶集途经之处,效果会更好.应充分利用优势,在无偿献血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献血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淮安市互助献血与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血液在献血前筛查结果和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类型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3207例互助献血与58264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在献血后分别对2165例互助献血与54920例普通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种献血类型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中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互助献血组血液筛查结果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献血后两种献血方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仍应是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亲友互助献血在献血前应加强征询、体检化验,只能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临时补充.  相似文献   

5.
陈玉娟 《现代保健》2010,(34):78-79
目的分析大学生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方法对笔者所在城市工商学院2008~2009年984名义乌工商学院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献血次数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同。结论大学生献血发生献血反应主要还是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献血前疲劳、献血环境不理想、空腹或饥饿状态下献血等情况引起,而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指导、语言交流和营造温馨环境,对减少献血反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金华地区互助献血与无偿献血在献血前筛查结果、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数及献血后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种不同献血模式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在献血前分别对4976例互助献血与27647例无偿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等献血前筛查,合格后再献血;在献血后分别对3187例互助献血与25694例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互助献血组在献血前征询体检初筛不合格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过程中献血不良总反应程度及献血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后互助献血组初复检ALT、HBs Ag、TP及合计5项不合格率均高于无偿献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合格率高,作为无偿献血的主体力量,仍应是献血事业的发展方向;互助献血作为一种紧急缺血时的补充,应在征询体检及初筛等方面加强限制,建立长效的无偿献血机制是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校设立"献血日",每月定点定时开展献血活动新模式,在高校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福州地区2017—2019年已实施"献血日"模式的6所高校,2018年7月1日为时间分界点,分界点之前为传统模式期、之后为新模式期,分析"献血日"模式实施前后的献血场次、人次、献血量、初筛有效性及献血者满意率的差异。结果高校"献血日"新模式的实施,增加了高校献血场次与人次;献血量增加29.2%;平均每场次工作强度下降11.3%;"献血日"新模式淘汰率低于传统献血模式(χ~2=34.76,P0.05);献血者满意率提升。结论 "献血日"新模式增加了高校献血场次、人次和献血量,提高了初筛有效性,提升了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满意率,对稳定和扩大高校献血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瑞安市农村无偿献血者态度、意愿,探讨符合瑞安市农村无偿献血工作模式。方法: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瑞安市农村31个乡镇,利用组织献血与街头献血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农村无偿献血者进行现场随机调查,发放问卷2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00份,有效回收率87.0%。结果:66.0%的没有献血经历者希望采用街头献血工作方式,42.1%~47.9%的有献血经历者希望组织献血;没有献血经历者献血意愿55.0%,有献血经历者献血意愿85.0%,没有献血经历者认为血站纪念品更好,价值更高占72.0%,有献血经历者认为血站献血时间自己安排占89.0%,告知血液结果占84.0%。结论:农村组织献血与街头献血结合,建立农村爱心献血屋,发挥农村媒体宣传,加强血站献血服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献血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掌握献血不良反应者的预后和心理变化,为改进服务和招募志愿者提供依据。方法:对站2007年8月-2009年7月的27377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115例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调查。结果:献血反应发生在性别和献血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献血6个月后再次参加献血)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在团体招募的献血者中和街头志愿献血者中有显著性差异;献血反应的不适是暂时的,24小时后95.1%的献血者无不适反应;92.2%的献血者有再次献血愿意,再次献血情况与同期未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的再次献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献血反应发生是多因素的,掌握各种因素的服务技巧,正确处理献血反应,可以消除献血者顾虑,促使其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重庆市献血条例》实施后主城区居民献血意愿,为提高居民献血意愿和改善今后的献血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方法根据知信行理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重庆市主城区1 078例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男性512人(47.50%),女性566人(52.50%);年龄16~70(33.31±8.60)岁。居民对新《重庆市献血条例》知晓率为55.47%(598/1 078),有献血意愿的占69.39%(748/1 078)。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硕士及以上)、职业(行政机关)、户籍(城镇)、家庭情况(一般)、献血情况(献血人员)对居民新《重庆市献血条例》知晓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20~29岁)、学历(硕士及以上)、职业(学生)、婚姻(未婚)、户籍(城镇)、健康自评(好)、家庭情况(好)、献血情况(献血人员)的居民献血意愿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历、职业、献血情况是居民对新《重庆市献血条例》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学历、婚姻、健康自评和献血情况是居民献血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居民对新《重庆市献血条例》知晓率偏低,献血意愿较高,对新《重庆市献血条例》知晓率、献血意愿随学历升高而升高,献血人员对新《重庆市献血条例》知晓率和献血意愿明显高于非献血人员,健康自评高的居民献血意愿更强。  相似文献   

11.
温州市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温州市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求预防对策。方法对2004年9月1日—2006年8月31日温州市中心血站77983人(次)无偿献血者,依据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等变化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温州市中心血站此时间段内献血反应率为2.15%,献血反应与性别、年龄无直接关系,而与职业、献血次数相关。精神紧张、空腹献血、疲劳献血是导致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操作技术等也会引发献血反应。结论应做好无偿献血的宣教工作,消除献血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提高采血人员操作水平,严格执行体检标准和详细的献血前健康征询,并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提高献血质量,探析献血护理服务在农村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200例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农村献血者,以献血单双日将献血者均分为两组,单日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为常规护理组,双日给予献血护理服务干预为献血护理组,每组各100例。观察比较两组献血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献血意义认知率及献血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比较。结果 献血护理组人均献血量多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护理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3,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意义认知率为100.00%,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5)。献血护理组对献血护理服务的各项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献血护理服务应用到农村献血者中,可助于献血者更加了解献血的重要性及意义,并稳定其献血过程中心理状态,以及提升献血安全性,同时合理增加献血量,亦可以增加献血者对献血护理服务的高度认...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献血反应是因为献血者对血液生理及献血知识缺乏认识造成情绪紧张、与献血者空腹、疲劳、睡眠不足、采血人员的穿刺技术等因素造成。本血站2013年3月献血屋投入使用以来,笔者发现献血反应还与献血环境的舒适度、献血者献血时的体位有重要的关系,并且献血反应率存在显著区别,结果不同采血场所和不同献血体位献血反应发生率经X~2检验P值均小于0.01,两组数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境舒适度好,配备采血床、半卧位献血,献血反应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规范化的献血健康教育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把2001年实施单一、局限、泛化的卫生宣传教育时参加献血的30036名献血者设为对照组;自2002年开始实施规范化的献血健康教育程序两年后即2004年参加献血的47891名献血者定为干预组,对两组无偿献血各项指标及献血者主动退出、延期献血及不宜献血人数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干预组的自愿献血人数、再次献血人数、一次献血400毫升人数、脂肪血人数、献血投诉人数、主动退出人数、延期献血及不宜献血人数等统计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规范的献血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无偿献血工作质量,确保献血者健康,用血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献血护理服务在血站中的运用。方法:选择9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两组常规献血管理、献血护理服务。结果: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献血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献血护理服务用于血站管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增强献血者的献血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6.
献血医学服务包括献血者招募、献血者适宜性判断、献血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献血后咨询、献血后信息回告和献血者归队等,这些环节构成了血液安全保障体系。上海市血液中心通过制定标准、指南和规程,建立了规范的献血医学服务流程,探索了信息技术在献血医学服务中的应用,促进了献血医学服务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无偿献血促进中,如何保留住安全的献血者,减少献血者献血退出率,需要对献血者动机、献血者退出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促进献血者献血的动机有人道主义精神、将来用血方便、亲友用血偿还、献血感觉更好等;献血者不再献血的原因有医学原因、时间不便、献血时长时间的等待、献血疼痛经历和感觉不良等。真正的曾经献血者退出献血的原因和顺位是:医学原因、时间安排不便、献血疼痛经历、献血时长时间的等待、完全忘记献血这一事件、迁出该社区、献血时感觉不好;“伪”曾经献血者退出献血的原因和顺位是:医学原因、时间不便、完全忘记献血事件、不知什么时间献血、迁出、疼痛的经历、献血时感觉不良等。详细介绍了根据以上结果设计出的献血者行为模式,并对献血者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无偿献血促进中,如何保留住安全的献血者,减少献血者献血退出率,需要对献血者动机、献血者退出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促进献血者献血的动机有人道主义精神、将来用血方便、亲友用血偿还、献血感觉更好等;献血者不再献血的原因有医学原因、时间不便、献血时长时间的等待、献血疼痛经历和感觉不良等.真正的曾经献血者退出献血的原因和顺位是:医学原因、时间安排不便、献血疼痛经历、献血时长时间的等待、完全忘记献血这一事件、迁出该社区、献血时感觉不好;"伪”曾经献血者退出献血的原因和顺位是:医学原因、时间不便、完全忘记献血事件、不知什么时间献血、迁出、疼痛的经历、献血时感觉不良等.详细介绍了根据以上结果设计出的献血者行为模式,并对献血者行为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周梅 《职业与健康》2005,21(4):629-63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工作中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通过对江门市1999~2003年间参加无偿献血者2 805例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精神紧张是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占59.0%;其次是空腹、饥饿引起的献血反应占21.0%;睡眠不足或疲劳引起的献血反应占7.5%;献血反应中轻度反应占76.1%,中度反应占23.7%,重度反应只占0.2%.结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献血前、献血中、献血后的心理指导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减少献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7,(4):486-488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采血不足量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河源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399例为研究对象,按无偿献血者不同性别、献血模式、预献血量、献血点、献血季节及献血次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采血不足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河源市16399例无偿献血者中采血不足量共90例,采血不足量发生率为0.54%;不同献血量、献血点、献血季节及献血次数无偿献血者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献血模式献血者的采血不足量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献血量、献血点、献血次数是采血不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献血环境,有助于减少采血不足量发生,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