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棘球蚴囊肿的适宜治疗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囊肿、医疗资源以及医生等。与患者有关的多种重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患者身体状况和患者本人意愿。WHO棘球蚴病囊肿的超声影像分类标准将其分为6种类型:CL、CE1、CE2、CE3、CE4和CE5。医生的经验和可利用的资源是治疗棘球蚴病尚需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肝细粒棘球蚴病超声影象的病理基础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98例原发性肝细粒棘球蚴病人,149个肝包虫囊肿进行了超声影象学分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超声分型基本上可反映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发展阶段的病理特征,可看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包虫囊肿有由Ⅰ型至Ⅴ型转化的趋势。组织学观察表明,这一转化过程伴随着细粒棘球蚴囊肿自身损伤的逐渐加重。反映了肝细粒棘球蚴囊肿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结果还表明,在肝细粒棘球蚴病例中,活力基本正常、损伤和死亡的囊肿约各占1/3。上述结果可供肝细粒棘球蚴病化疗中评价疗效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9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的16例共20个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1例患者行外囊完整剥除术,5例患者行内囊摘除术,10例患者行外囊次全切除术。除1例患者因术前囊肿已破入胆道且外囊壁已存在胆瘘而于术后发生胆漏之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发现残腔积液、感染等残腔并发症及胆漏、黄疸。术后均无死亡、复发病例。结论对于非静止期的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病必须手术治疗,外囊完整剥除术并不适用,可优先选用外囊次全切除术,尤其是当出现钙化型肝细粒棘球蚴囊肿邻近肝门部、邻近肝内外大血管及外膜与外囊之间的潜在性腔隙不明显时。而当出现肝细粒棘球蚴囊肿破裂时,可酌情选择内囊摘除术。  相似文献   

4.
囊型棘球蚴病(CE)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囊型棘球蚴病通常显示的症状与肝、肺或其他脏器内充满液体的囊肿有关。以往的研究提示在评价疾病的活动性方面,IgG亚型是比CE特异性总IgG更为敏感的指标。为了明确这些亚型抗体的血清浓度与总IgG相比是否提供与病情活动性较好的相关性,伦敦热带病医院(TDH)的研究人员在CE患者治疗中进行IgG亚型的回顾性纵向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 11月至 2019年1月行外囊完整剥除术、外囊次全切除术及内囊摘除术的 20例共36个邻近肝门部的肝棘球蚴囊肿的手术疗效。结果 4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完整剥除术,30个肝棘球蚴囊肿成功行外囊次全切除术,2个肝棘球蚴囊肿因外囊与肝门血管粘连过于紧密且已经破裂入胆道而行内囊摘除术。肝门部大血管均保存完整,除1例因术前肝棘球蚴囊肿破裂入胆道(行内囊摘除术)而出现术后胆漏以外,余均无残腔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邻近肝门部的肝细粒棘球蚴病的手术治疗,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除术较传统的内囊摘除术,术后胆漏、残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优先选择。但是还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大小及手术中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泡状棘球蚴可寄生于人体多个脏器,以肝脏最为多见。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阐述,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包括疫区流行范围、血清学、超声、影像学、病理学诊断,治疗包括根治性肝切除术、姑息性肝切除术、肝移植、高强度聚焦超声、射频消融、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和药物治疗。对于流行地区高危人群可定期筛查,早期诊断,防治结合,以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青海省棘球蚴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为提高棘球蚴病的综合诊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949例棘球蚴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临床信息,采用EpiData 3.02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以棘球蚴病是否治愈为因变量,对两型棘球蚴病的疾病转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棘球蚴病患者治愈的影响因素,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整理了949例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细粒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CE) 756例,其中男性350例,女性406例;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193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03例,女性较男性略多;藏族CE 524例、AE 141例;职业以农牧民为主,CE 604例、 AE 157例;文化程度均以文盲为主,CE 596例、 AE 147例;CE以青海省玉树州多见(209例),AE以青海省果洛州多见(93例)。临床症状腹部不适CE 579例,AE 14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CE 663例,AE 142例;超声声像学分型CE2 (多子囊型) 227例、 CE4 (实变型)302例、 AE1 (浸润型) 162例;手术治疗CE 409例,AE 83例。CE疾病转归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段、包囊大小、超声声像学分型、有无并发症、是否手术组间转归不同(P <0.01);AE疾病转归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分级(P <0.05)、是否手术(P <0.01)组间转归不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CE患者治愈的主要因素为性别(P <0.05)、包囊大小(P <0.05)和是否手术(P <0.01),而影响AE患者治愈的主要因素仅为手术治疗(P <0.01)。结论青海省两型棘球蚴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是提高两型棘球蚴病治愈率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肝棘球蚴病穿刺治疗中过敏性休克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棘球蚴病穿刺治疗中的过敏性休克是穿刺治疗长期列为禁忌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多 ,过敏性休克实际发生率较低 ,穿刺治疗已被广泛接受 。由于肝棘球蚴囊肿穿刺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较低而对其预防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后病情十分危险。为探讨其发生的原因 ,减少其发生 ,以及在其发生后得到及时正确治疗 ,作者将1998~2002年穿刺治疗中出现过敏性休克的5例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的临床分型标准及意义。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并行外膜内完整摘除术治疗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47例,术中观察胆管瘘不同的解剖特点,术后观察疗效。 结果与结论 47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残腔感染及胆管瘘等并发症。总结胆管瘘不同的解剖特点,初步提出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的3个临床分型标准,即:根据囊性肝棘球蚴病发病部位分为中央型及外周型,根据胆管与囊肿解剖关系分为侧瘘型、直入型及贯通型,根据肝棘球蚴囊固态内容物与胆道的关系分为破入胆道型及未破入胆道型。按此标准,可明确地表述囊性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管瘘病的情况,对临床外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囊型棘球蚴病(CE)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囊型棘球蚴病通常显示的症状与肝、肺或其他脏器内充满液体的囊肿有关。以往的研究提示在评价疾病的活动性方面,IgG亚型是比CE特异性总IgG更为敏感的指标。为了明确这些亚型抗体的血清浓度与总IgG相比是否提供与病情活动性较好的相关性,伦敦热带病医院(TDH)的研究人员在CE患者治疗中进行IgG亚型的回顾性纵向研究。研究对象是1990-2000年期间在TDH就诊的患者,符合CE定义并在病情活动期初次诊断时和出院后随访期间至少2个时间点保留血清的患者(n=28)。患者被分…  相似文献   

11.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属绦虫幼虫所致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我国主要致病绦虫类型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目前,棘球蚴病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部分就诊时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门、重要血管及胆管的复杂性棘球蚴病病例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性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对 1993~ 2003年伊犁河谷多家医院经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肝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 204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 ,其中细粒棘球蚴病 1965例占 96% ,泡球蚴病 84例占 4%。所有病例经棘球蚴皮内过敏试验、B超、彩超、X线检查、X线断层照相术 (CT)、磁共振成像术 (MRI)、血清学免疫试验均可确诊。确诊病例经手术治疗2 034例占 99.2 %。其中 ,行肝叶切除术、肝棘球蚴外囊膜内完整切除术、肝棘球蚴囊肿外囊外切除术共 3 0 2例占 14.7% ,无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术后服药 (吡喹酮、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脂质体 ) 754例占 36.7% ,均有一定疗效。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是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患者均生活在农牧区 ,均有与牛、羊、狗密切接触史 ,当地各民族人群均有发病 ,女性 1 125例占 5 4%。25~49岁发病率较高为 982例占 48%。 1993-2003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肝棘球蚴病是新疆伊犁地区高发病、多发病 ,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应进一步加强病畜管理、改良手术治疗方法 ,积累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 2017 年 10 月至 2019 年 4 月收治的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患者(并发组)以及肝泡型棘球蚴病未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患者 49 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未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患者 55 例,两组间性别及年龄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 164、2. 780, P均>0. 05)。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HBeAg 以及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和门静脉情况是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影响因素。 二元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肝内病灶侵犯肝后下腔静脉和肝内病灶侵犯肝静脉是肝泡型棘球蚴病并发肺泡型棘球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肺部病灶界定不明确的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可以根据术前肝内病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肺部病灶影像学结果作出判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现患者临床受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体肝脏所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可分为肝细粒棘球蚴病及肝泡状棘球蚴病,以肝细粒棘球蚴病多见。本病多见于畜牧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及西南地区常见病,患病率在0.5%~5.0%。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相似文献   

15.
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现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棘球蚴病 (echinococcosis)俗称包虫病 (hydatiddis ease) ,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和家畜等体内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两种棘球蚴病即细粒棘球蚴病 (囊型包虫病cysticechinococcosis,CE)和多房棘球蚴病 (泡型包虫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 [1 ],该病被列为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之一。其分布地域广泛 ,主要分布于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农牧区。目前对于包虫病的治疗 ,仍然以外科手术为主 ,但对于多发性、多脏器包虫囊肿、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复发以及晚期泡型棘球蚴病患者 ,药物治疗具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16.
MAPK信号通路可介导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癌症、免疫紊乱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过程,其在肝棘球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MAPK信号通路的结构及调节过程,重点阐述了肝棘球蚴病中MAPK信号通路的作用,即MAPK信号通路在肝棘球蚴病中存在虫体与宿主的双重激活,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其治疗产生影响,以MAPK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治疗有望成为肝棘球蚴病治疗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用透射电镜观察8例肝脏细粒棘球蚴囊肿周围肝组织及6例正常肝组织的肝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到细粒棘球蚴囊周围肝细胞坏死、萎缩和死亡。肝细胞坏死、萎缩等是肝脏细粒棘球蚴病肝脏损伤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31岁,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德泽乡人。3年前B超检查肝左外叶囊性占位性病变,怀疑肝囊肿。2003年3月B超复查囊肿明显增大。2004年4月彩色B超查见肝左外叶约(8.4×7.6×6.9)cm的囊性无回声区,边界清楚,透声良好,诊断为肝囊肿。当天局部麻醉,行B超引导下肝囊肿穿刺,抽出的无色透明液体(277ml)中见许多淡黄色小颗粒状物。75%乙醇蛋白定性试验,2次均阴性。抽出液分别送本院检验科及昆明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检查。送检液体无色透明,其中悬浮许多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原头蚴及囊壁碎片,确诊为肝细粒棘球蚴病,行肝棘球蚴病手术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使用CT成像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与下腔静脉、肝静脉关系的准确性。 方法 100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行腹部CT三期扫描,得到下腔静脉、肝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观察棘球蚴病病变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关系,将结果与术中结果对比,分析使用CT成像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侵犯下腔静脉、肝静脉的可靠性。结果 CT成像评估血管推移、伴抱球征、界限不清楚、血管狭窄等与术中所见一致。有4例患者CT成像判断为病灶与下腔静脉界限清楚,而术中示病灶与血管有一定黏连。对于有血管狭窄判断为受侵犯的结果中,有3例为过度诊断。结论 肝静脉、下腔静脉CT成像能清晰显示肝棘球蚴囊肿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20.
细粒棘球绦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幼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Eg幼虫称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体的肝、肺和脑等不同脏器,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若囊肿破裂人胸腔和腹腔可引起继发性感染、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CE已成为我国新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呈全球分布,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