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5月~7月我院收治了来自印度项目部间断、反复发热的病人9名,其中有3例确诊为甲型副伤寒,其他6例未确诊,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总结2007年7月至10月笔者所在科室所收治的甲型副伤寒患者的护理体会,认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工作,对高热患者在物理降温的基础上结合拔罐治疗,进行必要的卫生知识宣教,加强护理管理.经治疗护理,无1例并发症发生,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朱林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4,17(1):21-21
近年来,伤寒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以甲型副伤寒多见。1999年8月~2002年8月我院共诊治甲型副伤寒26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124-124
2006年6月中旬,汉沽区留庄村因水源污染而突发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至2006年8月中旬,本院发热门诊共收治甲型副伤寒病人72例(均治愈),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总结甲型副伤寒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2例甲型副伤寒患者,采取严密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处理各种并发症,规范的消毒隔离,积极的健康教育及综合有效的护理。结果:32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细致、准确、及时、全面地病情观察,为副伤寒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提供资料,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积极的健康教育及综合有效的护理在甲型副伤寒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周边地区水质恶化,局部水源污染导致我市甲型副伤寒流行,自2005年6月以来,我院收治6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病例均经血培养确诊为甲型副伤寒;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12~65岁。所有病例均以发热待查收入院中,其中,首先考虑上呼吸道感染20例(29.4%),病毒性肝炎6例(8.8%),败血症4例(5.9%),沙门菌可疑38例(55.9%)。[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我市周边地区水质恶化,局部水源污染导致我市甲型副伤寒流行,自2005年6月以来,我院收治6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杜文杰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2):113-113
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和副伤寒丙,成人中副伤寒甲较多。我院在1997年至1998年共收治211例甲型副伤寒,其中误诊136例,误诊率64.46%,全部病例均经血培养和/或血清学证实而确诊。现将误诊情况及原因分析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95例,女41例,年龄14~62岁,发病至确诊时间5~10天112例,11~20天21例,21~30天3例,临床表现:近年来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稽留热减少(32.3%),驰张热和不规则热增多(67.7%),头痛、全身不适… 相似文献
11.
一、病历简介:患者,男,18岁。2001年7月8日工作中不慎左下肢踩进碱水池里,立即用自来水清洗10分钟,伤后1小时送往当地医院全身静滴抗生素,创面涂湿润烧伤膏治疗。2天后,因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40℃,增用地塞米松治疗4天,于伤后第5天转入我院。查体:体温40.1℃,脉搏12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5/9 kPa,白细胞计数7.8×10~9/L.中细胞比率0.055。心肺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左大腿中段以下皮肤灰暗,创周皮肤红肿、疼痛。诊断为碱烧伤15%深Ⅱ°、5%Ⅲ°、10%TBSA创面脓毒症。入院后,经静滴明可欣,创面外用磺胺嘧啶银霜换药4 相似文献
12.
甲型副伤寒1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市流行甲型副伤寒,其临床表现以及药物敏感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回顾性总结了2003年我院收治的190例甲型副伤寒的临床以及药物敏感情况. 相似文献
13.
收集近2年来收住院的甲型副伤寒病例36例,拟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面归纳分析其特点,得出目前流行甲型副伤寒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疫情爆发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所有病例都采用统一表格进行个案调查,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国标,由临床医生和防疫医生共同诊断。在爆发期间有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明显或症状不典型但白细胞数下降的定为临床病例;血或粪便培养副伤寒杆菌阳性,或血清肥达式反映达辅助诊断意义的定为确诊病例。结果共发病223例,无死亡病例,总罹患率为2.42%(223/9215)。其中学生发病211例,罹患率为2.56%(211/8215);教职工发病12例,罹患率为1.20%(12/1000)。本次疫情是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造成的副伤寒爆发,后期疫情延续是因接触性传染引起的。结论本次疫情延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发现和报告时间较迟,失去早日控制疫情的时机,造成后期接触性传染。因此必须重视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以防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 患者,女,19a,因发热、腹泻1d,昏迷3h于2003年11月23日住我院神经内科.1d前出现发热,腹泻,在院外输液过程中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昏迷3h而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7.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抗药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5年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及流行原因分析.方法菌株均来自本院2005年1月1日至3月1日以"发热待诊"收住及门诊的患者,经血、大便、尿培养,采用法国VITEK32仪器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的沙门菌属诊断血清O2和Ha凝集定型,检出119株甲型副伤寒杆菌.结果通过对患者的病史调查,发现66%(79/119)的患者在发病前吃过生或半生牡蛎、毛蚶等近海海产品,暴发流行的季节在冬末春初;这次甲型副伤寒耐药率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耐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敏感率均在90%以上,保持较高的敏感性.结论治疗甲型副伤寒较为理想的药物为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亚胺培南和环丙沙星,特别是复方新诺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爆发疫情分析,了解本起副伤寒疫情暴发原因,为今后防治伤寒副伤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疫情地进行调查。结果调查显示疫情爆发主要原因:一是居住地卫生条件差,屋内苍蝇密度高,为副伤寒暴发流行提供传播媒介;二是炊事人员上岗前未进行健康检查,是疫情暴发的臆患传染源;三是水源周围有污染源和不良的饮生水习惯是副伤寒经水传播的途径之一。结论加强农民工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农民工食堂的卫生监督和饮用水的监测、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饮食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是做好农民工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防制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本起大型企业中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因素,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采样检测,并进行病例对照调查和分析。结果确诊患者110例,罹患率7.82%,病例呈局限性且有家庭或同居室聚集现象;从患者6份标本和1份水样中检出甲型副伤寒杆菌,得以证实;暴露因子分析显示,饮生水与密切接触是造成本次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差别有显著性(P<0.01),饮生水的OR=18.1,密切接触的OR=4.6。结论本起疫情为甲型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暴发流行。亟需加强大型企业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与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甲型副伤寒防治研究近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甲型副伤寒是 1996年以来亚洲尤其是印度次大陆发病率上升的疾病[1,2 ] 。近几年来成为我国一些地区传染病突发事件的主要病种 ,因其症状无特异性而易误诊 ,使疫情早期不发现而常发展成重大疫情。1 流行情况甲型副伤寒自 1996年广西全州县 1个初级中学生爆发、同年浙江舟山发生流行以来 ,已在广西、浙江、江苏、贵州、湖南和云南等地引起爆发或流行。爆发流行可发生于任一季节 ,罹患率 1/10万~ 10 0 0 /10万不等 ,发病年龄最小 3个月 ,最大 75岁。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水源 ,其次是食物 (如袋装牛奶 )和水产品(如牡蛎、毛蚶等 )。饮食从来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