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为炎症反应参与的过程,不稳定型心绞痛(UA)较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SA)的粥样斑块中有更多激活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白介素6(IL-6)被发现与UA有关,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UA的关系报道不一致,本研究探讨TNF-α及C反应蛋白(CRP)在UA患血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脂必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田艳琴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121-2122
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其启动原因上位最后确定,现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炎症反应在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症反应,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我们应用地奥脂必泰对91例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较复杂, 迄今国内外尚未完全研究明了[1].近年来研究发现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与血栓调节蛋白(TM)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2,3].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使用较多的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能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逐渐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4].本研究观察了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 与TM 水平的影响,并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胎盘生长因子(PIGF)是近年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家族的新成员.国外研究表明,PIGF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有密切关系[1].本研究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HCF水平,以及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PIGF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达性  邵红霞  胡家庭 《江苏医药》2004,30(10):798-79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炎症过程中最具标志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氟伐他汀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降低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氟伐他汀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CRP的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用C反应蛋白(CRP)作为监测炎症的生物学标志,了解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意义。1对象及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  相似文献   

7.
朱林  王焰兵  曾爱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27-3128
近年来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常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密切相关,并在其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其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8(IL-8)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炎性因子[2].本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s-CRP、TNF-α、IL-2和IL-8水平的变化,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C反应蛋白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初青莲 《中国医药》2009,4(9):659-660
目的通过观察炎症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情况探讨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生心脏事件的特点。方法96例受试者共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3例,另选对照组28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组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3.03±61.23)、(25.26±18.13)、(5.13±3.86)、(3.26±1.98)mg/L]。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升高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组中C反应蛋白在发病后48h达到峰值。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69.23±26.22)mg/L]明显高于其中未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95.34±43.45)mg/L]。结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程中存在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损伤及坏死的严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中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可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CRP)是检测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原因主要是它在冷冻贮存下稳定,自动和精确的测定方法简便易行[1].CRP与动脉硬化间的关系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有文献报道,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CRP升高(≥3 mg/L)的患者比那些CRP水平不高的患者预后明显差[2].本研究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水平预测近期心脏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如皋市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口服,连用8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炎症因子hs-CRP及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8周后hs-CRP及TC、TG、LDL-C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但能降低血脂还可减轻其炎症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U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炎症急性期标志物对不稳型性心绞痛的预后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了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并同时检测了肌酸磷酸激酶、心肌肌钙蛋白T。结果入院后第1日所有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醇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均正常;61.5%患者的C反应蛋白≥5.0 mg/L,其中15例发生心绞痛,1例猝死,9例需冠脉再通。在10名C反应蛋白<5.0mg/L的患者中,未发生猝死及心肌梗塞,仅1名需冠脉再通。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预后不良,并提示炎症是本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6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罗格列酮组(B组)。对照组采用原来降糖药治疗,不加用罗格列酮。B组在原来降糖药的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mg口服,每天一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脂蛋白(TC,TG,HDL-C,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4周后,两治疗组血脂水平TC,TG,LDL-C和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变化程度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可以使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与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且按照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其进行分组,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且对其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且随着该指标水平的升高其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随之增高(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是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魏酸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探讨阿魏酸钠对UAP患者的治疗机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例,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之间的临床状态,临床治疗及预后较差,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严密监护。笔者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降纤酶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白细胞介素(IL)-8/IL-10比值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103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单纯造影组(SA1组)31例、稳定型心绞痛PCI组(SA2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PCI组(UA组)38例。检测各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h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IL-8及IL-10水平。结果:(1)SA2组及UA组术后IL-8/IL-10比值高于术前(P<0.05或P<0.01)。(2)术后UA组IL-8/IL-10比值均高于SA1及SA2组(P<0.05)。(3)术前IL-8/IL-10比值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状态是术后IL-8/IL-10比值的影响因素。结论:PCI术后存在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失衡,机体炎症反应增强,且以术前存在细胞因子失衡状态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来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导致ACS的主要原因。炎症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有极重要的联系。而C反应蛋白(CRP)又是炎症的生物学标志。2004年1月~2004年6月我们观察了94例ACS患者的CRP水平。旨在探讨ACS患者CRP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与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辽宁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予以替格瑞洛治疗.观察两组总有效率、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炎症反应蛋白(C R P)是由肝细胞生产和分泌的,在急性、慢性炎症疾病过程中,体内出现和升高的一组金属蛋白,心肌缺血导致体内炎症反应蛋白(C-reacfiveprotein)、白介素、淀粉蛋白(A m y l o i d)、肿瘤坏死因子(T N K)等变化,广泛见于文献报告,其中检测患者血中C R P水平对急性冠脉事件预后的判断更有实际临床价值。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来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C R P浓度与心肌缺血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心绞痛性质,指导及时正确治疗提供参考指…  相似文献   

20.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观察心绞痛的发作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有明显改变,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