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额顶颞区皮瓣血管的臣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侧成年尸体的头颅血管灌注有色填充剂,观测额顶颞区皮瓣的血管。分布于这一区域的主要血管为颞浅血管,此外耳后血管、眶上血管和滑车上血管亦参与该区的分布。颞浅动脉是最大的一支头皮动脉,分布面积占整个头皮的57.38±6.05%。额支和顶支是它的两分支。额支存在恒定,它的管径、分布面积都比顶支大,是一支优势血管。颞浅静脉是颞浅动脉的伴行静脉,静脉顶支的出现率恒定,管径比静脉额支大。统计了颞浅动脉与相邻头皮动脉间的吻合血管,为跨正中线超长皮瓣的设计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讨论了以额支为血管蒂的前额瓣及以顶支为血管蒂的头皮瓣。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制出了由高性能水力泵连接一分离动脉的上升部位的模拟装置。动脉部分由狒狒尸体解剖后得(n=5),去掉了所有的血管外组织对可见的分杈部位进行了绑扎固定。该模拟装置包括所有主要远端分支,每一个分支都装有标准的人工阻尼器。系统以平均动脉压为函数研究狒狒血管的总体动脉顺应性。装有阻尼器的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研究了Windkessel——空气腔的弹性特性。空气腔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模拟实验中,模拟弹性参数的元件,亦称顺应器。理论分析假定空气腔的弹性过程是绝热过程,得出其顺应性C与空气腔内空气的体积成正比的结论。这一结论为实验结果所证实。该工作有助于模拟设备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阴股沟区皮瓣用于阴道再造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15具成年女性尸体上,观察了30侧阴股沟区皮瓣的血管和横径。皮瓣前部由阴部外动、静脉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后部由阴唇后动、静脉和神经分布。此外,来自闭孔动脉肌支和旋股内侧动脉肌支的皮动脉(阴股沟动脉)亦分布于皮瓣。测量了上述血管和神经的外径、长度及其体表投影。该皮瓣皮肤薄而柔软、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以阴部外血管和髂腹股沟神经为蒂的无毛区皮瓣适用修复其他部位的皮肤缺损;以阴股沟血管为蒂的皮瓣,或以阴唇后血管和神经为蒂的皮瓣适合于阴道再造。  相似文献   

5.
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微动脉与后微动脉从功能上来说称为阻力血管。真毛细血管和通血毛细血管是交换血管,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本文所综述的数学模型,主要是后面这一部分。再接下去是微循环的容量血管,是指微静脉而言。  相似文献   

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为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红色明胶液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下肢40侧,对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进行解剖观测。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设计皮瓣治疗16例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病例,其中9例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有2~6支,有三支发出较为恒定,第一支由腘窝中间皮动脉降支发出,外径0.52±0.12mm,距外踝12.30±3.40cm;第二支由腓动脉肌间隔支形成,外径0.62±0.17mm,距外踝6.3±1.6cm;第三支为腓动脉终支,外径0.56±0.13mm,距外踝1.40±0.80cm。吻合静脉组皮瓣均成活,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不吻合静脉组。结论: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吻合浅静脉可明显改善该皮瓣的静脉回流,有利于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7.
家兔下颌骨血管构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只家兔下颌骨的血管进行造影、铸型、墨汁灌注及组织切片观察,发现下列结果:(1)下颌骨体的颊侧粘骨膜由面动脉分支供应,舌侧粘骨膜由颏下动脉和舌下动脉的分支共同供应。下颌支表面的粘骨膜由局部肌动脉供应,这些肌动脉分别来自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下牙槽动脉的分支。(2)下颌骨的体接受来自其粘骨膜动脉的供血,但主要是接受下牙槽动脉供血;下颌支接受局部肌动脉和粘骨膜动脉的供血。(3)下颌骨皮质内和骨孔内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它们向内与骨内牙周膜和骨髓腔内的血管有丰富的交通;向外与骨外粘骨膜的血管有丰富的交通。这些血供特点为下颌骨截骨术后移动骨块能从粘骨膜蒂得到血运代偿提供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桡动脉的变异较常见。过早地从肱动脉分出或肱浅动脉的存在 ,使桡动脉有高的起点 ,加上其前臂背侧浅支的存在提示轴位血管网的血供不足允许上肢存在一部分浅层血管系统。这些变异的浅层动脉与皮下静脉的混淆可以为注射意外和远端肢体坏死作出解释。了解血管变异情况可以提高心腔插管成功率。人桡动脉的变异@谭海燕  相似文献   

9.
对 2 0个膝关节的髌韧带血供进行系统研究。在血管内灌注有色天然乳胶后 ,对膝关节伸肌装置的血供进行解剖和组织透明技术的研究。在髌韧带两侧各有上、中、下 3条动脉。中间支起自膝降动脉或膝下内侧动脉。外侧支起自膝外侧动脉或胫动脉返支。 2个主要血管弓通髌后弓和结节上动脉弓与之吻合。吻合弓和动脉蒂均发支形成韧带周围动脉网 ,尤其在髌韧带两极血管密度高。仅吻合弓发出贯穿韧带的侧副动脉 ,构成髌韧带的两极血供模式。髌韧带上部分的血供由髌后弓的深支营养 ,下部分由结节上弓侧副支的浅支营养。这些腱内血管在髌韧带的中 1 / 3相…  相似文献   

10.
腓肠神经及其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0例成人下肢的腓肠神经、腓肠内侧皮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及其血管作了观察。腓肠神经的营养动脉来自腓动脉的肌皮支。腓肠内侧皮神经中间部及远侧部的动脉来自邻近细小肌皮血管。腓神经交通支中间部及远侧部亦由邻近的肌皮血管供给。腓肠神经的部分静脉直接注入小隐静脉。  相似文献   

11.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出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肠外侧动脉肌皮穿支与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以及腓骨营养血管的关系;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腓动脉肌间隔穿支6~10支,外径0.5~1.6 mm,最远的动脉穿支距外踝尖上(1.0±1.3)cm,外径(0.6±0.2)mm.穿支分出骨膜动脉、肌支,营养腓骨和比目鱼肌外侧半.穿支穿深筋膜时,发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浅静脉血管,构成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链.腓肠外侧动脉发2~5支外径0.2~1.2 mm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相应区域皮肤.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距外踝尖上(3.4±0.9)cm,外径(1.7±0.5)mm.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腓动脉的肌间隔动脉终末穿支远端蒂复合瓣,旋转点近外踝尖平面,可覆盖前足创面.  相似文献   

12.
足趾关节移植重建手指关节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了20例成人第2、3跖趾关节和近侧趾间关节的结构、动脉供应和神经支配。根据关节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供体关节的解剖学方法,移植关节动力系统和稳定系统的建立方法。每个关节有关节囊支、髁支和干骺支三种动脉分支分布。跖趾关节移植时可采用足背动脉-第1跖背动脉、大隐静脉-第1跖背静脉作为血管带,近侧趾间关节移植则利用趾底动脉或趾底固有动脉、趾背静脉作血管带。神经蒂选用趾背神经或趾底神经。  相似文献   

13.
大鼠切牙牙髓血管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树脂铸型方法,在解剖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观测了大鼠上、下切牙的牙髓血管构筑。其特征为,牙髓中轴血管束由10~20支微动脉和8~12支微静脉构成;中轴血管束中的微动脉和微静脉呈长距离的逆流配置;成牙本质细胞区的毛细血管丛,由分节段且互相独立的微动脉供应。  相似文献   

14.
一、线性弹性腔理论和非线性弹性腔理论左心室收缩时放出的能量,一部分作为动能推动血液前进,在血液流动时因摩擦生热而耗去,一部分变为势能(也就是所谓压强能)贮存于动脉的弹性纤维内。左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壁发生弹性回缩,贮存于弹力纤维内的势能转变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为了有可能对动脉中的血流进行定量的描述,1899年Frank氏〔1〕建立了关于人体体循环动脉系统的弹性腔(Elastio Chamber)理论。此理论假定主动脉为一弹性腔(见图1),将心泵、主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比拟为往复泵-空气腔-终端阻力的简化模型,称为弹性腔模  相似文献   

15.
远端蒂皮瓣的血液循环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9,自引:14,他引:69  
目的:以血液循环规律指导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新鲜肢体标本(前臂14,小腿2)的血管灌注和显微解剖及36例远端蒂皮瓣的术中观察,从动静脉的血管构筑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探讨其血液循环特征。结果:远端蒂皮瓣依血供方式的不同可分为4种:①体被组织血管网(丛);②肌间隙筋膜皮肤穿血管的上升支;③直接皮肤血管的回返支和远侧有弓状吻合的知名血管。远端蒂皮瓣不等同于非生理性的逆行皮瓣。许多远端蒂皮瓣中无论动脉还是静脉系统均不存在逆向血流,其血液循环方式更符合生理性。远端蒂皮瓣的静脉血均需经深浅静脉干交通支和/或穿静脉引流至深静脉系统才能回流。结论:静脉回流充分与否是远端蒂皮瓣成活的关键。蒂部的浅静脉干能将远侧的静脉血导入皮瓣,加重由浅入深的回流负荷,对皮瓣成活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 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 结果 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 cm vs (3.7±0.2) cm,t=14.608,P<0.05)]。术后7 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 (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 vs (8.4±0.4) mmol/L vs (7.5±0.6) mmol/L,P>0.05]。 结论 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1.用解剖、透明和 X 线造影等方法,观查了胎儿、幼儿及成人尸体胸椎骨的动脉血管共14具,其中胎儿1具、幼儿11具和成人2具。观查的内容包括胸椎骨动脉的来源、动脉在椎骨外的分支分布、相互关系,以及每个椎骨体营养动脉的支数、进入部位和它在椎骨体内的配布。2.全部胸椎骨除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相邻肋间动脉供应外,其中上2胸椎骨尚接受由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肋颈干或椎动脉发出的降支,尤其自甲状腺下动脉来者最多。动脉血管在相应椎骨体前后面和椎弓内外面皆分为升、降支供应相邻椎骨,每侧相邻升、降支间互相连成纵吻合;左右同名支间连成横吻合。3.每个胸椎体的营养动脉共分三群:二群分别由椎骨体左右前外侧面进入。一群由椎骨体背侧面中央进入。其由椎骨体前外侧面进入的营养动脉支数,随年龄而有所变动。四个月胎儿椎骨体每侧有5—6支;1—3岁幼儿椎骨体常减少为3支。由椎骨体背侧进入上10个胸椎体的营养动脉支数常为2支;末2个胸椎体常为3—4支。此三群动脉在椎骨体内呈放射状排列,并在松质骨内相互吻合。4.终动脉只出现在椎骨体发育中的软骨范围内;后来随着骨化,动脉支在松质骨内形成吻合,终动脉卽口随之消失。5.椎弓背侧外上方或接近上关节突基部,常有一营养动脉进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位静脉动脉化与静脉动脉间置后,静脉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在18只犬后肢设计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静脉动脉间置实验模型,对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和静脉动脉间置后不同时间(2、4、8、16w)静脉管壁的变化,进行了实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原位静脉动脉化后早期内皮细胞损伤较轻微,中、晚期主要表现为管腔内皮细胞损伤较轻微,管腔的扩张和中膜平滑肌的增生,肥厚;②静脉动脉间置早期内皮细胞有广泛脱落,中膜平滑肌细胞肿胀,细胞间积液,中晚期变化主要为内皮不规则增生,肥厚,中膜平滑肌不同程度的增生与纤维化,使血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原位静脉动脉化后静脉呈现结构上的“动脉化”倾向,并且较静脉动脉间置更有利于保持血管的通畅。  相似文献   

19.
股前外侧皮瓣 一、血管蒂 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 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 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名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3mm和1.8mm。 二、神经蒂 股外侧皮神经(图2),  相似文献   

20.
胎儿和新生儿肾上腺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血管复型扫描电镜,注射墨汁切片光镜下观察和注射铅丹乳胶X线照像3种方法,研究了28例胎儿和新生儿肾上腺的血管构筑。发自膈下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的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及其分支,在肾上腺囊表面和穿过囊的过程中逐级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动脉和毛细血管共同构成囊血管丛,从该丛发出的皮质动脉和髓质动脉,分别分支供给皮质和髓质。从囊血管丛发出的“V”型动脉在皮质中行一段距离后又返回囊中分支。永久性皮质毛细血管网是囊毛细血管的直接延续。在胎儿性皮质中,毛细血管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永久性皮质毛细血管的延伸;另一来源是由皮质动脉分支构成。它们共同构成胎儿性皮质毛细血管网。在胎儿性皮质的中部,毛细血管汇成小静脉。中央区的髓质由髓质动脉供血。在皮质中,正在迁移的髓质细胞团由与之伴行的动脉供应。在皮质中形成的小静脉呈向心性行走。其中一部分在近中央区又分为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最后入中央静脉的属支中。这种分布特点属于门脉形式的血管;另一部分属于中央静脉的第一级属支,它们逐级汇合后形成中央静脉主干。中央静脉系呈树枝状,其主干在腺的前面穿出腺后为肾上腺静脉。左侧肾上腺静脉人左肾静脉;右侧的人下腔静脉。而与动脉伴行的肾上腺上、中、下静脉的末级属支与囊毛细血管相连。本研究讨论了胎儿和新生儿肾上腺血管的分布规律,为胎儿内分泌学和肾上腺移植等方面提供了血管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