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微侵袭技术是当今神经外科发展的主流,显微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血管内治疗技术以及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内涵,近十多年来神经内窥镜的开发研制与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神经外科的手术方法和适应征进一步拓宽扩大。同时,内窥镜技术与立体定向、超声和激光等技术的结合使其临床应用更趋完善。内窥镜辅助下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内窥镜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神经外科"锁眼"显微手术概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兰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1):1-3
1概念尽管传统的一些手术入路得到公认并广泛应用,但其共同的一个特点为需要较广泛的脑暴露和脑牵拉,可能造成非病灶本身引起的手术创伤。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传统的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许多传统的手术观念和方法均被改变。CT、MRI、DSA等影像学的发展,为颅内结构提供了精确的解剖关系,使神经外科“锁眼”手术在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得以应运而生[1,2]。德国Mainz大学的A.Perneczky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提出了神经外科“锁眼”显微手术的概念[3]。其宗旨在于根据个体解剖及病灶特点设计手术入路,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去除不必要的结构暴露… 相似文献
3.
显微神经外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玉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0,5(1):1-2
显微外科是外科治疗中的一种通用的特殊技术,其特点是采用手术显微镜来协助显示及观察病变,用一整套精细的手术器械进行切、割、剪、分离、牵拉、吸引等手术操作,和用双极电凝进行小血管止血。这种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手术中所引起的创伤、保存有生组织的功能、缩短术后的康复期。显微外科技术的开展使外科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了一步。过去难以达到的区域现在可以达到了,过去不能彻底切除的病变现在可以完全切除了。于是使外科手术的适应证得以扩大,诊疗范围有了拓 相似文献
4.
神经外科是医学中最年轻且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历经肉眼下大体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以及微创神经外科3个重要时期。近年来,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革新,基于3D内镜成像及混合现实导航等相关先进技术的单孔显微手术机器人,即主-从式神经外科辅助手术机器人系统,有望推动神经外科进入机器人辅助显微手术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6.
许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5)
目的:分析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6—2012‐06收治的860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痉挛状态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取相应的周围神经部分阻断术,包括坐骨神经、副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肌皮神经等。结果本组患者进行为期6~14个月的随访,平均10.3个月。其中834例(96.98%)患者术后感觉痉挛状态立即缓解。术后6周内观察患者的运动情况,575例(66.86%)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645例(75.00%)随访期间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后发生肢体感觉障碍223例(25.93%) ,肌无力297例(34.53%) ,上述情况随访期间明显好转。术后发生一过性尿失禁4例(0.47%) ,一过性尿潴留7例(0.81%)。患者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痉挛状态复发88例(10.23%)。结论采用周围神经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状态的效果显著,要求临床医师能够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同时治疗后要求患者能够长期坚持康复训练,以提升日常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钟剑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2)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展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应用评价。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自2010-01-2011-10收治的32例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显微手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应用价值。结果32例患者中,脑动脉瘤破裂3 d内进行手术21例,破裂4~10 d内进行手术7例,破裂10 d后进行手术4例。41个肿瘤中成功夹闭38个,成功率92.68%,术后2例出现脑积水,2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在进行对症治疗后痊愈。12个月的跟踪随访中,其中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结论神经外科开展前循环脑动脉瘤显微手术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并且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5-04我院收治的68例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时间为1~3d、3~8d和8d的患者预后优秀率分别为53.33%、40.00%和33.33%。治疗时机较早的患者预后质量较佳,不同治疗时机患者的预后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尽早给予治疗能够达到较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黏合剂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实际应用方法,提高手术疗效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对2004年1~6月间我们在10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人纤维蛋白黏合剂(HFG)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用于脑部手术创面止血效果好.(2)术中静脉窦出血,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压迫后加用HFG,止血效果佳.(3)开颅手术中用HFG覆盖硬脑膜,术后第1天,平均引流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4)用HFG加自体骨碎片作颅骨成形术,效果满意.(5)血管显微吻合术中使用HFG,可减少缝合针数,预防吻合口渗漏.(6)经蝶手术中使用HFG,可止血利于手术进行,另可行鞍底重建防治术后脑脊液漏.结论人纤维蛋白黏合剂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其使用简便、安全、可靠,提高了手术疗效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激光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伯卿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89,(2):79-82
本文阐述了激光对颅脑组织的作用,描写了激光显微手术装置及其临床应用,可用于脑、脊髓肿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切除、脑血管吻合以及疼痛治疗等;提出了激光显微手术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颅后窝骨瓣成形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后窝骨瓣成形术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后窝骨瓣开颅术,其中听神经瘤8例,小脑星形细胞瘤5例,脑于胶质瘤4例,小脑出血2例,延髓内神经鞘瘤、小脑蚓部淋巴瘤各1例.采用双侧或单侧开瓣,术毕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瓣回纳固定,不放置外引流.结果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17例,仅脑干胶质瘤行部分或大部分切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无持续低热、颈枕部疼痛、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脑保护好,外观满意.结论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基础上,采用颅后窝骨瓣成形术可提供良好的脑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手术技巧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行三维钛网颅骨修补术62例,术后随访1月~4年。结果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皮下积液3例,皮瓣坏死1例,癫痫1例。结论掌握手术技巧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及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立体定向显微外科技术处理颅内病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 本组病例732例,其中颅内实质性肿瘤269例,囊性肿瘤172例,微小病变171例,透明隔囊肿89例,异物3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驹井式CT脑立体定向仪或Brain LAB神经导航系统作为立体定向装置,引导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本组病变全切除643例(87.8%),次全切除46例(6.4%),大部分切除43例(5.8%),无手术死亡。本组133例症状性癫痫起病的患,102例(76.7%)病灶清除后症状消失,31例(23.3%)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效果良好。结论 立体定向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颅内病变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其中框架式立体定向手术精确、经济、实用,而神经导航显微外科手术则具有直观、提供信息多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8年间32例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的手术,肿瘤大小2.5~6.5cm,所有患均有视力障碍,其中19例为非对称。MRI增强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与鞍上其它肿瘤的鉴别。手术采用单侧额下16例、双额4例、翼点经侧裂9例、眶上锁孔3例。结果 26例获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28例术前视力下降患中,术后视力改善23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平均随访时间4.3年(0.4~8.5年),次全切除中2例再生长。结论 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解剖学上难以区别,应命名为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应保护蛛网膜屏障,这是保护神经血管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锁孔(微骨孔)技术在517例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研究锁孔(微骨孔)技术治疗颅脑深部肿瘤和动脉瘤,回顾性总结采用锁孔技术显微手术治疗517例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39例颅内深部肿瘤,包括脑桥小脑角及小脑肿瘤,岩斜区肿瘤、颅前窝脑膜瘤、鞍区肿瘤、镰旁和镰幕区脑膜瘤经锁孔(微骨孔)技术切除,以及在导航指引下锁孔-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深部胶质瘤;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8例。结果517例手术中死亡2例(占0.4%),在439例颅脑肿瘤中全切肿瘤396例(占90.2%),次全切除22例,大部切除21例。结论锁孔(微骨孔)技术是治疗颅内深部肿瘤和动脉瘤的良好方法,具有损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神经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在辅助颅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近3年来对颅内听神经瘤、胆脂瘤、大囊小结节型血管网织细胞瘤和较大的脑室内室管膜瘤等15例患者,进行内窥镜辅助显微手术。结果7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包括内听道内)全部切除,保存了原有内听道结构,面神经颅内段解剖保留5例(5/7),而内听道段全部保留(7/7)。3例胆脂瘤患者中,2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3例大囊小结节型血管网织细胞瘤共6个肿瘤结节,全部切除。2例室管膜瘤中有1例镜下全切除,另1例次全切除。所有15例患者中有13例获得6月至2年随访,疗效满意。结论某些显微镜下视野无法到达的肿瘤病灶部分,在内窥镜辅助下得以安全切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桥小脑角(CPA)胆脂瘤显微直视手术辅以内镜处理显微死角部位的经验,以期提高CPA胆脂瘤的全切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手术治疗的34例CPA胆脂瘤,术前均经CT、MRI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经乙状窦后入路,先在显微镜直视下分离切除所见肿瘤及其包膜,然后用内镜(0°和30°)观察显微镜死角是否有残余肿瘤,并在内镜下切除.同时以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未用内镜辅助手术的CAP胆脂瘤36例作为病例对照.结果 内镜辅助手术经术后影像学检查,全切31例(91.18%),次全切除3例(8.82%),术后近期出现神经功能损害者2例(5.88%),无手术死亡.随访半年至一年半,均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对照组全切25例(69.44%),大部切除11例(30.56%),出现神经功能损害者9例(25%),无手术死亡.结论 在CPA胆脂瘤显微直视手术中,辅以内镜可以观察并切除显微镜死角内的残余肿瘤,从而明显提高手术全切率,有效防止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运用环钻在颅内血肿微创手术中应用与效果.方法 本组选择45例额部颅内血肿患者,血肿量在30~50ml.42例有头部外伤史后的外伤性,3例为自发性血肿.根据CT模拟定位,采用环钻微创手术清除血肿.结果 应用环钻微创手术治疗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环钻微创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患者恢复快.额部多采用沿额纹切口,术后切口外观佳.结论 应用环钻微创手术所需要时间短、失血少、创伤小,术后外观皮肤切口美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内病变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例颅内肿瘤和血管性病变患者,经术前MRI和(或)fMRI检查,将影像数据输入计算机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计划,标记病灶及其临近重要结构。术中神经导航引导下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变,进行手术前后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价。22例患者中,脑膜瘤9例,胶质瘤3例,胆脂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动静脉畸形3例,转移瘤1例。结果18例病灶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发生偏瘫,其余无新增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神经导航能有效指导手术入路.对术前计划和显微手术的术中引导有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