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资料与方法本组41例病人,其中男33例,女8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19岁,平均年龄49.1岁。3例有外伤史,2例椎间盘术后。我们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应用常规SE扫描序列,T_1加权(TE/TR 15/500ms),T_2加权(TE/TR 90/2500ms),质子密度图像(TE/TR 15/2500ms),或应用快速扫描序列,Flashzd(TE/TR 12/500ms),倾倒角为15度,层厚为3~4mm,方位为矢状位及轴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脑炎病的核磁共振(MRI)特点和规律。方法 用2.0T超导MR机,横断面12W1 TR/TE=4800mm/96ms,横断面和冠状面T1W1 TR/TE=500ms/12ms。激励次数(nex)为2次,层厚5mm。用Gd-DTP增强扫描。结果 T1W1边缘横糊低信号,T2W1高信号欠均匀,病变区灰质和白质交界模糊,占位效应轻,轻近脑沟轻度受压。增强扫描,炎性区弥慢性增强,有脓肿时呈环状增强。结论 核磁共振可清楚显示脑炎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读片窗     
病例男,19岁,1年前头晕、恶心、阵发性高血压。近日再次头晕,血压最高达260-160mmHg。无抽搐、向心性肥胖、消瘦、低热、盗汗等。CT扫描:双肾上腺未见异常。腹主动脉右前方胰腺下方见一类圆形肿块,约6cm×4cm×3cm。病灶CT值约36Hu,内部密度欠均匀。病灶周边见条状高密度钙化影(图1)。胰腺未见明显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90Hu(图2);静脉期继续强化,CT值100Hu(图3);延迟期强化降低,仍高于平扫时密度,CT值78Hu(图4)。冠状面重建见病灶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略上方水平(图5)。请根据影像学特点分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双侧肾上腺转移瘤40例,2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误诊为双侧肾上腺结核;CT平扫发现双侧肾上腺病灶86个,双侧瘤体大小不等,与肾上腺长轴一致;4个病灶瘤侧可见残存肾上腺结构;平扫呈实性密度40个,CT值25~55 Hu,呈囊实性密度46个,CT值10~35Hu。增强扫描32个病灶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6个病灶呈不均匀逐渐强化,18个病灶呈厚环状强化,囊变、坏死区强化不明显。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双侧肾上腺转移瘤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探寻大白鼠肝脏MR成像序列及参数。材料和方法:采用GE0.5T Veetra MR成像仪匹配的SE序列,选择不同大小的像素及TR、TE进行MR成像,然后根据图像的解剖结构图像的均一性,伪影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对癌灶的显示,判断图像的优劣,分析不同的成像参数对图像的影响。结果:像素为0.491mm(成像孔径11cm,成像矩阵224×128)时,T_1加权图像的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17.851±1.774,14.333±3.152,及77.78%(7/9),T_2加权图像的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8.851±2.518,7.435±1.096及77.78%(7/9);像素为0.351mm(成像孔径9cm,成像矩阵256×160)时,T_1加权图像的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9.207±1.644,8.203±0.657,及20%(1/5),T_2加权图像SNR,CNR及优质率分别为5.961±1.326,4.463±0.590及20%(1/5)。前者明显后者(P<0.05)。TR 2000ms图像的清晰度和对癌灶显示能力较TR 1500,2500ms为好;TE 30ms,80ms较60ms,120ms好。结论:T_1加权像(TR 480ms,TE 21ms),T_2加权像(TR 2000ms,TE 30/80ms)像素0.491mm是GE0.5T Vectra鼠肝MR成像较为理想的成像参数。  相似文献   

7.
髂骨异位原发性嗜铬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59岁。一年前发现血压升高,血压波动于140—150/95—100mmHg,呈持续性,无头痛、面色潮红或苍白等不适,无消瘦而未在意,近1个月自觉左髂骨处疼痛而来就诊。X线平片(图1):左髂骨见一5cm×6cm大小的骨质缺损区,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清,边缘似有硬化环,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CT平扫(图2):左髂骨有骨缺损区,被软组织充填,CT值为32Hu,密度较均匀,髂骨内外均见突出之软组织影,以外侧为甚,软组织密度相仿且边界清晰。腹部CT平扫:肝、脾、胆囊、胰腺、双侧肾上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肿块影。MRI扫描(图3,4):左髂骨见—6cm×8cm类圆形异常信号,T_1W呈等信号,T_2W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边界清晰,病灶向髂骨内外生长。ECT扫描:左髂骨见一异常浓聚区,边界清晰,其余全身骨骼无异常浓聚。 影像学诊断:左髂骨原发性肿瘤。实验室检查: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8岁,3个月前出现左侧鼻阻,来我院就诊.体检:外鼻无畸形,左侧鼻腔、中鼻道可见红色肿物,表面欠光滑,有伪膜覆盖,未见明显脓涕积聚,双下鼻甲肥大,取活检时出血较多.CT检查:双侧蝶窦、筛窦及左侧鼻腔内见不规则肿物,边界不规则,呈侵袭性生长,蝶窦、筛窦及颅底骨质破坏,肿块向上突入中颅底(图1~4).CT诊断:蝶窦、筛窦区肿物.活检病理:低分化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0.
颅脑转移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30%[1],单发转移瘤无论是CT还是磁共振成像MRI)均易误诊。2001年5月~2005年8月我院MRI检查误诊6例,现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8~67岁;病程1周~6个月。临床表现为类脑血管意外、步态不稳、抽搐、意识障碍、颅高压症状等。1.2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symphony1.5T超声MRI成像系统,常规选横断位、矢状位,必要时加扫冠状位。T1WITse序列TR500ms,TE16ms),T2WITse序列TR4000ms,TE105ms),层厚5mm,间距0.5mm,FOV230×230mm,全部病例均在平扫后增强扫描。1.3MRI表现6例全…  相似文献   

11.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皮肤,以脚部、外阴及肛门周围多见。发生于鼻腔粘膜者罕见。本文收集我院 1990年以来 4例,术前 CT均诊断为鼻息肉,现报告如下。   病例 例 1,男, 73岁,涕中带血伴鼻阻 3个月,偶有滴血,查体见右鼻前庭充满黑褐色新生物,表面糜烂,质较脆,触之易出血。 CT轴位平扫示右鼻腔前中部及前庭内充满软组织肿块影,密度较均匀, CT值 64Hu,后部边界清楚,邻近骨质无破坏,鼻中隔不偏屈,右上颌窦及筛窦粘膜增厚,诊断为右鼻腔息肉伴右侧上颌窦、筛窦炎 (图 1)。取活检送病理诊断为鼻腔恶性…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7岁.胸透示纵隔内肿瘤可能性大.CT所见:右中上纵隔见约5 cm×6 cm×8 cm肿块,外缘规则较光整,内缘伸入中纵隔气管.血管间隙.平扫密度欠均,实质部CT值约为41.8 Hu,其内有点状分布的致密钙化影,另见肿块前内侧有小结节影(图1,2).增强扫描见肿块呈中等程度强化,CT值约101.4 Hu(图3,4),其内未见明显液化坏死低密度,两肺无殊.诊断:右中上纵隔占位,考虑可能为:①胸腺瘤;②畸胎瘤;③巨淋巴结增生症.手术病理诊断:胸腺瘤(淋巴细胞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10例行CT平扫,12例行MRI平扫,9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12例病变均位于鼻部及颅底。肿瘤主体位于中线区4例,左侧3例,右侧5例。CT表现:行CT平扫的10例CHS均见鼻及颅底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高低混杂密度影,边界不清,周围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性改变5例,明显虫噬状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轻度模糊斑片状、地图样溶骨性骨质改变3例,肿瘤内明显粗条状、环形钙化5例。MRI表现:12例均见鼻及颅底混杂T_1、混杂T_2软组织肿块影,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缘呈现波纹状小分叶外观。T_2WI上肿块局部见明显高信号影8例,8例肿瘤内部多发小叶状结构伴较明显的分隔,分隔周围见大量粗条状长T_1、短T_2信号5例,少量斑点状长T_1、短T_2信号3例。9例MR增强检查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间隔明显强化,内部无强化。结论鼻颅底沟通性软骨肉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征象,总结其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相互对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肿瘤起源并局限于鼻腔;16例肿块中心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1例中心位于筛窦内;1例起源于上颌窦;1例起源于鼻咽部。13例形态规则,8例不规则。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平扫CT值30~60Hu,3例见钙化,1例见囊变。肿瘤侵犯筛窦17例、颅内14例、眼眶13例、中、上鼻甲13例、蝶窦11例、上颌窦8例、鼻中隔上部8例。18例见骨质破坏。结论冠状位和横断位CT可较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及其周围骨质情况,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胸腺瘤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胸腺瘤与18例血管前间隙淋巴瘤MSCT表现,着重观察肿瘤的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30例胸腺瘤中,24例良性胸腺瘤与邻近大血管分界清晰,肿块表现"D"字或反"D"字状,平扫CT值16~59 Hu,增强CT值20~110Hu;6例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平扫CT值23~42 Hu,增强CT值23~60 Hu。18例淋巴瘤中,单发于前上纵隔者6例,其余12例呈多结节、肿块状,侵入血管间隙生长,致大血管受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其它部位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与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能有效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3岁。5天前体检发现右上纵隔肿物,来我院行CT检查。临床上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及其他不适症状。CT所见右上后纵隔胸椎旁见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3cm×2.7cm,边缘光整,略呈分叶状,病灶偏边缘区见少许粗颗粒状钙化,内上缘少许低密度囊变,病灶内侧广基于胸壁(图1)。内密度欠均匀,平扫CT值22~40Hu。增强CT值20~66Hu,示局部轻度强化(图2)。与病灶邻近的右侧椎间孔无增宽,椎管内未见异常密度。骨窗邻近椎体,附件及胸肋关节骨皮质及关节间隙无异常。三维重建冠状位可见肿块邻近的胸椎关节间隙正常。诊断右上纵隔良性占位灶。术…  相似文献   

17.
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细胞瘤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16岁。2d前出现一过性胸骨后疼痛,B超检查发现腹膜后肿物。体检: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化验室检查无异常。CT检查:平扫见骶前膀胱后上方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欠光整;病灶前后径约6.45cm,左右径约9.06cm,CT值约40.11Hu,  相似文献   

18.
宋淮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6):6416-6417
对腹腔内异物误诊为脐尿管肿瘤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30岁。尿痛、尿急,下腹痛4 a伴肉眼血尿1 a。我院超声示:膀胱内外囊实性包块,考虑:(1)膀胱肿瘤?(2)子宫附件肿瘤?CT平扫加增强示:盆腔内见6.2 cm×6.0 cm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块,境界欠清晰,其中,密度不均匀,CT值63 Hu,且与前壁分界不清,模糊,呈厚壁环形改变,部分病灶压迫并突入膀胱内,形态不规则,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海醇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密度灶,盆腔内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图1~6)。CT印象:下腹部占位,提示考虑脐尿管肿瘤可能性大,并且累及膀胱前壁,但不除外膀胱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病理学诊断的少见部位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或等低混杂密度灶。绝大多数(31/35)边界清楚,其中实性肿瘤12例,囊实性病灶18例,单纯囊性病灶5例。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囊性病灶内存在强化程度不一的结节灶是囊实性神经鞘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实性病灶呈"同心圆样"强化是实性神经鞘瘤比较有价值的征象。MR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_1、稍长T_2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_1、长T_2信号,病灶周围可见水肿信号;"靶征"是特征性的MRI表现。结论不典型神经鞘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熟悉其影像学特点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硬化的颅脑MR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与方法本组包括37例经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病人。女29例,男8例。年龄13~59岁。使用Picker公司生产的1.5T和0.5T两种MR机器。共进行41次扫描(4人经两次扫描)。扫描序列用自旋回波(SE)序列:①TR/TE=500/25msec(T_1加权图像);②多回波:TR/TE=2000/30,60(90)msec(质子密度图像与T_2加权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