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类癌的临床价值,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早期大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普通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然后经内镜超声检查确诊类癌,对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类癌患者29例行内镜微创治疗,直径≤1.0 c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直径>1.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29例均完全切除,病变直径0.6~1.8 cm,19例行EMR术治疗,10例行ESD术治疗。2例ESD术中创面出血,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均显示为类癌。术后3个月结肠镜复查随访,所有患者创面形成瘢痕,无残留和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EMR和ESD治疗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类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直径≤1cm的直肠类癌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直径≤1 cm直肠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物,行内镜超声检查(EUS),怀疑为类癌的病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切除,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直径≤1cm直肠类癌8例,本组病例成功率为100%,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年内随访病例无复发。结论结肠镜结合超声微探头对直径≤1 cm直肠类癌进行诊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大肠平坦型病变的效果。方法将染色内镜检出直-乙状结肠平坦型病变72个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测、气量诱导试验、黏膜下注射非提起征后实施EMR治疗。EMR术前依据病灶大小在其边缘黏膜下注射正肾素盐水,采用圈套整块切除。大于2cm的病灶在边缘3~5mm处针状刀环周电灼标记,然后用针刀连同电灼标记在内的正常黏膜整块剥离切除,将所有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72个病变实施EMR全部成功,二次切除3个病灶,无并发症。术后病理示腺瘤47个,其中有异型增生的腺瘤32个;炎症增生20个;黏膜内癌5个。黏膜内癌及有异型增生的病例术后随诊9~30个月,未见肠腔狭窄及复发。结论EMR治疗大肠平坦型腺瘤及黏膜内癌彻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的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首先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及靛胭脂黏膜染色检查,对考虑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148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随机分成二组,一组行黏膜注射法EMR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后病变组织送病理。病理结果与放大内镜下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EMR组均一次或分次切除病灶,普通治疗组有9人无法切除病灶而改为EMR治疗成功,与病理组织学比较,放大内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对上消化道病变镜下诊断的符合率为81.8%。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可提高上消化道病变的镜下切除率,放大胃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可评价病变性质及浸润程度,提高胃镜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我院自2008年9月~2010年12月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同时应用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检查发现大肠LST 27例,对于直径<20 m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直径≥20 mm或腺管开口V型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切除病灶均送病理检查,半年后复查肠镜.结果 大肠LST 27例,检出率为0.92%.行EMR治疗15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行ESD治疗12例,其中2例术中出现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未再出血,无穿孔,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 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可提高大肠LST的检诊率;EMR治疗大肠LST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ESD可作为LST的补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35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黏膜腺管开口(pit)形态,35例LST患者中,33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17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5例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0.7%。病变分布:35个LST病变中,直肠17例,乙状结肠11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6例。35例中腺瘤2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19例,管状腺瘤8例;增生性息肉8例。6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 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或ESD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例1 男,42岁.主因间断腹痛伴便血1月余,于2008年9月28日于我院就诊.患者于入院前1个多月间断出现下腹部隐痛,伴便血,为少量鲜红色血液.曾于2007年因胃窦黏膜下肿物行内镜下切除术.人院查体: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肠镜检查示:肛门口约0.8 cm半球形隆起灶,见图1.病理回报示:(肛缘)腺瘤性息肉伴淋巴组织增生.人院后行内镜下直肠息肉高频电圈套切除术,切除息肉后送病理.病理回报示:(直肠)腺性类癌,见图2.后行无痛肠镜下超声检查示病变未侵及肠壁固有肌层,腹部CT检查亦未见转移灶.患者出院后肠镜跟踪随访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肠镜检查发现的LST 48例,记录所有LST病变的分布、大小及内镜下大体分型,48例LST患者中,46例接受内镜下治疗,其中35例行黏膜剥离切除术(EMR)切除病变,11例黏膜剥离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2例有恶变行手术治疗。结果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48个LST病变中,直肠22例,乙状结肠8例,降结肠1例,横结肠7例,升结肠10例。48例中腺瘤37例,其中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1例;增生性息肉11例。2例绒毛状腺瘤伴有癌变,直径均>20mm。24例病理表现为异型增生,其中中度以上异型增生17例。扁平隆起型8例,假凹陷型1例,颗粒均一型23例,结节混合型16例。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癌变率较高,EMR,EPMR治疗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处,ESD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月、6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于2004年至2013年收治的156例患者(早期食管癌48例、早期胃癌69例、早期大肠癌39例)行消化内镜技术诊疗情况,予以分析、总结出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方式的影响。结果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0.11%0.23%);早期大肠癌、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行内镜根治切除的占比分别为40.2%、42.0%和38.4%;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患者57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82例,诊断准确率为89.1%。结论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消化内镜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改变了传统治疗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资料。方法:对95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息肉切除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和内镜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成切除,1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月至2年未见息肉复发。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治疗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其中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31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术中2例创面少量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所有标本示基底、切缘干净,无肿瘤细胞残留,无淋巴管、血管浸润征象。3例早癌患者要求外科手术,术后标本无肿瘤细胞残留及转移征象。随访:1例EMR治疗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局部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病变,继续随访无复发;1例高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无复发,此后因年龄因素未定期复查肠镜;3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6、12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转移征象;余31例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无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检查发现的34例患者,行36次大肠息肉切除及镜下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山田分型Ⅰ型、大小0.5Ⅲ型、大小0.52.0 cm的息肉病变进行黏膜下注射后行高频电圈套切除。结果除横结肠近脾曲处广基底息肉l例行EPMR,直肠距离肛门口4 cm息肉术后出血转外科在肛门镜下缝合创面止血外,术后出血再次镜下治疗2例,穿孔0例,感染0例。结论采用EMR治疗无蒂、亚蒂或广基息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病灶切除完整,治愈率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镜(腹腔镜、纤维结肠镜)联合治疗结直肠类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1月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类癌12例,分析其形态学特点及双镜联合治疗结直肠类癌.结果 结直肠类癌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0:1),内镜下多表现为典型的黏膜下肿物,肿瘤直径为1.5~9.0cm,在腹腔镜下行纤维结肠镜肿瘤定位作结直肠类癌根治性手术.结论 肿瘤直径大小和浸润深度是决定结直肠类癌手术方式的关键,对肿瘤直经大于1.5~2.0 cm,浸润肠管壁较深,在缺乏超声内镜检查或超声内镜检查发现肌层浸润或腹腔有淋巴结肿大,行腹腔镜下纤维结肠镜定位、结直肠类癌根治性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直径超过1.0 cm的黏膜隆起性病变6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隆起病变的层次结构及性质。结果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直径>1.0 cm的病例65例,其中食管2例,胃19例,结肠44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5例,囊肿3例,息肉47例,癌8例。息肉、恶性肿瘤患者均经黏膜切除(EMR或ESD)或外科手术病理证实,超声提示息肉病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5.4%,超声提示恶性肿瘤病变与病理符合率100%。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并对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判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直肠类癌属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结合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是早期发现直肠类癌的最佳方法[1],但最后确诊需靠病理检查.既往手术是直肠类癌主要治疗方法,近年微创治疗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结直肠脂肪瘤的主要内镜下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其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方法结合文献,对我院1986年4月至2011年10月经内镜及病理诊断的30例脂肪瘤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脂肪瘤女性多于男性(4:3);平均年龄(62.9±8.3)岁;以升结肠及横结肠多见,占73.3%;内镜下均表现为黄色或淡黄色黏膜下肿物,质软,按压变形,触之不滑动。超声内镜(EUS)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病变。6例<1.5cm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完全切除。结论结肠镜、EUS是结直肠脂肪瘤的重要诊断手段,EUS检查可明确脂肪瘤累及肠壁部位,EMR是结直肠小脂肪瘤的有效治疗方法。>2.0cm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未做活捡直接行内镜下黏膜切除52例56处平坦型病变,其中内镜下圈套器直接套扎法切除病变40处、透明帽辅助法切除12处、逐片分次切除3处。结果本组56处平坦型病灶中53处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94.6%。3处未完全切除者,食管病变黏膜下注射隆起不良的患者1例,外科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残留患者2例,其中1例为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患者,行二次氩离子凝固术治愈;另1例为直肠管状腺癌肌层浸润的患者,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良性病变47处,其中23处伴有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恶性病变8处(除外鳞状细胞癌直接转手术1例)。6例术中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成功,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最长随访36个月,54处病灶均未见复发。结论直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型病变乃为诊疗兼有,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