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巧琴 《疾病监测》1998,13(9):343-345
健康成年人献血的耐受性大多数都很好,但也时有献血全身反应的发生。本站自1994年6月至1996年12月,共接待献血者20332人次,发生献血全身反应38人次,占献血人次的0.19%,其中男性1例,女性37例;献血过程中发生反应4例,献血后发生反应34...  相似文献   

2.
献血体位(坐、半卧)与献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献血反应的发生给献血者带来了一定的身心影响,为了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笔者对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金阳  陈霄  薛建江 《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2):1319-1320
目的 了解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电话回访后对其再次献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9年所有发生献血反应者的电话回访记录单以及半年至1年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890例发生献血反应者中82.0%为初次献血者,电话回访成功676例,其中67例再次参加献血,与电话回访不成功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电话回访对发生献血反应者再次献血具有积极作用,应当重视、发展电话回访工作.  相似文献   

4.
不同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及献血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偿献血,拯救生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个适龄健康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献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低,却大大影响着公民献血的热情。在目前献血者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献血反应及增加献血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就献血体位与献血反应及献血量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了解和认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无偿献血的33651人,对献血量及献血次数的不同分类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献2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483人(2·21%),再次献血者19人(0·08%);献4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245人(2·26%),再次献血者15人(0·14%);献200ml与400ml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524,P>0·05),两组内献血数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χ2=0·762,P<0·05)。结论200ml与400ml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明显关系,但献血次数对献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如能预防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可大大提高再次献血的比率,特别是捐献成分血,采集时间长,需双臂穿刺,易导致枸缘酸钠中毒症状,献血者极不易接受。为此,我们在献成分血前或献成分血中给献血者服用2支10ml 10%的葡萄糖酸钙对预防和降低献血反应,特别献二个治疗单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迟发性献血反应4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献血反应多在采血过程中出现,少数是在献血后立即发生。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出汗及晕厥等,一般经平卧、休息、对症处理,可很快恢复,但也有极少数献血者是在献血30min后出现迟发性献血反应。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4例因迟发性献血反应造成献血者意外伤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同献血者性别、年龄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而同献血场所环境、献血次数、献血类型、献血量、采集护士工作年限等无统计学显著相关性。结论:献血前应加强对年轻的,特别是女性献血者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选择适合的献血量,献血过程中加强对他们的沟通交流等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结果:1869人次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者有37例,发生率为1.98%,其中轻度反应有32例,占86.49%,中度反应有5例,占13.51%;无重度反应。结论: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献血知识,做好心理护理,提高穿刺技术,改善献血环境等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献血反应111例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111例大学生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献血反应中,因精神紧张者69例、空腹饥饿者23例、疲劳11例、其他因素8例。结论大学校园应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的健康教育,重视对献血大学生的心理护理及献血过程中的观察,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连锁性献血反应5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锁性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看到他人献血发生不良反应而十分紧张,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即发生反应[1]。笔者在工作中遇到5例,报告如下。1资料2004年10月29日,本血站在本地部队组织应急献血,共62人参加。献血者4人一组进入采血车,2名护士同时采血,当第2组4名献血者进入采血车时,车内正在处理前一组1名因空腹献血引发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此4人见此后,相继于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及处理见表1。表15名男性初次献血者连锁性献血反应情况序号拟献血量(ml)反应症状处理1200献血至160ml时突感心慌、恶心伴呕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皮肤四肢湿冷…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安全与健康。方法统计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总人数和各型献血反应人次,并就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 206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33例,总反应率2.14%,其中轻度献血反应108例(1.74%)、中度献血反应19例(0.31%)、重度献血反应6例(0.10%),各类比率均逐年下降,但仍以轻度献血反应为主,枸橼酸盐中毒、心理、精神因素为献血反应的最主要诱因。结论献血反应与枸橼酸盐中毒、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因为献血反应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具备识别特征表现应对处理的能力,同时血站应该加强献血知识宣教,从而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2021年南昌地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与分布特征,为制定不良反应预防措施,降低反应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管理系统中献血不良反应信息,分别从献血类型、性别、献血重复性、献血组织方式、学历、年龄、季度分布、发生环节、严重程度等因素比较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91 168次无偿献血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52次,发生率0.61%;献血不良反应均为非重度献血不良反应,类型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为主;献全血与献单采血小板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556,P<0.05);男性与女性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472,P<0.05);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308,P<0.05);团体组织献血与个人自发献血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289,P<0.05);不同学历人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2976-2977
选取2014年全年进行无偿献血的志愿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发生原因,针对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 1000例随机抽样志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9例,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2.9%,引起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包括:志愿者的精神/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睡眠因素、饮食因素、采血者操作因素等,分别占65.5%、6.9%、13.8%、6.9%和6.9%。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较多,主要发生于初次献血的患者中,针对不同的献血反应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英  毕绮辉 《新医学》1999,30(12):731-732
1引言在公民献血过程中,由于部分献血者对血液生理及献血知识缺乏认识,或因精神、身体状况不佳以及环境因素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199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3353名献血者中有8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6%。另一项调查结果(199年)则显示在536例献血反应中轻度者占90%,中度者占7%,重度者占3%。由此可见,预防献血反应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就献血反应的绣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进行阐述。2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997年对80例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  相似文献   

16.
全血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06年流动采血车的全血献血者随机抽取了200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血过程中和采血后发生的献血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以便研究掌握献血反应在献血者人群中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改进采血工作,更好地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vs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苏州市中心血站采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的38名无偿献血员的临床表现,总结紧急处理与护理的方法。结果16名发生轻度献血反应的献血员稍作休息后恢复;7名发生中度献血反应的献血员给予平卧、头低脚高位,休息5~15rain后恢复正常;15名发生重度献血反应的献血员给予平卧、头低脚高位10~20min后,也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发生献血反应的无偿献血员经密切的观察、及时的处理,均能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本市临床医疗用血从2004年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随着献血人数逐年上升,献血反应发生率随之增高,献血发应一旦出现,采血即刻终止,此时<100 ml的血液不得不报废,造成血液浪费.为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我们对本站2004年2月-2008年7月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孙晓红  田会  赵莉华  牛宏伟  杨凤霞 《临床荟萃》2006,21(6):F0002-F0002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随着不断提高血液质量的需求,自2002年起河北省血液中心完成了由计划无偿献血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临床用血已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在采血过程中献血反应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总结了自愿无偿献血和计划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