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以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方法 46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直视下手术夹闭38例;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8例.结果 开颅手术患者均直视下手术夹闭;血管内栓塞患者完全栓塞7例,1例栓塞不全;优31例,良11例,差3例,死亡1例.结论 数字式减法血管描记法(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主要手段,MRA可作为无创性筛选,DSA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动脉瘤破裂出血,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8,(1):56-5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CTA和DSA检查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夹闭组(51例)与介入组(52例)组,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介入组生活能力恢复的良好率为94.23%,高于夹闭组的68.63%(P<0.01);介入组治疗有效率为90.38%,明显高于夹闭组的70.59%(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夹闭组(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显著,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7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行头颅3D-CTA检查,3D-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3D-CTA诊断阴性的患者进一步行DSA检查。结果 75例患者中3D-CTA检出63例动脉瘤,后经介入栓塞或手术证实63例动脉瘤患者中61例为动脉瘤,2例为血管扭曲。12例3D-CTA检查阴性,后经DSA检查后1例确诊为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91.7%。结论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D-CTA诊断准确率高,且可提供许多有用的治疗信息,在基层医院是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诊疗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63例、女127例,年龄25~79岁、平均44.7岁。诊断:所有病人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查37例、MRA31例、通过CTA及3D-CTA确诊134例;DSA/3D-DSA确诊142例;治疗:直接手术96例,其中因血管内手术失败而开颅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92例,其中ONYX胶栓塞2例,其余均采用GDC栓塞手术。方法:死亡9例,其中2例再出血、3例死于严重的血管痉挛,肺炎等并发症死亡4例,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病人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病人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 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病人应首先尝试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病人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探讨CTA、DSA及介入栓塞治疗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及DSA资料,其中60例患者进行了介入栓塞治疗。结果: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没有差异,P0.05;对动脉瘤的显示方面DSA优于CTA;60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没有出现死亡,4例患者术中出现血管痉挛,在使用药物后缓解,术后DSA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CTA检查可作为常规筛选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观察动脉瘤大小、形态、载瘤动脉等情况时选择DSA检查效果更好,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用于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应用三维DSA造影技术进行对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实验组,此外,同时选择应用造影检查(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再次对这3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作为对照组,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经过三维DSA技术进行诊断,28例诊断为脑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1例无造影异常表现。其中28例脑动脉瘤患者经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出35个动脉瘤。所有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应用不同造影技术诊断后,DS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93.33%)明显高于CT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0.00%)、MRA组患者疾病检出率(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明确动脉瘤形态、结构、大小情况,制度合理的治疗方案,其中24例进行介入栓塞治疗,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进行夹闭治疗。根据三维DSA造影技术检查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手术成功率100.0%。术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1年后,动脉瘤复发率为0.0%,研究统计,13例患者经CT、MRI影像学检查后,动脉瘤完全消失。感染、发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0%,患者死亡率为0.0%。结论三维DSA造影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具有科学、准确、安全性高的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应该广泛应用于临床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张青山  曹驰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2-1693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21例行DSA检查,6例确诊动脉瘤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6例10个动脉瘤。1例术中渗血,经治疗后康复。结论: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为许多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CT、MR、DSA的影像诊断价值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对2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CT平扫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5例行CT强化检查,6例行MR检查,2例脑动脉瘤病人行GDC栓塞治疗.结论 CT敏感性较差,但快速安全无创,可通过间接征像提示动脉瘤,MR优于CT,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GDC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安全可靠,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