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栓弹力图临床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Harte 于1951年首先设计、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简称 TEG)以来,TEG 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凝血机能障碍的检测及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 TEG的产生原理、测定方法、其各参数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血栓弹力图临床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的改变。方法 采用全血复钙法对225例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进行了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并对其中70例进行治疗前后TEG对比观察。结果 脑梗死组存在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而脑出血组则存在明显的血液低凝状态。治疗后TEG各位改变均有明显改县(P<0.01或P<0.05)。结论 TEG可用于急性脑血管病血液凝固性异常的诊断、指导与监测药物治疗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3.
急性期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5例脑出血,108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和731名正常人作血液流变学对照观察,结果;出血组血球压积和全血粘度低于对照组,基余六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梗塞组8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出血组血球压积和全血粘度明显低于梗塞,降低程度与出血量成正比,其余六项指标与梗塞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分析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栓治疗后的疗效与血栓弹力图监测的关系,以及经抗栓治疗无效的13例患者改用抗凝治疗后疗效与血栓弹力图监测的关系。结果:经常规抗栓治疗后,有效率为66.25%,血液高凝状态无显著改变,与急性脑卒中的自然恢复率相近。经抗凝治疗后,有效率为100%,血液高凝状态明显降低。表明血栓弹力图不仅是监测血液凝固状态的一种手段,而且可以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颅脑损伤(TBI)病人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8例TBI的临床资料.按入院GCS评分分为轻型组(58例)、中型组(24例)、重型组(26).分析TEG参数[主要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值)、血栓最大...  相似文献   

6.
24小时血糖,血液流变学及血压与脑梗塞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8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对照组的血糖,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及血压进行了昼夜24小时生物周期变化的观察,发现两组的血糖、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指标呈现4时高峰值,而血压4时为低峰值的同步性24小时周期节律变化。脑梗塞发病时间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这对临床预防和治疗时间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血液流变学某些指标变化与脑梗塞部位及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对不同部位脑梗塞的发病机制的区别进行了探讨。根据CT的结果将83例脑梗塞分为动脉主干梗塞组和穿通动脉梗塞组,研究结果发现,HCT和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前者高于后者,相反血小板聚集性则后者高于前者,提示脑叶的大面积梗塞与脑深部结构的小梗塞,在其发病机制上不尽相同。梗塞病灶大小与全血粘度高低之间的关系,在主干支组二者之间呈正相关,而在穿通支组则无相关性。表明对于主干支组的梗塞患者,应积极使增高的HCT和全血粘度降低,以改善侧枝循环,限制梗塞病灶的扩大。对于穿通大小梗塞似以降低血小板活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4例脑梗塞患者作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检查,并对其中36例患者予以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脂和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在全血比粘度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以及血浆比粘度等多项均比后者增高,且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0.01);而36例患者接受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这些增高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0.01),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载脂蛋白B水平在接受治疗后也有下降(P<0.05或<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血栓弹力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2-05中国人民解放军勤联保障部队第909医院258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患者刚入院时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血栓弹力图(TEG)等相关资料。按患者受伤后90 d临床结局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2组TEG相关指标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凝血酶时间(TT)明显较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较长,血小板计数、GCS评分明显较低,ISS及APACHEⅡ评分明显较高(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凝血块形成时间(K)、反应时间(R)明显较长,最大血块强度(MA)、凝血综合指数(CI)及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明显较低(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A值是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  相似文献   

10.
11.
颅脑创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类型,而在重型颅脑损伤后出血机制和血栓形成平衡可以改变。止血功能受损可能会加重原发性损伤,并有引发或加重出血的风险。在许多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受伤入院时常规凝血试验都有异常,然而这些凝血异常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程度以及它们是否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而对于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国内外应用血栓弹力图来更精确地反映凝血功能障碍和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该文将凝血功能障碍与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102-1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血压晨峰及血栓弹力图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10—2022-09在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2例,根据患者入院2周内是否出现进展性脑梗死分为试验组(53例,发生进展性脑梗死)、对照组(99例,未发生进展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进行动脉血压及血栓弹力图数值检测,比较2组患者血压晨峰、血栓弹力图数值指标(最大血凝块强度、凝血综合指数、凝固角)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的因素,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的价值。结果 152例患者入院2周内出现进展性脑梗死53例,未出现99例,发生率为34.9%。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压晨峰值更高,最大血凝块强度、凝固角更大,血凝块形成时间更小(t=5.034、4.853、—4.271、7.029,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发病至治疗时间更长[(6.13±3.62)h比(4.45±2.41)h,t=3.418,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3.61±1.24)g/L比(3.06±1.29)...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动态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s TBI)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价值和诊断。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创伤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术前、术后1d、3d及1w采集静脉血,进行TEG和D-D浓度监测,分析两者对患者术后DVT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术后1~3d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术后7d凝血状态趋向于正常;11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DVT者共18例,TEG检出13例(72.22%),D-D检出11例(61.21%),两者联合检出17例(94.44%);TEG和D-D单项检测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者联合检测组显著高于D-D单项检测组(P0.05),而与TEG单项检测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TEG联合D-D动态监测颅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变化,可作为临床中诊断DVT形成的一项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P选择素(P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将ACI组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n=56)、中度组(n=43)和重度组(n=21); 50例常规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血栓弹力仪测定TEG参数,并检测各组血清Ps、hs-CRP水平,分析TEG参数与Ps、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α角、MA值、CI值、Ps、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R值、K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 不同亚组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R值和K值越低(P均<0.01),α角、MA值、Ps和hs-CRP水平越高(P均<0.01); 相关分析显示Ps、hs-CRP水平与R值和K值呈显著负相关(r=-0.557,-0.345; -0.348,-0.307,P均<0.01),与α角、MA值、CI值呈显著正相关(r=0.501,0.575; 0.275,0.390; 0.357,0.807,P均<0.01); Ps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452,P=0.0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TEG参数与Ps及hs-CRP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38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对照组的血糖、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及血压进行了昼夜24小时生物周期变化的观察,发现两组的血糖、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指标呈现4时高峰值,而血压4时为低峰值的同步性24小时周期节律变化。脑梗塞发病时间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这对临床预防和治疗时间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10例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查,并对其部分血流变学指标测定,以探讨其在诊断老年早期脑梗塞方面的价值。结果:脑梗塞组D-二聚体含量及血流变学中的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认为D-二聚体和血液流变学同样对老年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成分的变化。方法:对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成分检测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RBC)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01);与对照组比较男性患者白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血栓弹力图指导严重颅脑创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输血治疗对24 h输注血液制品、入住ICU时间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严重颅脑创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研究组64例依据血栓弹力图联合常规凝血指导输血治疗,对照组60例依据常规凝血指导输血治疗。2组分别比较入住ICU后8 h、16 h、24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晶体液和凝血功能障碍纠正人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比较2组入住ICU时间及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研究组入住ICU后8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量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输注红细胞、晶体液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入住ICU 16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冷沉淀量较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凝血功能障碍纠正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输注血小板、晶体液无显著差异;研究组入ICU 24 h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冷沉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输注血小板、晶体液量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正人数显著性学差异;研究组入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血栓弹力图指导输血可以更早的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减少严重颅脑创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液制品输注,缩短入住ICU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刘东涛  周立春 《中国卒中杂志》2015,10(12):1006-1011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指导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选择敏感抗血小板聚 集药物,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连续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急性非心 源性卒中住院患者162例,分为个体化治疗组54例(阿司匹林100 mg联合氯吡格雷75 mg应用14 d,后 根据TEG结果选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抗),阿司匹林组(n =54),氯吡格雷组(n =54)。三组患者 均于住院第7天抽静脉血,应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 率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于入院时、第14天、3 个月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日常生 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比较三组之间基线资料及AA途径、ADP途径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评估14 d及3个月NIHSS评分、ADL评分及再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发生事件。 结果 三组之间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冠状动脉粥样性 心脏病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ADL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个体化治疗组AA及ADP 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中位数分别为93.2%(77.45%,98.35%)、50.4%(27.62%,67.25%),阿 司匹林组AA途径及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中位数分别为73.05%(40.8%,92.75%)、 20.5%(5.1%,53.5%),个体化治疗组AA或ADP途径诱导血小板抑制率较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个体化治疗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三组患者入院第14天NIHSS 评分中位数分别为3(2,4)、3.5(3,4)、4(3,4),ADL评分中位数分别为80(70,90)、75(70,85)、 70(65,85);第3个月NIHSS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2,3)、3(2,3)、3(2,3),ADL评分中位数分别为90 (85,95)、87.5(80,90)、85(80,90),三组间两两比较个体化治疗组优于阿司匹林组及氯吡格雷组 (P<0.05),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随访3个月三组均无脑出血发 生,个体化治疗组有1例再发缺血性事件,阿司匹林组有3例、氯吡格雷组有4例再发缺血性事件。 结论 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急性期给予双抗治疗后根据TEG结果选择敏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 提高患者临床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脑梗塞62例血液流变学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迄今尚未见到对多发性脑梗塞(MI)有关血液流变学的专题报导。本文对 CT检查证实的62例 MI 患者做了血液流变学7项指标测定,试图探讨其与本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1、MI 组:共62例,男51、女11例,年龄37~82岁,平均62.8岁。62例病人 CT 检查共发现327个大小不等的脑梗塞灶,每例最少2个,最多20个,平均5.2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